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誘惑”-人與社會
1
伊甸園中的蛇,要算是用心良苦的誘惑者,也是人世間誘惑的始作俑者。它引誘夏娃,吃了上帝禁止人摘食的果子,夏娃沒抵住誘惑,不但自己吃了,還給亞當(dāng)吃,亞當(dāng)也吃了。從此,懵懵懂懂的人變得心明眼亮,知羞恥,辨善惡,這或許正是蛇要看到的。然而,令好心的蛇始料不及的是,“知羞恥,辨善惡”的人,此后世世代代卻要承受數(shù)不清的誘惑。有的人,抵住了邪惡的誘惑,成了名垂千古的圣人、偉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的人,抵不住邪惡的誘惑,墮落到貪欲的深淵里,成了遺臭萬年的罪人、壞人、惡人、卑鄙小人……
2
人食五谷,不僅生百病,還要受到萬般的誘惑??陀^地說,生活中充滿了各種誘惑。對人而言,誘惑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金錢、權(quán)力、美色、名望、地位……如此這般,物質(zhì)的、精神的,對任何人都是誘惑。當(dāng)然,這其中有的是正當(dāng)追求,有的卻是邪惡的貪念?,F(xiàn)實中的人,如果個個都對名利不屑一顧,遠離一切物質(zhì)和精神的誘惑,那么人類社會就會成為毫無生機的一潭死水,而且最終會“蒸發(fā)”殆盡;現(xiàn)實中的人,如果個個深陷名利誘惑的泥潭,為了個人的私欲不擇手段,那么人類社會就會退化為原始而血腥的“動物世界”,并最終成為人類的煉獄。
因此,可以說誘惑是一柄雙刃劍,它一方面推動著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另一方面又張揚著人性的惡與丑,制造著人類社會的黑暗與腐敗。這可真是:成也誘惑,敗也誘惑。
3
魔鬼喜歡誘惑人,借以俘獲人心,使他不往代表著善與愛的上帝那里去;世上的壞人,為了他們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也要動用各種手段來引誘人按照他們的意志做事。
《西游記》里白骨精、老鼠精、蜘蛛精等等妖怪,為了吃到唐僧的肉,都化身為美麗的女郎來誘惑唐僧師徒。好在取經(jīng)團里有個“大師兄”,意志堅定,守得住金剛不壞之身,故每每能識破妖怪的詭計,讓他們白忙一場。《畫皮》里的厲鬼,要喝人的血、吃人的心,披著一張畫成的人皮,化作秀色可餐的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去誘惑那些精壯男子。讓人無語的是,總有男人禁不住誘惑,乖乖地從了厲鬼而去,結(jié)果成了鬼爪下的“犧牲品”。
4
在形形色色的誘惑面前,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好人抵御不了邪惡的誘惑,肯定會墮落成壞人、惡人;所謂的壞人、惡人,本質(zhì)上說就是沒有抵制住邪惡誘惑的人。
5
乍一看,所有的誘惑好像是來自外界的事物——美人、美物、美味、美名等等,其實它產(chǎn)生于人的內(nèi)心,和欲望不可分割。一個人,如果能嚴(yán)守內(nèi)心的道德律令,始終堅持善良與正直的原則,知羞恥,辨善惡,懂得哪些欲念是正當(dāng)?shù)?,哪些欲念是邪惡的,那么任何誘惑對他而言都不是誘惑。就像東漢的“四知太守”楊震,在行賄者勸他靜夜無人可以收下賄金時仍然毫不猶豫地拒絕,因為他內(nèi)心的道德律令告訴他,這錢,拿不得。而古往今來那些在所謂的誘惑中墮落的人,其實是內(nèi)心貪欲膨脹,操守崩塌,魂飛魄散。因此,貪官落馬時感慨權(quán)力、錢財、美女“誘惑”了自己害了自己,千萬不可輕信。
我們須始終記住一個簡單的道理:無論多么璀璨的鉆石,都勾不起雄鷹的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