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簡單地說,寓言就是借一個故事,講一個道理。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寓言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興起,后來成為文學(xué)作品的一種體裁。下面就擷取幾則意味雋永的寓言,以饗讀者。
【酒徒遇吝嗇鬼】
昔一人嗜酒,忽遇故人,其故人乃慳吝之徒。嗜酒者曰:“望詣貴府一敘,口渴心煩,或茶或酒,求止渴耳。”故人曰:“吾賤寓甚遐,不敢勞煩玉趾?!笔染普咴唬骸罢彽诙锒??!惫嗜嗽唬骸氨衷⑸趼?,不堪屈尊?!笔染普咴唬骸暗珕艟秃谩!惫嗜嗽唬骸澳纹髅蟛粋洌瑹o有杯盞。”嗜酒者曰:“吾與爾相知,瓶飲亦好?!惫嗜嗽唬骸扒掖岚肴?,吾訪友畢即呼爾同歸。”嗜酒者目瞪口呆。
翻譯過來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嗜酒的人,忽然遇到友人,他的友人是個極端吝嗇的人。嗜酒的人說:“希望到你家和你談?wù)勑模挚诳视中臒?,茶也可以酒也可以,只求解渴罷了?!庇讶苏f:“我的家離這很遠(yuǎn),不敢勞煩您的腿腳?!笔染频娜苏f:“料想只不過二三十里罷了。”友人說:“我家十分簡陋,不能委屈了你的尊嚴(yán)?!笔染频娜苏f:“只要門開著就可以了。”友人說:“只是沒有準(zhǔn)備器皿,沒有杯具。”嗜酒的人說:“我和你相互熟悉,用瓶子喝也行。”友人說:“暫且等我半天,我拜訪完朋友就來叫你一起回去?!笔染频娜四康煽诖?。
這兩個人都特別執(zhí)著,一個是堅決要占小便宜、步步緊逼;一個是堅決不讓占便宜,步步為營。一個嗜酒如命,一個愛財如命。最后的結(jié)果,讓人啞然失笑,確實是高人遇見高人。兩人的高妙之處在于,一個是俺就想占便宜,不占便宜決不罷休;一個人俺就摳門、吝嗇,想占便宜癡心妄想。真是老中醫(yī)遇上老中醫(yī),就給你開偏方;最上心的貪小便宜者遇到如此出類拔萃的鐵公雞也徒喚奈何。
【強(qiáng)取人衣】
宋有澄子者,亡緇(黑色)衣,求之。見婦人衣緇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緇衣?!眿D人曰:“公雖亡緇衣,此實吾所自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與吾衣,昔吾所亡者,紡緇也;今子之衣,繟緇也。以繟緇當(dāng)紡緇,子豈不得哉?”
譯文是這樣的。宋國有個名叫澄子的人,丟了一件黑色的衣服,到路上去尋找。他看見一個婦女穿著一件黑色的衣服,就拉住她不放,想把她的衣服拿過來,說:“剛才我丟了一件黑衣服。”那婦女說:“先生雖然丟了黑衣服,可我穿的這件衣服確實是我自己做的呀!”澄子說:“你還是趕快把你穿的衣服給我。我剛才丟掉的是件紡綢黑夾衣,你穿的不過是件黑布單衣。拿單衣?lián)Q夾衣,難道不是便宜你了嗎?”
