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課本看芬蘭“小國”視野-視野
我住過一個經(jīng)常一打開收音機、電視機,節(jié)目中就猛說自己是“非洲巨人”(TheGiantofAfrica)的西非大國。開車行駛在該國久未維修、坑坑洼洼的柏油馬路上,歷來是顛簸不定,一個排名世界前十的產(chǎn)油國,加油站缺油是常事,有時一缺就長達好幾個月。所有最基本的基礎(chǔ)建設(shè)與公共設(shè)施沒有一樣用得了、行得通,有水、來電竟然成了日常生活中一件令人歡喜的事,即便水與電的到來總是那般短暫而不定!但是,這位非洲的“巨人”,還是一直不斷自我歌頌著……
幾年后在不同的洲際進出搬遷,我們來到了另一端,一個經(jīng)常在言談間不時自貶為“小國”的“進步”國家。它沒有石油,沒有豐厚的自然環(huán)境與天然資源。連人口都只有500萬出頭。在他們的演講、私下談話場合,大家?guī)缀鯚o一例外的都慣稱自己是“小國”,而非“巨人”。
第一次聽到這里的人民如此這般描述,是在我剛來北國芬蘭頭一年的一場演講午餐會上,主持人當著七八十位本國人和外賓就這么理所當然地說著。這讓我覺得特別震驚、錯愕、訝異甚至不習慣,也讓當時的我大腦瞬間空白:從小到大接觸過的,能愿意并能這么習慣自稱“小國”,或能有如此自知之明的人或國家,還真不多見。如果這個是小國,那么哪個是大國?“大”的定義是什么?“小”的標準又在哪里呢?
或許就是因為有自知之明,所以芬蘭能在整個國家的基本發(fā)展歷程與規(guī)劃上,不論經(jīng)濟、社會、教育、法治,都盡量務(wù)實、踏實,也盡量與國際社會接軌,讓一代接一代的子民在基本教育下不斷提升,同時具備了國際化最重要的語言能力和外國歷史、地理等多元知識。國際化視野的形成、養(yǎng)成,除了能說流利英語或其他外語之外,如果對國際事物或周邊國家的認識不夠深刻,那流利的外語應(yīng)該也只是停留在“應(yīng)用工具”的層次吧!
對于這么一個自稱“小國”的人民來說,好的教育,自然應(yīng)該就是本土與國際并重;小國的未來發(fā)展與人民的幸福安康,就會建立在和世界接軌的基礎(chǔ)上。在女兒小學3年級的數(shù)學課本中,我看到了這樣的心思和遠見。
課本上以芬蘭鄰近國家和它們首都的氣溫圖表來出題,應(yīng)用題中提到旅游中同一班機的鄰國游客比例,與剩下其他乘客不同國籍的人口比例要如何計算;另一題是世界各大洲的最長河流被一起列入算式與圖表中,其中就列出了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歐洲東部的伏爾加河、亞洲的長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和澳洲的莫瑞河(Murray)。其他像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歐洲最高峰勃朗峰、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的基博峰、北美洲最高峰麥金利峰(McKinley)等等,都分別出現(xiàn)、運用在大大小小的數(shù)學題型中,學生和老師一起都學得豐富而多元。
題目中還融入了德國卡爾·奔馳制造的世界第一部汽油引擎汽車,美國亨利·福特用生產(chǎn)線的流水作業(yè)方式大量制造汽車,德國歐寶汽車首度創(chuàng)下時速70公里的紀錄等各種汽車知識。而世界航空史知識如法國侯爵達蘭德斯及科學家好友們的熱氣球,從美國萊特兄弟再到林白(CharlesLindbergh)駕機從紐約橫渡大西洋到巴黎的飛行壯舉,無一例外地都被編成一個個題目。
除此之外,還借著對歷史年代與地理的描述,讓小學3年級的孩子們,找出課本中人物與史實的年代,寫上答案的字母代號:從1951年芬蘭赫爾辛基的第一個紅綠燈到1981年世界上第一架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飛機,再到1969年登上月球的美國人阿姆斯特朗……這些多達13個不同年代的人和事。讓孩子在橫著排列的公元年代列表中,有機會找出答案并寫下來。
看完這本數(shù)學課本,我也跟著孩子們一起認識了芬蘭的“國家級”動物——熊,而且還知道了芬蘭各個主要城市的興建年代,芬蘭最普及的男女生名字等無數(shù)本土性常識,以及有關(guān)地理、歷史與生態(tài)的知識。就這樣一本小學3年級的數(shù)學課本,值得與大家分享的內(nèi)容實在不勝枚舉。
或許小小年紀的孩子們在這段期間看不出編者的立意與用心,而這些元素的出現(xiàn),也并非要讓孩子去硬記、死背那些河流有多長,高山有多高,而是把它們當做輔助信息,讓數(shù)學以最生活化的方式被教學相長,同時讓數(shù)學能實際應(yīng)用于生活、旅游、工作之中。這些知識元素不斷在不同學科,不同章節(jié)里出現(xiàn),也會在不同年級重新以不同面貌出現(xiàn),無形地扎根在下一代學童的腦海中,讓他們的心思與知識的基礎(chǔ)更廣博;讓大家在關(guān)注日常天氣時,不再只關(guān)注本土芬蘭,還有鄰近和其他國家;讓一座有關(guān)高塔的長、高等計算題目,不是只和本土相關(guān),還涉及了花都巴黎與亞洲的最高樓塔。這樣的視野更寬、更廣、更實在!
也許正因為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平平實實知道自己是“小國”,以及真真實實體會到國家與人民前途必須與世界接軌,而且它的“國際化”必須比“大國”做得更扎實,基礎(chǔ)打得更雄厚,芬蘭才能無形中一步一步地強化自己的競爭力吧!
難怪,“小國”的視野真的必須要從“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