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故縱作文1200字
欲擒故縱是文章結(jié)構(gòu)的一種手法。擒,是抓住作品中緊扣題旨的材料;縱,是暫時推開緊扣題旨的材料而言其它。 欲擒故縱,就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文章題旨,故意先放松一步,不馬上點明題旨。 這種手法廣泛地運用于各類作品。
在詩詞歌賦中,擒縱之法用于表現(xiàn)情感、意境的變幻。 在議論文中,擒縱之法是對對方的錯誤論點,先放開一步,不去直接駁倒。待其意見全部擺出,再擇要害,又轉(zhuǎn)進逼。一擊而致死命。 在敘事類作品中,擒縱之法往往用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和刻畫人物形象。
以《三國演義》第44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為例。小說在這一回里,寫孔明去見周瑜,本意是建立孫劉同盟以聯(lián)合抗曹。但周瑜卻故意說:“戰(zhàn)原必敗,降則易安?!薄爱斍彩辜{降”。按說,接下去應寫孔明據(jù)理批駁。全力勸喻。但作者偏寫他贊同周瑜:“公瑾主意欲降操,甚為合理” “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貴?!@是“縱”。
繼而,又寫孔明順水推舟,提出建議:“只須遣一介之使,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操一得此兩人,百萬之眾,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又是“縱”。待周瑜追問:“用何二人,可退操兵?”孔明避而不答,卻說:“江東去此兩人,如大木飄一葉,太倉減一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比允恰翱v”。直到周瑜又間:“果用何二人?’孔明才說此二人是指江東二喬,并以曹操之子曹植所作(銅雀臺賦》為證。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孔明則佯裝惶恐之狀,再三賠罪。 當周瑜發(fā)誓,“吾與老賊誓不兩立時”,孔明又說:“事須三思,免致后悔?!边€是“縱”。如此一縱再縱,使周瑜亮出真情:“吾自離都陽湖。便有北伐之心,雖刀斧加頭,不易其志也里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敝链?,孔明的任務完成,即為“擒”。
這里,欲擒而故縱,不僅推動了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使其曲折、起伏,扣人心弦;而且表現(xiàn)了孔明多智謀,周瑜好沖動的性格特征。 既然,擒縱之法有如此多樣的效用,那么,習作者們紛紛學習運用這種結(jié)構(gòu)文章的方法也就不奇怪了。請看劉海嵐同學的作文《饞嘴妹妹》。文章以學校開展學雷鋒活動為背景,意在寫出一代共產(chǎn)主義新人—雷鋒在少年兒童中的榜樣作用。但作者落筆即布下疑團:“最近兒天,我那饞嘴妹妹突然不吃零食了,也看不到她買早點了,真是怪事。” 由此,先“縱”,竭力描寫妹妹嘴饞:平時愛買零食吃,沒錢就向姐姐借,不知“借了多少次錢,可一次也沒還過”,甚至還偷吃過姐姐買給奶奶吃的山碴罐頭。
而后再“擒”,點出妹妹最近兒天不吃零食,不買早點,而向姐姐借一角錢的原因—“學校號召我們學雷鋒,要做誠實的孩子,我越想越覺得我過去錯了。’所以,急于攢錢,以便盡快給奶奶再買一瓶山植罐頭。這里,先縱后擒,不僅使文勢起伏,引人入勝,而且表現(xiàn)了妹妹心靈的美好,肯定了學雷鋒活動在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看來,擒縱之法不難掌握。但初學者運用時仍須注意: 擒與縱,二者不可缺一。只擒不縱,文思無法馳騁,文筆無法渲染,文勢無從變化;反之,只縱不擒,則易使結(jié)構(gòu)松散,立意含混。因此,縱要縱得徹底,擒要擒住要害,把握住了縱與擒的辯證關(guān)系,方能獲得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