人們常說的強(qiáng)盜邏輯,大概也就是這樣。但不知道澄子這個人,到底是強(qiáng)盜,還是無賴。占別人便宜,還振振有詞,強(qiáng)詞奪理,胡攪蠻纏,編造荒謬邏輯。澄子之所以這樣,表面來看,好像邏輯思維混亂,實際上是強(qiáng)烈的私有欲、占有欲使他發(fā)了瘋。這和阿Q偷了尼姑庵里的蘿卜之后對小尼姑說“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應(yīng)你么?你……”,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兩個人的角度不同罷了。
【衛(wèi)人嫁女】
衛(wèi)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積聚。為人婦而出,常也。其成居(白頭到老),幸也?!逼渥右蛩椒e聚,其姑以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處官者皆是類也。
衛(wèi)國有個人,當(dāng)他的女兒出嫁時,教導(dǎo)她說:“(到了婆家),一定要多積攢些私房,做人家的媳婦被遺棄回娘家,是常有的事。不被遺棄,夫妻能夠白頭偕老,這是僥幸的?!?/p>
他的女兒到了婆家后,果然拼命積攢私房。婆婆嫌她私心太重,于是把她趕回娘家了。這個女兒帶回的錢財比出嫁時帶的嫁妝還要多一倍。她的父親不責(zé)怪自己教女不當(dāng),反而自以為聰明,認(rèn)為這樣可以使家里更富有。
如今做官的人當(dāng)中那種貪贓枉法聚斂錢財?shù)?,正是和這類行徑一樣呀。
《韓非子.說林上》的這篇寓言,主要要說明,人性自利,過度的為自己的利益考慮,于是就忘了自己應(yīng)該扮演的角色。從而揭露貪官污吏惟利是圖、寡廉鮮恥的丑惡面目和內(nèi)心世界。
它也說明另外一層意思。寓言里的這位父親,如果真的為女兒幸福,就應(yīng)該考慮,怎樣讓女兒婚姻幸福,合家美滿;而不是讓女兒多聚攢錢財,防止被休。由于衛(wèi)人教導(dǎo)女兒的出發(fā)點自私、錯誤,導(dǎo)致女兒“一直偷偷地積攢私房錢”,最終真的被休掉了。這則寓言也告訴我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期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就有可能成為什么樣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子女的影響極大。
【狂泉】
昔有一國,國中一水,號曰“狂泉”。國人飲此水,無不狂;惟國君穿井而汲,獨得無恙。國人既并狂,反謂國王之不狂為狂。于是聚謀,共執(zhí)(拿、持)國君,療其狂疾,火艾針?biāo)?拔火罐、扎針灸、熏艾蒿、服草藥),莫不畢具(準(zhǔn)備)。國主不任(忍受)其苦,遂至狂泉酌(舀取)而飲之。于是君臣大小,其狂若一,眾乃歡然。
翻譯過來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國家,有一泉水,叫做狂泉。國人飲這個狂泉里的水的,沒有不癲狂的。唯獨國君打了一個專供自己飲水的水井,獨自汲水喝沒有癲狂。國人一起癲狂,反而認(rèn)為國君不癲狂是癲狂。于是大家聚在一起商量,一同抓住國君,給國君治癲狂的病。輪番給國君拔火罐、扎針灸、熏艾蒿、服草藥,沒有方法不用的。國君實在不堪忍受這種折磨,只好到“狂泉”去舀水喝。于是,這個國家從上到下,無論國君還是臣民,都一樣癲狂;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一樣荒謬。所有的人都一樣瘋瘋癲癲,這樣,大家反而都高高興興的。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蒲松齡的《聊齋》里的《羅剎海市》?!读_剎海市》描寫了一個虛無飄渺的國家,那里的人以丑為美,以美為丑,完全是一個顛倒過來的世界。
