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是福-人生
國王在動物園中散步,發(fā)現(xiàn)很多動物都無精打采。國王問動物都怎么了。大象認為自己生來笨拙不如獅子威風(fēng)凜凜,獅子憎惡自己不像孔雀那般美麗,而孔雀想像老鷹那樣翱翔藍天……但一只螞蟻卻樂此不疲地尋覓著食物,國王問它:“別的動物都已對自己不滿時,只有你勇敢地活著,你為什么能夠這樣安心呢?”螞蟻說:“雖然我生來渺小,沒有值得驕傲的地方,但我知道,我是一只螞蟻,我可以不被人注意,但我必須做到讓自己活得快樂,活得幸福。”
所謂心安,就是心靈平靜、坦然和安寧,無非分之想,無法外之求,無愧于天地,無羞于人世,也無負于己心,坦坦蕩蕩。若求心之所安,必修心之所善。一般說來,不做虧心事、光明磊落的人,不受無功之祿、不貪無功之賞的人,實事求是、淡泊名利的人,謙虛謹慎、虛懷若谷的人,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人,最為心安。
古人云:“良田萬頃,日食三餐;廣廈千間,夜眠八尺。”西方哲人伊索說:“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結(jié)果把已有的東西都丟掉了。”這些質(zhì)樸的道理告訴人們,貪欲是萬惡之源,應(yīng)當追求精神的富足。心貪則寡歡,不能心安,生活亦已失真義。
老子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此話切中當今時弊。世人有太多表現(xiàn)欲,自命不凡,凡事強出頭,得理不讓人,心無寧日。因此,紛爭不斷,官司連連,難以自拔,煩惱纏身。如果能像老子所講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則會息事寧人,社會則更加安定和諧。
《儉欲》中說:“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現(xiàn)在有些人,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聲,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頭不停地追逐美味,身體不停地追逐妙觸,很少去考察生命的內(nèi)在本質(zhì)。雖然享受現(xiàn)代物質(zhì)文明成果是現(xiàn)代人應(yīng)有的權(quán)利,但是我們切不可成為物質(zhì)的奴隸,陷溺于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狂潮,從而導(dǎo)致精神家園的失落。常懷一顆知足常樂的心,才能保持平常心,抵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不為世俗名利所累。
人生難得一心靜。心靜,才能心安。心浮氣躁之人,做人缺乏和善,做事缺乏耐心,勢必會讓人生陷入僵局??酥菩母庠?,唯有靜心。靜心,需要用理智去稀釋狂亂的情感,用豁達去釋放囚禁的過去,用坦然去迎接不可預(yù)知的未來。讓心靜下來,你才能讀懂自己看清未來。靜心,是一種修煉,也是一種修養(yǎng)。只有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看待個人的榮辱得失,得意不忘形,落魄不沉淪。“寵辱不驚,靜看花開花落;得失無意,漫隨云卷云舒”,這才是應(yīng)有的境界和胸懷,如此必心安。
有詩云:“吾心安處即吾鄉(xiāng)。”人的心靈同樣需要故鄉(xiāng)般的棲息地,那就是心之安然,靈之寧靜。一個人要做到心安,就要努力做到不貪不妄不癡不嗔不驕不奢不暴不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