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與距離-熱讀
文彥博在北宋歷史上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他出將入相50年,卻歷經(jīng)各種政治風(fēng)波而不倒,以92歲高齡無疾而終,這是極為罕見的。文彥博歷經(jīng)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位皇帝,不管是老皇帝,還是重孫子輩兒的小皇帝,對他都極為信任,十分親近,他為官的秘密何在呢?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陳升之為宰相,同時他又做出了一件打破常規(guī)的事,那就是在朝堂上覲見的位置,將擔(dān)任樞密使(最高軍事長官)的文彥博,排在了陳升之的前邊。宋代重文輕武,按常理應(yīng)該是文官的位置排在武官之前。對此,神宗給出的理由是,文彥博是朝廷重臣,資格老,功勞大,所以要排在第一位。
神宗對文彥博的這份感情,還是源于他老爸。仁宗皇帝沒有兒子,有一次他生了病,而且病得還不輕,時任宰相的文彥博非常擔(dān)憂,就和富弼商量,建議仁宗皇帝早立儲君。仁宗皇帝同意了他們的意見,并讓他們在皇族宗室子弟中推薦人選,在韓琦等人的推動下,英宗接班當(dāng)了皇帝。后來英宗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曾當(dāng)面對文彥博道謝說:“我能夠登上皇位,都是仰仗你的力量?。?rdquo;文彥博連連推辭,回答說:“陛下能夠當(dāng)上皇帝,完全是先帝和皇太后的意思。而且陛下登基的時候,我還在京城以外,是韓琦等人依照先帝的遺愿擁立的,我怎么敢自居功勞呢?”英宗說:“話雖這么說,但此事最初是你的提議,所以你還是對我有恩的。”文彥博極力推辭,不肯居功。到了神宗皇帝,得知仁宗立嗣的緣由,對文彥博依然滿懷感激之情,文彥博還是報(bào)以對英宗皇帝的回答,神宗說:“你和韓琦等人在我先父繼位這件事情上,就好像西漢丙吉、霍光等人擁立漢宣帝,雖然各自具體工作不一樣,但都應(yīng)該是此事的功臣。”并下旨加封他為兩鎮(zhèn)節(jié)度使,文彥博堅(jiān)決推辭,沒有接受。
有這份感念之情在,把資格最老的文彥博排在宰相的前邊,雖有些超越常規(guī),但相信也沒人能說得出什么,文彥博對于這樣特殊的優(yōu)待,還是選擇了拒絕。他說:“自我朝開始,從來沒有樞密使位次居于宰相之前的,只有曹利用任樞密使時狂妄自大,悍然站立在宰相王曾等人前列。我本人還稍稍知道一點(diǎn)禮節(jié),不敢效法他的做法而紊亂朝綱。”沒有辦法,神宗皇帝也只好尊重他的意見。文彥博每次上朝,心安理得地居于年輕的宰相后邊,沒有半點(diǎn)不平之色。
到了哲宗皇帝時,文彥博已經(jīng)九十高齡,但對這個小字輩的皇帝,他一如既往,畢恭畢敬,說話做事一點(diǎn)也不敢馬虎,只要有皇帝在,他常常終日站著,從沒有倚老賣老地要求坐一坐,休息休息。有一年殿考進(jìn)士,哲宗皇帝擔(dān)任主考,文彥博任副考官,站在旁邊輔助皇帝。哲宗有些不忍,就對他說:“太師,你年紀(jì)這么大了,請你坐一坐,稍微休息一下。”文彥博說:“陛下在,哪里有我坐的位置呢?”堅(jiān)決不肯就座。
文彥博不賣老,不僅是因?yàn)槊鎸Φ氖腔实?,在生活里也是一樣。他晚年定居洛陽,與道學(xué)大家邵雍、程顥、程頤兄弟賓主來往,如布衣之交,從來沒擺過當(dāng)朝一品宰相的譜。他愛好詩詞歌賦,與富弼、司馬光等十三人組成了一個文學(xué)社團(tuán)——“洛陽耆英會”,平時詩詞唱和,互相酬答,文彥博提議社團(tuán)里排定座次的原則是“序齒不序官”,就是根據(jù)年齡而不是按官職高低,其謙和的精神備受推崇,而他則以身居人后為樂。
身為四朝元老,功勞不可謂不大,資格不可謂不老,但文彥博始終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從沒有飄飄然不知道自己吃幾碗干飯。正因?yàn)槲恢脭[得正,才讓與之交往的人有一種安全感。位置其實(shí)就是距離,人際交往中的親密無間,實(shí)際上是來自距離的得當(dāng)。從這點(diǎn)說,文彥博的確是一個為官和處世的高手,雖身處高位,卻不被人嫉妒,原因就是在任何時候,他都知道自己站立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