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十萬塊買蛋糕的人-人與社會
我的前同事Lea和一位紐約米其林二星甜點師芮薇合伙開了一個高端蛋糕店,專門提供精品婚禮蛋糕。她們最貴的作品高達十萬元人民幣,客戶是位亞洲富豪,但簽了保密協(xié)議。
什么樣的蛋糕能值十萬元呢?在了解制作過程后,我才釋然。這蛋糕與其說是蛋糕,不如說是一件翻糖雕塑作品。說起來和高級定制時裝的道理是一樣的,設(shè)計師的創(chuàng)意占了決定因素,剩下的則是耗時間的精細做工。兩個因素加起來,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而為何需要這樣的蛋糕出現(xiàn)在婚禮上,則是考慮到婚禮的整體規(guī)模與排場:漫長的儀式和過程,歐式古典宮廷式的宴會廳,只有翻糖精雕蛋糕才壓得住場面,并且挺得過炫目的燈光照耀而不至于癱軟。
更重要的是,這蛋糕站在那里,要顯得不多不少,不奪目也不寒酸,最好像空氣一樣,有了它,大家也不會注意到,沒有它,又會覺得少了什么。
這正是理想中的奢侈品消費理念。在積極的意義上,奢侈品代表了人類物質(zhì)文明的最高水準,把藝術(shù)、想象、設(shè)計、科技等一切手段集中在產(chǎn)品中,最大限度地滿足甚至幫助開拓人的感官享受。
但現(xiàn)實中的奢侈品消費則變了味。有英國記者這樣諷刺某些奢侈消費:看不出物質(zhì)消費帶來的愉悅,卻能看出掙錢過程中的粗鄙。
對奢侈品的評價總帶著這一抹難堪的灰色,大概和奢侈品消費的一個重要目的“炫耀”相關(guān)。奢侈品除了提供極致享受外,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充當壁壘:曾經(jīng)是貴族的特權(quán)象征——只有我能享用,你不能。后來演化成財富等級的護衛(wèi)——只有我買得起,你不行。
這種炫耀的感覺在中國尤其強烈,可能跟奢侈品與中國普通產(chǎn)品的價格懸殊有關(guān)。拿皮鞋來舉例吧。在歐洲,奢侈品牌牛皮鞋的價格是普通品牌牛皮鞋的三四倍,但在中國,一雙法國、西班牙產(chǎn)的名牌牛皮鞋很可能是中國本土普通品牌牛皮鞋的15~20倍。在如此懸殊的價格面前,奢侈品消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若不是格外強大,是很難不流露出“炫耀”情緒的。
有朋友想買5萬元左右的江詩丹頓,問我買哪一款最能升值。我很怕打擊他的自尊,跟他說,喜歡哪款就買哪款吧。真實的情況是,5萬元的名表,怎么可能升值?50萬的能不能升值都說不定。這畢竟是消費品,就算是限量的,也是每年都量產(chǎn)的,每年都有新款的,你怎么能指望你買的這只就會成為50年后拍賣會上的寵兒呢?
我突然想起愛馬仕從法國請來的皮匠,和卡地亞時間藝術(shù)展上從法國請來的鐘表匠,在眾多中國媒體面前,安靜而投入地做著手中已經(jīng)做了幾十年的手藝活兒。從他們恬靜的面容上,你很容易推測出在度假季,他們很可能會休上三個星期的假,開著輛敞篷跑車去海邊度假。當然,在歐洲有輛敞篷跑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也就是跟中國人買輛普通SUV的消費水平差不多,而去海邊度假更是每個中產(chǎn)家庭都消費得起的享受。
但當一個中國消費者購買歐美品牌奢侈品的時候,就意味著你需要用人民幣支付這些歐美產(chǎn)業(yè)工人以歐元、美元計算的中產(chǎn)生活,更何況還要支付天價的品牌推廣成本和CBD高昂的店租呢?
經(jīng)過這番思量再定睛選購奢侈品,若仍舊矢志不渝,那么至少這美輪美奐的物質(zhì)帶來的更可能是享受,而不是別人眼中的難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