越知足,越快樂-成長
宋朝有個侍讀叫梅詢,即使到了晚年,也仍然迫切地追求俸祿官位。有一次,退朝后經(jīng)過閣門,他看到箱子里的錦軸上寫著:“錦軸,是胡侍郎的退休文書。”同僚們拿出來看。他遠遠地避開走了,說:“錢多而且說得又好,這是誘惑我退休啊。憑什么看呢?”當時的人大多笑話他。他七十多歲時,腳有病,經(jīng)常握著自己的腳罵道:“這里面有鬼,讓我不能到兩府的是你啊。”他有一匹喜愛的馬,他曾經(jīng)牽著馬在將要騎的時候,推著馬鞍子說:“賤畜生,我已經(jīng)薄命了,你難道就沒有披絲織的鞍韉的福分嗎?”到了這么大歲數(shù)了,他還如此迷戀爵祿,而且絲毫不加掩飾,只會惹人嗤笑。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永遠都不會屬于你。如果把不可能實現(xiàn)的欲望當做目標去追求,那么到頭來你只能徒勞無功、兩手空空,甚至在現(xiàn)實面前被碰得頭破血流、傷痕累累。如果梅詢能安心做個侍讀,那么他就不會如此憂心忡忡、痛苦不堪了。
顯而易見,不知足是人的欲望使然。古謠《不知足詩》就是人的欲望的真實寫照:“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作了皇帝求仙術(shù),更想登天跨鶴飛。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夢兮。”
其實,不知足不僅是快樂的殺手,而且也是那些貪婪者禍端的根源所在?!妒酚?middot;趙世家》中記載:知伯是野心勃勃的人,想不斷地擴展自己的土地,有一次,他聯(lián)合別國,把中行氏給滅掉了,侵占了中行氏的領(lǐng)土。過了幾年,又派人去韓國要求割地,韓國怕他,給了他一塊土地,他很喜歡,又派人去魏國要求割地,魏國最后也給了他一塊土地,他更喜歡了,于是他又向趙國索要藺、皋梁二地,趙國不給,他就圍攻晉陽。這時,韓、魏聯(lián)軍在晉陽城外,趙國在城內(nèi)接應(yīng),他終于被擊敗,最后弄得身死地分。
顯然,是貪欲葬送了知伯的土地和性命。要是他能知足,他就不會落得個如此下場。從他身上,我們不難悟出:要想做到知足,還得靠人足夠的德行做基石。
《國語》記載:一次,叔向去見韓宣子,他正在愁沒錢,叔向便賀他窮。他卻說:“我空有晉卿的虛名,卻沒有財產(chǎn),我正為此發(fā)愁,你為什么要祝賀我?”叔向回答說:“從前欒武子只有一百人的田產(chǎn),他掌管祭祀,家里卻連祭祀的器具都不齊全,可是他能傳播美德,名聞于諸侯各國,因此使晉國安定下來,因而避免了災(zāi)難。傳到桓子時,桓子驕傲自大,奢侈無度,貪得無厭,該當遭到禍難,但依賴他父親欒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終。傳到懷子時,懷子改變他父親桓子的行為,學習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來可以憑這一點免除災(zāi)難,可是受到他父親桓子的罪孽的連累,因而逃亡到楚國。郤昭子富可敵國,依仗自己的財產(chǎn)和勢力,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可是一旦被誅滅,沒有一個人同情他,只是因為他沒有德行的緣故!現(xiàn)在你有欒武子的清貧境況,我認為你能繼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賀。”韓宣子于是下拜,并叩頭說:“我正在趨向滅亡時,全靠您拯救了我。”
很多時候,上天沒有給你那么多的財富、權(quán)勢等身外之物,你也不必抱怨或心傷,依然要本本分分地過自己的日子。那些德行好的人,自然能這樣,相反,那些德行不過關(guān)的人,他們絕不會安然自若的。韓宣子在叔向的引導下,安貧樂道,亦懂得了知足之道,否則,等待他的或許就是德行的墮落或生命的毀滅。
可見,做人還是要懂得知足。正如《解人頤》中的《知足歌》所說得那樣:“人生盡受福,人苦不知足。思量事勞苦,閑著便是福。思量疾厄苦,無病便是福。思量患難苦,平安便是福。思量死來苦,活著便是福。也不必高官厚祿,也不必堆金積玉??雌饋硪蝗杖停性S多自然之福。我勸世人,不可不知足。”想一想,句句箴言。
因此,不管在什么情況下,我們一定要懂得知足,只有知足了,我們的心才會安靜,心安靜了,我們才會思索自己到底要什么,該怎么做,哪些不能做……這樣,我們不但不會偏離正道,而且還會在人格、品德修養(yǎng)等方面得以提高、完善,使自己變得更加純粹、高尚。我們?nèi)裟茏龅竭@樣,就是快樂的,而且,越知足越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