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非常有名的成語故事,曾國藩經常拿它教育弟弟,而且還賦于了它新的內涵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一個非常有名的成語故事,曾國藩經常拿它教育弟弟,而且還賦于了它新的內涵

原標題:一個非常有名的成語故事,曾國藩經常拿它教育弟弟,而且還賦于了它新的內涵

低碳環(huán)保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共識,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xiàn)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核心的循環(huán)經濟學也成了顯學。古人雖然沒有低碳環(huán)保和循環(huán)經濟學之類的詞匯,但卻具有這方面的樸素意識,從它們變廢為寶、物盡其用的種種舉措當中,便可見一斑。今天我來講講陶侃“竹頭木屑”的故事。

陶侃是東晉時期的名將,他初入仕途之時,曾被任命為荊州刺史,上任之后主持建造了一批戰(zhàn)船。有一天,他在造船的工地現(xiàn)場查看,就發(fā)現(xiàn)大量的剩竹頭和木屑被扔的到處都是,他命人把這些東西都收集起來,而且還做了登記。別人看見他這么做,都有些不可思議,覺得他這是多此一舉。

轉眼呀,就到了第二年的春節(jié),衙署要舉行一個盛大的宴。不巧的是,那年春節(jié)剛好下過一場大雪,地面上又濕又滑,行人不好走,車更難行,很多人都一籌莫展。這個時候陶侃就叫人把去年收集的木屑都拿出來,鋪著泥濘的地面上,在很短時間之內就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

不久又發(fā)生了一個重要事件,東晉大將桓溫要去伐蜀,要求緊急制造一批戰(zhàn)船,由于時間倉促,缺少船釘,沒辦法把船身組裝起來,大家不知道怎么辦才好,陶侃知道這個事之后,就命人把去年收集的竹頭拿出來做成船釘,一下子就解決了問題。

后來,人們都感嘆陶侃身居要職,在做小事情的時候,能夠如此細心,便把這兩個故事演變出一個中國成語,叫“竹頭木屑”,專指可利用的邊角余料,或者有價值的細小之物,也可以指一個人在做小事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細致,周到,縝密的狀態(tài)。這就是物盡其用,變廢為寶的人生態(tài)度和智慧。

這個故事非常有名,以至于后來,晚清名臣曾國藩在教導弟弟曾國荃的時候,也專門為他講過陶侃這段“竹頭木屑”的故事,他還賦予了“竹頭木屑”更多的內涵,就是要求弟弟做事要從小處入手,不浪費小物,腳踏實地把事情做好。

古人變廢為寶的智慧,和我們當下提倡低碳環(huán)保是一脈相承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