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觀后感300字(通用5篇)
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lǐng)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nèi)容啟發(fā)而引起的思考與聯(lián)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fā)的決心和理想。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出路》觀后感300字(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1篇: 《出路》觀后感300字
智利紀錄片導演顧茲曼說:“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p>
因為這句話,所以鄭瓊導演跟蹤拍攝了三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歷時六年追隨三位主人公,記錄下他們的夢想與當代中國現(xiàn)實的碰撞。這是不同地區(qū)的中國年輕人從學校步入社會的成長故事。
來自北京的袁晗寒17歲輟學,3年后游歷完歐洲各國,考上心愛的藝術(shù)學校,2024年回國實習,并開了自己的藝術(shù)投資公司。
19歲的徐佳,是湖北咸寧高中的復讀生,已經(jīng)復讀了三次,最后考上了二本學校。畢業(yè)工作兩年后,與相戀四年的女友結(jié)婚。
來自甘肅的馬百娟12歲,在野雀溝小學上二年級,條件艱苦,夢想去北京上大學。為了方便她學習,全家搬遷到寧夏,但是由于馬百娟很不上學習進度,上一年學后便退學了。15歲的她,在城市里舉步維艱。
我偶然在微博上看到一個接近十分鐘的影片剪輯,眼淚就往外冒個不停。
微博里有很多人評論是社會的不公,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也有人說社會階層牢不可破,有人能挖個洞逃出來,有人只能一輩子困在里面,至死方休;也有人埋怨是家庭,是父母的責任……
貌似中國人永遠都可以在自己不熟悉的某種生活狀態(tài)里找出一個點,指天說地,大放厥詞。
鄭瓊導演說,她并不想在這部紀錄片里表達自己的憤怒或不公,只是單純的想讓大家看到當前中國青年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她不想讓兩種生活狀態(tài)出現(xiàn)更深層次的分離,反而希望達到一定程度的融合,這紀錄片也許是想讓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出路吧。
我不是袁晗寒,曾經(jīng)卻極度渴望那樣的家庭和出身。
我是個農(nóng)村孩子,比馬百娟活的稍微幸福點的農(nóng)村孩子。
我是另一個徐佳,身邊的人都告訴我“唯有高考才能走出農(nóng)村”。
我小學的時候以為我們班六十多個人都會考上大學。沒想到有同學連小學都沒讀完就出去謀生了。
上了初中,發(fā)現(xiàn)身邊的.朋友出去打工的越來越多了,只有幾個人還堅持著坐在教室里埋頭苦干。每逢過年的時候,他們就染著頭發(fā),出現(xiàn)在我家門口,小聲喊著:“今天能不能出來玩啊。”我隔著門,悶悶的說了一句:“我媽不讓?!?/p>
這時,門外的嘆息聲就是幾萬只小蟲子撓著我,我轉(zhuǎn)過頭狠狠地剜了我媽一眼,繼續(xù)低頭奮斗著桌上的五三中考。
初中畢業(yè)后,只有一小部分人考上了高中,而大部分人都一窩蜂似的涌到了福建福州,在某個縫紉廠里做裁縫或者是手機廠里裝電子。
每次過年,除了五顏六色的頭發(fā)吸引著我,款式新穎的手機也讓我心癢難耐。而我和他們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隔了好幾座城市,隔了七八百公里,隔著一條萬丈的河流,五彩的頭發(fā)和黑色的頭發(fā)遙遙相望,河中間是卡拉OK的舞曲在閃爍。