我們來看看作者開篇所寫。馬驥,字龍媒,賈人子。美豐姿。少倜儻,喜歌舞。輒從梨園子弟以錦帕纏頭,美如好女,因復(fù)有“俊人”之號。十四歲,入郡庠,即知名。父衰老,罷賈而居。謂生曰:“數(shù)卷書,饑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兒可仍繼父賈?!瘪R由是稍稍權(quán)子母(以資本經(jīng)營或借貸生息為權(quán)子母,這里是做生意的意思)。從人浮海,為颶風(fēng)引去,數(shù)晝夜,至一都會。其人皆奇丑;見馬至,以為妖,群嘩而走。馬初見其狀,大懼;迨知國人之駭已也,遂反以此欺國人。遇飲食者,則奔而往,人驚遁,則啜其余。
翻譯過來是這樣的。馬驥,字龍媒,是商人的兒子。他風(fēng)度翩翩,一表人材,從小就灑脫大方,喜歡唱歌跳舞。經(jīng)常跟著戲班子演出,用錦帕纏著頭,就像一個美麗的少女,因此又有“俊人”的美稱。他十四歲考中秀才,很有名氣。父親年老體衰,放棄了經(jīng)商,回家閑住,對馬驥說:“幾卷書,餓了不能煮著吃,冷了不能當(dāng)衣穿,我兒應(yīng)該繼承父業(yè)去經(jīng)商?!瘪R驥從此就慢慢做起買賣來。
一次,馬驥跟別人去海外經(jīng)商,被颶風(fēng)刮走了。漂了幾天幾夜,來到一個都市。這里的人個個都非常丑陋,看見馬驥來,以為是妖怪,都驚叫著逃走了。馬驥剛見到這情景時,還很害怕;等知道那些人是懼怕自己時,就反而去欺負(fù)他們。遇到吃飯的,他就跑過去,人家嚇跑了,他就把剩余的飯菜吃掉。
馬驥本來是一個“俊人”,美豐姿、少倜儻、喜歌舞、美如好女,神使鬼差到了這里,卻成了長得丑不是你的錯,出來嚇人還是你的不對這樣的主。這個美男子,沒有讓人驚喜、艷羨,反而認(rèn)為其奇丑無比,見過丑的,沒有見過比你更丑的。大家見到他以為遇到了妖怪,驚叫逃跑。特別有諷刺意味的是,馬驥由此找到了覓食的方法,以自己的“丑”來嚇走正在吃飯的人,吃一點殘羹冷炙。這樣以來,徹底消滅了馬驥這個美男子的自信心。本來認(rèn)為自己的顏值還是很高的,沒有想到混到自己是最丑的,丑到能嚇著人、嚇跑人。他或許本來想到可以靠美麗、漂亮吃飯,現(xiàn)在卻淪落到靠丑陋、嚇人吃飯。
“狂泉”在百度上有四種解釋:1.傳說中使人飲后發(fā)狂的泉水;2.喻指接受錯誤的思想、學(xué)術(shù);3.湍急的泉水;4.一般喻指全民都順從一種近乎瘋狂的思想,多指貶義,但有時也用于褒揚(yáng)。
《狂泉》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農(nóng)村的一句俗語:自己滿身紅毛,還說別人是妖怪。當(dāng)美丑、是非顛倒時,一切都失去了標(biāo)準(zhǔn),只有迫使自己順著流俗走,否則就是另類、異類,為大家所不容。像屈原一樣,想做到舉世混濁、唯我獨清,是相當(dāng)有難度的。也只有像漁父所說的那樣:世人皆濁,何不淈((gǔ,攪渾)其泥而揚(yáng)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世上的人都骯臟,何不攪渾泥水揚(yáng)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自視清高,在流俗面前是無力的。你太清醒、拒絕隨波逐流,讓大家都不高興;那你的結(jié)局就悲催了。
狂泉不過是個假想的故事而已,但它卻告訴我們:在社會上流行一種荒誕的意識、一種虛偽做法的情況下,一個頭腦健康和行為正常的人,要想在眾人顛倒黑白的環(huán)境下堅持公正的原則,的確是極其困難的。
也告訴我們,堅持真理,勿要隨波逐流,因為多數(shù)人的荒謬有時竟會成為“真理”,但它的本質(zhì)仍然是荒謬。人狂己勿狂,人錯己勿錯。我們還應(yīng)該不忘初心、寂寞堅守。
【二魚說】
河之魚,有豚其名者,游于橋間,而觸其柱,不知遠(yuǎn)去。怒其柱之觸己也,則張頰(頰,面龐,這里指魚鰓)植(豎立)鬣(唇須),怒腹(因惱怒而膨脹肚皮)而浮于水,久之莫動。飛鳶過而攫之,磔(zhé,車裂,撕開)其腹而食之。
好游而不知止,因游以觸物,而不知罪己,乃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
