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療疾-文苑
山水自關(guān)人意,人自鐘情山水,山水是中國人的知音。
中國人對山水情有獨鐘,留下了許多與山水有關(guān)的典故與成語:“高山流水遇知音”“山清水秀”“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等等。中國自古就有向山水覓知音,躲避俗事紛擾,安放靈魂的生存、養(yǎng)生之道。詩詞達人更是潑灑筆墨借山水抒情,抒發(fā)對山水的向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有大文學家們直抒胸臆,說山水不僅可以怡情,可以言志,還可以療疾。林語堂說,山水如藥。明代著名文學家袁宏道曾幽默地說:“湖水可以當藥,青山可以健脾,逍遙林莽,欹枕巖壑,便不知省卻多少參苓丸子矣。”袁宏道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山水游記,在他筆下,秀色可餐的山光水色,皆著筆不多而宛然如畫,山水成了他精神的慰藉和寄托,更成就了他的“性靈說”美文。
江河養(yǎng)氣,山水療心。古代文人士大夫仕途官場失意后常常結(jié)緣山水,現(xiàn)代人也常常把療養(yǎng)院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地。可見大自然本身就是座療養(yǎng)院,曼妙風景可以通達血脈,療疾去病。
“閉門讀書,開門迎友,出門尋山水”,此人生三樂,不僅令古代文人雅士向往,近些年也成了越來越多現(xiàn)代人休閑養(yǎng)生之道。在工作之余,或一個人獨行,或全家自駕,或呼朋引伴走近山水,不失為放松心情、強身健體、曠達胸懷的好方式。
在現(xiàn)代社會,身處鋼筋水泥的叢林,生活壓力如座座山峰,如果你感覺透不過氣來,或者覺得自己就是塊天然的脫水“怪石”,在人群中呆板、木訥、了無生趣,套用賈寶玉的話說,我是山水做的骨肉,一見到自然界的山水就神清氣爽,一看到紅塵俗世的物欲橫流便昏頭漲腦、進退無門,那么,走近大自然吧。在親近山水中,煉筋骨,闊胸襟,浮躁促狹的心緒會變得安寧,沉悶抑郁懶惰的身體如注入了提神劑,神清氣爽。在喧囂熙攘中,不管你怎樣的“呆板”,一投入山水的懷抱,你便會如清洌山溪底部清靈可愛的石子,時而漫過似水柔情,時而浸染山花的爛漫,你的心情會五彩斑斕,面色清朗,儀態(tài)萬方。非但如此,自然界的造化又會不斷刪去你骨子里的閉塞與羞怯,令你豪氣坦蕩,磊落正氣,添真君子風范。
投進山水的懷抱,任情感的腳步在高山流水間游刃,任天地的精華淘洗你的粗糙、愚頑。一次次,一回回,你會日漸光潔動人,成為一塊既個性鮮明又逼人眼目的通靈寶玉。
如果你正處于人生的磨難期,心灰意冷,對美好生活喪失了信心,那么,也走近山水吧。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向山水學會轉(zhuǎn)身的方法,轉(zhuǎn)變思想,逆境也許會成為轉(zhuǎn)變契機。當有一天,出現(xiàn)峰回路轉(zhuǎn),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不知不覺中,你找到了自己的夢想,而且,你已變得更加地堅強。
行走山水間,山是故友,見與不見,它都在那里。水是流動的情,走著走著,有的漸行漸遠,有的擦肩而過又念念不忘,此所謂心心相印,惺惺相惜也。
且向山水覓知音,在人生的旅程中,與山水為伴,與山水相交,向山水學習。如果暫時擺脫不開眼下現(xiàn)實的羈絆,不妨在心里構(gòu)建一處青山凈水,忙里偷閑駐留片刻,放松身心,從山川草木的智慧中領(lǐng)悟生命的真諦,越走越遠,越走越快樂,保持樂觀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