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熱潮中迷失自我-詩·畫·話
我對大學(xué)里的318國道熱潮頗有感觸,許多同學(xué)將畢業(yè)之際騎行西藏設(shè)為青春夢想,大家在散伙飯桌上熱烈討論著進藏的路線,如何選購堅固耐用的衣服和山地車;談?wù)撆R行前帶一大包糖果,作為零錢使用,關(guān)鍵時還可以用它在沿途藏民家投宿;談?wù)撃型瑢W(xué)為防皮膚磨傷,把衛(wèi)生巾貼在大腿內(nèi)側(cè)的趣事。騎行西藏代表著有年輕的體魄,熱忱的夢想,沿途的美景,更重要的是磨煉意志,凈化心靈,為青年人所推崇。
西藏之旅本是至雅之事,如果沿途能遇上三五知己同甘共苦,實為難能可貴。但是有雅興的人蜂擁而至,高海拔的景觀大道如同八達嶺長城般擁擠不堪??諝庀”。瑹崆閰s黏稠地撞了車,人們不得不在車流中停下來尋覓新鮮空氣,尷尬不已。更糟糕的是,追夢的人潮也在干擾著純凈的自然,制造了沿途的涂鴉和垃圾。
熱潮中的人們總是難與“俗”擺脫干系。一件美好的事物,在眾人的盲目追捧中熱得發(fā)燙,最后腐敗變味。清雅之事變得俗不可耐。眾人暑至臨溪濯足,使西湖成了“萬人洗腳池”;唱歌選秀類節(jié)目風起云涌,使屏幕上音樂夢想泛濫,如出一轍;電影人集體向青春致敬,販賣青春回憶,票房大熱之后卻節(jié)節(jié)敗退。
扎堆是中國人的普遍心態(tài),人們習慣以大眾作為參照系統(tǒng)去購房,結(jié)婚,留學(xué),旅游,乃至過馬路。隨大流最有安全感,也帶來了最多的麻煩,浪費了社會資源。
如何在熱潮襲來時“降暑”呢?克服浮躁心態(tài),獨立理性思考是一劑良藥。美國西部淘金熱時期,一群年輕人沒有被大眾對金礦的熱情沖昏頭腦。經(jīng)過分析,他們選擇賣水給淘金的人群,淘到了另一種“金”。
最近很喜歡一個詞“小眾”。“小眾”,代表著鮮活的個性和獨特的品位。冷靜看待萬人空巷的熱潮,偶爾孤高標格一次。不盲從大眾的舉動,不做過江之鯽,如悠游的一尾魚兒,棲身蓮葉下,于喧囂塵世,覓到一絲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