譯文如下。河中有一條魚叫“河豚(tún)”,因為常在橋下游來游去,經(jīng)常撞在橋墩上,為此它非常惱怒。遺憾的是,它不避開橋墩以求安全,而是怪罪橋墩有意撞了它。于是氣得魚鰓炸開,唇須豎直,肚皮膨脹,漂浮在水面上,半天一動也不動。一只饑餓的蒼鷹發(fā)現(xiàn)了它,猛地直撲了下來,用堅銳的巨喙(huì)撕碎它的肚子把它給吃了。
河豚喜游但不知該停止時應(yīng)停止,直到碰了壁還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竟然荒謬無理地大發(fā)脾氣,結(jié)果丟掉了性命,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
這是哲人蘇軾的一篇寓言。它告訴我們,遇到不痛快的事情,心胸要開闊,態(tài)度要冷靜;或要勇于發(fā)現(xiàn)自身的問題,不能一味怨天尤人,意氣用事;或遇到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要多反省自己。或許“歷典八州,行程萬里”的蘇軾,一生顛沛流離,越貶越遠(yuǎn),能保持曠達(dá)、超脫的心態(tài),對這則寓言有更深地體會。做人就應(yīng)該有“坐看云卷云舒,靜聽花開花落”的胸襟與氣度。面對挫折和困境,生氣會傷身體、失理智、亂方寸,其結(jié)果可能失去的更多,受到的傷害更大。也說明人看開、放下很重要;也要反思自己,不能一切都是別人的錯,都是別人對不起自己。
【養(yǎng)梟】
楚太子以梧桐之實養(yǎng)梟,而冀其鳳鳴焉。春申君曰:“是梟也,生而殊性,不可易也,食何與焉?”朱英聞之,謂春申君曰:“君知梟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為鳳矣,而君之門下無非狗偷鼠竊亡賴之人也,而君寵榮之,食之以玉食,薦之以珠履,將望之以國士之報。以臣觀之,亦何異乎以梧桐之實養(yǎng)梟,而冀其鳳鳴也?”春申君不寤,卒為李園所殺,而門下之士,無一人能報者。
譯文是這樣的。楚國太子用梧桐的種子喂養(yǎng)梟鳥,并希望它能發(fā)出鳳凰的鳴叫聲。春申君說:“這種梟鳥有天生的習(xí)性,不可能改變啊,與吃的東西有什么關(guān)系呢?”朱英聽了這話,就對春申君說“你既然知道梟鳥是不可能用食物改變它的特性而成為鳳凰的,可你的門下所收養(yǎng)的沒有一個不是狗偷鼠竊等無賴之徒,而你卻寵愛、器重他們,把精美的食物給他們吃,把珠履贈給他們穿,希望他們將來成為舉國杰出之士報答你。以我看,這樣做與用梧桐種籽喂養(yǎng)梟鳥并希望它發(fā)出鳳凰之鳴的做法有何不同呢?”春申君仍執(zhí)迷不悟,最后被李園殺死,而他門下的食客,卻無一人能替他報仇的。
(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貴族、國家君王的后代,后人稱之為“戰(zhàn)國四公子”。)
這是明朝劉基《郁離子》中的一則寓言故事,它告訴了我們以下道理。
要尊重人才發(fā)展的規(guī)律,選人育人用人如養(yǎng)梟,應(yīng)知人善任,根據(jù)個人的特點來培養(yǎng)他,不要幻想著強(qiáng)行去改變。人的本性是極難改變的,甚至于不可能改變(在此故事中);違反此規(guī)律的人,終究要得到教訓(xùn)與懲罰。朱英一語成讖,悲劇成了現(xiàn)實,還是很讓人深思的。最可悲的是,明知道結(jié)局會這樣,還不改變,一條道走到黑。
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不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是可悲的;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還是要汲取別人好的建議。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的秉性是不易改變的,有些或許真的爛泥糊不上墻,無論做怎樣的努力,都只能是白費功夫、于事無補(bǔ)。故事中的梟,用梧桐籽喂養(yǎng),但依然還是梟,也發(fā)不出鳳凰之聲、天籟之音;弄不好它因難以改變的天生的野性,還會傷害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