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成長
每個人小時候都干過拿鏡子折射陽光的事,盡管不是每個人都好好想過這件事。在一個有限的范圍內(nèi),光線移行,但超出這一范圍,光線便消失了。從這一種觀察中大概可以看出小科學家朝演繹推理方向進步的智力傾向,當然并不一定如此。如此運作的世界秩序會使他完全著迷。說實在的,無論你面向何方,到處都能使你產(chǎn)生相似的驚訝??雌饋硎澜缡詹刂鵁o數(shù)細節(jié),無不值得注意。
如此組織起來的世界妙趣無限,嶄新的發(fā)現(xiàn)會層出不窮。這就像一次穿過迷宮之旅,當我們穿行,迷宮在悸動,在變化,在生長。我們獨自上路,但同時也是參與了全人類共同的事業(yè),參與了各種神話、宗教、哲學、藝術(shù)的發(fā)展,以及科學的完整。驅(qū)策我們的好奇心不會滿足。既然它不會隨時間的流逝而削減,它便是對死亡趨向的有力的抗拒。不過,說實話,我們中的許多人在步入死亡大門時同樣是懷著巨大的好奇期待,急切地想去了解生命的另一面究竟是怎樣一個世界。
好奇的反面是厭倦。人們得出結(jié)論,認為自己已無所不知,日光之下無新鮮事,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它是被厭倦或病態(tài)左右的。
先生,你能否使我確信,當我們一天老于一天,還會有更新鮮的景象向我們展開,就像旅途中我們每過一個新的轉(zhuǎn)彎看到的那樣,我能使你確信這一點。一切看起來好像都一樣,但還是不一樣。毫無疑問,我們是在變老,這就是說,我們的感官在棄我們而去,我們的聽力日漸遲鈍,我們的視力越來越弱,但我們的頭腦變得敏銳了,這是我們年輕時所不具備的,它平衡了我們所失去的東西。況且,當老年人的頭腦追隨著感官沉沉入眠,其落敗確能喚起我們的共鳴。
那些由于對知識的渴望而跨到了死亡邊界之外的思想者和詩人令我尊敬,令我產(chǎn)生共鳴。斯威登堡的天堂是建立在無止境地獲取知識并且學以致用的基礎(chǔ)之上的,否則皇家礦業(yè)協(xié)會負責整理遺產(chǎn)的勤勉工作者還能怎么想?70歲的威廉布萊克去世時唱著贊美詩,他堅信——不只是相信,而且還知道——他將被載向永恒的智力獵區(qū),再不會浪費能量或想象力。
倘若有那么多人在數(shù)千年的時光里努力地發(fā)現(xiàn)、觸摸、命名、理解一個有著無數(shù)維度的難以捉摸的現(xiàn)實,那么好奇心一定是一種強大的激情。那把我們說成是一個平面,說成是一張紙上的二維形影的人何其聰明;他很難解釋高于這張紙一厘米、身處三維之中的什么東西,更別說身處其他維度之中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