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吳哥-文明
想起上一回等待黎明已是10年前在肯尼亞草原了。不,當(dāng)時是追逐黎明,凌晨5點搭吉普車摸黑前進(jìn),朝東,仿佛跟太陽有約在先。而當(dāng)陽光依約來臨,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吉普車的四周皆是飛禽走獸,所有人、所有生物,用沉默完成追逐日出的莊嚴(yán)儀式。
這一回才是真正的等待。凌晨5點30分從酒店出發(fā),10分鐘后已到吳哥窟前面的廣場。黑暗里,大家各自用手電筒或手機照明前路。找到了荷花池,各自在池邊的堤上占據(jù)有利位置,遠(yuǎn)眺廟塔尖頂,以及據(jù)說將從塔的背后緩緩升起的太陽。
上網(wǎng)查了,今天的日出時間是6點10分。除了有個來自臺灣地區(qū)的游客用手機播放陳年老歌,其他人無不保持寂靜,仿佛任何一點兒雜音都是對這場約會的褻瀆。靜,靜是敬意,更是美,而這對千年吳哥來說,舍此無他,應(yīng)如是。
“吳哥”在柬埔寨語中是“城”的意思,“窟”便是廟洞、廟寺。吳哥王朝開啟于公元802年,但到了80多年后的耶輸跋摩一世才以巴肯山旁的吳哥城為都,往后短短200年已有多任君主的起伏更迭,長的有五六十年,短的十一二年。世上唯有日出日落是永恒的存在,其他眾生,其他王朝,就只是眾生和王朝,再囂張地稱王稱霸稱帝,終究是歷史上的鬧劇與笑話。這些狂妄的家伙,祭天祭地,卻總學(xué)不懂什么叫作謙卑與渺小,可惡又可笑。
到吳哥窟看日出,是觀光時的指定安排,問題是太陽自有性格,并非旅客想看便看,云厚了,成其掩護(hù),他便讓你白等一場。你沒辦法生氣,你生氣了,太陽也懶得理你。人們常用“太陽公公”來形容太陽,是雄性;月亮則叫“月亮姐姐”,是陰性。但時代早已不同,太陽也可以非常陰柔,說不來便不來,或者,來了,說不讓你見到便不讓你見到,誰都控制不了他。
于是,在這個清晨坐在吳哥窟前,唯有觀人。荷花池旁有一位銀發(fā)的外國老先生,從穿著打扮上看應(yīng)是法國人,旁邊坐一長發(fā)女子,亦是法國女子,我猜想他們是忘年戀吧。他們沉靜眺望廟塔,偶爾互看一眼,眼里盡是情意——而情意是美與敬意以外的人世獻(xiàn)禮,對吳哥,對有情眾生,毋枉相遇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