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過著多么虛妄的人生-成長視窗
生病之前,我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影響世界百大人物”之一,我意氣風發(fā)地赴美受獎,自認實至名歸、當之無愧。然而,吊詭的是,領獎回來沒幾個月,我就發(fā)現自己生病了。病中赤裸裸地暴露在病痛的風暴中,再大的影響力、再高的知名度都幫不了忙;在診療間、在病床上,我什么都不是,就是一個隨時可能在呼吸之間頓失所有的病人。
那時候,我常常怨天怨地、責怪老天爺對我不公平,我從內心深處發(fā)出呼喊:“為什么是我?我做錯了什么?這是因果報應嗎?”我是天之驕子??!我有能力改變世界、造福人類,老天爺應該特別眷顧我,怎么可能會把我拋在癌癥的爛泥地里,跟一群凡夫俗子一樣在這里掙扎求生?
朋友看我很痛苦,特地帶我去拜見星云大師,并在佛光山小住幾日。有一天,早課剛過,天還沒全亮,我被安排跟大師一起用早齋。飯后,大師突然問我:“開復,有沒有想過,你的人生目標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大化影響力’‘世界因我不同’!”這是我長久以來的人生信仰:一個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世界,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影響力;影響力越大,做出來的事情就越能夠發(fā)揮效應……這個信念像腫瘤一樣長在我身上,頑強、固執(zhí),而且快速擴張。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它的正確性。
大師笑而不語,沉吟片刻后,他說:“這樣太危險了!”“為什么?我不明白!”我太驚訝了!“我們人是很渺小的,多一個我、少一個我,世界都不會有增減。你要‘世界因我不同’,這就太狂妄了!”大師說得很輕、很慢,但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什么是‘最大化影響力’呢?一個人如果老想著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你想想,那其實是在追求名利??!問問自己的心吧!千萬不要自己騙自己……”
聽到這里,簡直如五雷轟頂,從來沒有人這么直接、這么溫和而又嚴厲地指出我的盲點。我愣在那里,久久沒有答話。“人生難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變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大師略停了停,繼續(xù)說:“要產生正能量,不要產生負能量。”他的每一個字都落在我的心田里:“面對疾病,正能量是最有效的藥。病痛最喜歡的就是擔心、悲哀、沮喪。病痛最怕的就是平和、自信,以及對它視若無睹。我患糖尿病幾十年了,但我無視它的存在,每天照樣做我該做的事,我現在還不是活得好好的!”
那幾天常聽大師開示,覺得自己過去堅信不疑的很多價值觀、信念都是有瑕疵的。我當時還帶著很多因為身份、名望、地位而來的自負,大師的話語我雖然記住了,可是我并沒有完全明白,也沒有完全接受,甚至還有點兒不服氣。
有一天,我想到我在微博上時常針砭時弊,也曾對一些負面的社會現象口誅筆伐。于是請教大師要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面對社會上的“惡”。沒想到,大師還是以一貫平和的語氣回應我:“一個人倘若一心除惡,表示他看到的都是惡。如果一心行善,尤其是發(fā)自本心地行善,而不是想要借著行善來博取名聲,才能導正社會,對社會產生正面的效益。”“可是,如果看到貪婪、邪惡、自私等負面的事件,又該怎么辦呢?”我想辯解。
大師說:“要珍惜、尊重周遭的一切,不論善惡美丑,都有存在的價值。就像一座生態(tài)完整的森林里,有大象、老虎,也一定有蟑螂和老鼠。完美與缺陷本來就是共存的,也是從人心產生的分別。如果沒有邪惡,怎能彰顯善的光芒?如果沒有自私的狹隘,也無法看到慷慨無私的偉大。所以,真正有益于世界的做法不是除惡,而是行善;不是打擊負能量,而是弘揚正能量。”
養(yǎng)病期間,大師的話語時常在我心中回蕩。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影響力”這三個字。過去,不論做任何事情,我都會不自覺地先估算這件事能產生多大的影響力。一場演講不到一千人就不去;每天微博不能新增一萬個粉絲,我就覺得內容發(fā)得不夠。我從來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對,我的行程排得滿滿的,我的時間有限,當然必須過濾掉很多次要的、沒有意義的活動。于是,我精確計算每分每秒該怎么用在能夠產生最大影響力的地方;我也幾乎有點偏執(zhí)地把運營社交媒體當作人生目標的重點,把獲取粉絲關注視為志在必得的工作。
大師重重點醒了我:“追求最大影響力,最后就會用影響力去追求名利。不承認的人,只是在騙自己。”為了追求更大的影響力,我像機器一樣盲目地快速運轉,我心中那只貪婪的野獸霸占了我的靈魂,各種堂而皇之的借口,遮蔽了心中的明燈,讓我失去了準確的判斷力。我告訴自己,有了影響力,我就可以伸張正義、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我的身體很誠實,我長期睡不好、痛風、便秘,還患了幾次帶狀皰疹。這些警示都太微弱了,無法撼動我那越來越強大的信念;人說“不到黃河心不死”,狂心難歇,最后身體只好用一場大病來警告我,把我逼到生命的最底層,讓我看看自己的無知、脆弱、渺?。灰沧屛覐纳眢w小宇宙的復雜多變,體會宇宙人生的深邃和奧妙。
身體病了,我才發(fā)現,其實我的心病得更嚴重!當我被迫將不停運轉的機器停下來,不必再依賴咖啡提神,我的頭腦才終于可以保持清醒,并清楚地看到,追逐名利的人生是膚淺的,為了改變世界的人生是充滿壓力的。珍貴的生命旅程,應該抱著初學者的心態(tài),對世界保持兒童般的好奇心,好好體驗人生;讓自己每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有成長,不必改變別人,只要做事問心無愧、對人真誠平等,這就足夠了。如果世界上每個人都能如此,世界就會更美好,不必等待任何一個救世主來拯救。
現在,我發(fā)現一種更符合自己渺小地位的思維方式,那就是,如果我做一件事情,世界上每一個人也都這么做,那么我們的世界會不會變好一點?如果會,我就去做,但不再用量化的思維計算每件事的“價值”和“意義”。生命太深奧了,很多看不見的價值與意義,會發(fā)生在我們看不見的細微之處。例如生病之后,我陸陸續(xù)續(xù)在微博上發(fā)表了一些病后感悟的文章,我只是真誠地想要跟大家分享,再也不會像過去一樣,為了增加點擊率和擴大影響力而刻意營造推廣。我發(fā)現,對于真正有需要的人來說,一篇短文、一句誠懇的話,就能深入人心。與其讓千萬人過目即忘,不如讓一兩個人銘記在心。而且,通過這種真誠、無私的靈犀相契,我自己得到的回饋才會是正能量。
現在,之前汲汲營營追求的一切,在我心里都漸漸淡了;卸掉身上很多看不見的負擔,我才有能力辨識網上許多激昂、沸騰的討論,常常都充滿了負能量。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病中醒來,昏聵的心靈也醒過來了。我現在不太看網絡消息,更不覺得自己需要在網上仗義執(zhí)言。眼不見、心不煩,不見可欲,使人心不亂;不煩不亂,就不會帶來身心的壓力,不然,壓力是一切致病之源。就算是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我也勢必要遠離過去的生活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