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是金-人生
科學女杰居里夫人曾經說過:“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無好奇心的孩子只能成為終生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而有好奇心的孩子則有可能成為發(fā)明家或其它有用之才。”
1851年秋天,一個四歲的孩子和小伙伴們一起在大樹底下玩耍。不知道誰發(fā)現了樹杈上有一個馬蜂窩。
這個孩子問:“窩里到底是什么樣子?”大家都搖搖頭。
“我們把它捅開瞧一瞧,好不好?”這個孩子向小伙伴們建議說。
“大馬蜂會蜇人的,要捅你去捅!”小伙伴們都躲得遠遠的。
這個孩子一心想弄清楚其中的奧妙,于是找來一根長長的樹枝,硬是把馬蜂窩給捅了下來。頓時,一大群馬蜂向這個孩子涌來,片刻之間,這個孩子被馬蜂蜇得滿臉紅腫,幾乎眼睛都睜不開了,但這個孩子硬是把馬蜂窩的構造看了個究竟。
這個孩子就是聞名于世的發(fā)明大王——愛迪生。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少家長和老師們卻常常喜歡聽話、順從的孩子,對那些好奇心強的孩子,比如喜歡提怪問題,“打破沙鍋問到底”;比如把新玩具拆開來,把衣服反過來穿,等等,視為“離譜”、“異端”而給以訓斥。
最近,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的主持人,在現場給在場的家長和孩子們出了一道題:請大家把平時家長最愛對孩子說的話寫出來。結果,答案基本相同:第一句是“聽話”;第二句是“好好學習”;第三句是“沒出息”。由此可見,人們的思維定勢是多么的循規(guī)蹈矩。好奇、逆向思維等創(chuàng)造的智慧之花常常被打入了冷宮。
可以這樣說,好奇是科技發(fā)明的搖籃。沒有對蘋果落地的好奇,就不可能有牛頓的萬有引力;沒有居里夫人姐妹的“教師游戲”,就沒有比鈾放射性強百萬倍的鐳;沒有“上帝是德國人的,還是猶太人的”好奇,就沒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好奇,特別是孩子的好奇,還為人類引來了不少科學發(fā)明:
1607年,荷蘭有個眼鏡店老板的孩子,從店里拿出幾塊眼鏡片和鄰居的孩子一起玩耍,他們用各種鏡片,離眼睛遠遠地看物體,有個小孩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索性一只手拿近視鏡片,一只手拿老花鏡片,通過兩塊鏡片看遠處的物體,他不由自主地驚叫了起來:“怎么,遠處的東西變到眼前來了?”孩子的好奇引來了大人,從而便有了望遠鏡。
1821年,德國有個小女孩出于好奇,把兩張硬紙片夾著一把木梳,然后放在嘴唇邊吹,竟然發(fā)出了好聽的聲音。這件事被路過的音樂家發(fā)現后,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口琴。
1816年,法國巴黎市郊,有一群孩子正好奇地圍著一堆木頭玩耍,由一個人用大鐵釘在木頭的一端敲打,其余的孩子在另一端用耳朵聽。這時,勒內·雷奈大夫路過這里,在孩子的招呼下,也把耳朵貼在木頭上聽,立刻有清脆的敲擊聲傳入耳朵。后來他根據孩子們的驚奇發(fā)現制作了世上第一個聽診器……
請看看愛迪生的母親吧,面對愛迪生“為什么鍋上冒蒸汽?”“為什么凳子四條腿?”“金子是什么?”“1+1為什么等于2?”等等一連串的提問,她總是微笑著,細心啟發(fā)他,把其中的道理講給他聽,從不厭煩。為了滿足孩子的強烈的好奇心,還和愛迪生一起在地窖里建起了一個小試驗室……她是這樣說的:“好奇心是打開知識寶庫的一把萬能鑰匙,沒有好奇心的孩子成不了大器。”
請為人父母、為人師者記?。汉闷媸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