后來我如愿考上縣里的高中,當我沉浸在“高考是農(nóng)村孩子唯一出路的”話語里埋頭苦干時,她們中有的人躺在某個醫(yī)院的婦產(chǎn)科病房里等著新生命的降臨。當我踏上高考考場的時候,也有同學在法院里協(xié)議離婚。
等我上了大學,和他們再也沒有任何交集,我們也有了完全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我對他們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無所知,而他們,也從來不曾對我的生活窺探過,像當年一樣,仍躲在院門外。
大學畢業(yè)后,我們再次站在了河的兩岸,這一次,沒有遙遙相望,只是各自沿著河走著,中間縈繞著濃濃的霧氣。我望不見對面,對面也望不見我。
我想,農(nóng)村的孩子要是想過上袁晗寒的生活,父母至少得是徐佳,要在二十出頭的年紀努力從小鎮(zhèn)奮斗到城市,辛勤工作大半輩子在這個城市買房買車得以立足,要付出的汗水和努力無人知曉也無人歌頌。
但這仍然是當下從農(nóng)村跳出來的年輕人正在為之奮斗和努力的目標。他們真真切切在為了下一代而活著。
說到這里,想說說我舅舅。他一直是我心里最敬重的人,也是我認為身邊從艱苦的農(nóng)村生活里跳出來的唯一一人。
他讀高中的那幾年里,外公做生意被騙了不少錢,生活舉步維艱。沒考上大學,也遭了不少親戚的白眼。后來靠著磕頭借來的二百塊錢復讀考上了東北師范大學,在大學里省吃儉用做家教,大學畢業(yè)后在寧波某個重點高中教書,還了外公欠下的十萬塊債款。然后從區(qū)優(yōu)秀教師到省骨干教師、名師,這一路上,他得過的證書比我吹的牛皮還多,當然頭發(fā)掉起來也是一大把一大把。
其實,我很感謝他。如果不是他,我可能是另一個馬百娟,十八歲的年紀懷孕生子,讓自己的下一代繼續(xù)這樣絕望的宿命。
多虧了他,我成了徐佳,偶爾還過著袁晗寒的生活,有著袁晗寒的迷茫。
馬百娟是對宿命的絕望,徐佳是不顧一切沖出牢籠的決心,袁晗寒則是對自身對未來的迷茫。
小部分人在絕望命運里低頭,落后的觀念一次又一次將她纏繞,最終,成了繭子,縛了自己。大部分人拼命從原生家庭的禁錮中掙扎著逃離出來,脫了一層皮,流了一身血,回頭望去,是個全新的自己,鮮血淋漓的腳下有一條全新的路;而有的人人,在另一群人無法企及的生活里迷茫和彷徨,最終通過另一種方式找到自己的出路。
我想,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是徐佳,都在逃離原生家庭的路上。
在中國這個大社會里,總是有一群人的生活狀態(tài)是另外一群人所不知曉的。但愿能互相尊敬而已,生而為人,本就不易。
袁枚有詩《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無論是怎樣的生活狀態(tài),還請熱切又熱烈的活著,這才是唯一的出路。
第2篇: 《出路》觀后感300字
《出路》是一部紀錄片,內(nèi)容是講三個身處不同地區(qū),不同環(huán)境,不同起點的孩子的故事。
01
馬百娟,一個山溝溝里的小姑娘,十二歲了,上小學二年級,她的夢想是長大了去北京上學。
她所待得學校只有兩位老師,五個學生,家里住窯洞,一家全年開支不超過五十塊錢。
五十塊,可能就是城市眾多人的一頓飯錢而已,可這卻是她們家一年的花銷。
我想馬百娟的夢想就像她在影片中讀的那樣吧:平房和樓房,我家住樓房,客廳真寬敞,入夜人安睡,窗簾映月光……
可現(xiàn)實生活是她每天很早起來,倒一碗熱水,拿出前天的饃饃,泡在碗中,這就是早飯。
放學后要幫父母做很多農(nóng)活,喂豬,做飯,還要經(jīng)過一個很長很陡的坡去收糜谷,而這對于她來說,都習以為常。
她的夢想是去北京上大學,可能在她們心里覺得那兒的學校是全國的頂尖學府,只有讀書才能改變生活,改變命運,所以她很努力的讀書。
02
徐佳,一個城鎮(zhèn)青年,復讀了三年的高中生,他的夢想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
他生活在一個城鎮(zhèn),是很普遍的農(nóng)民工孩子,父母文化不高,用力氣掙錢,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好好學習,不要再跟自己一樣那么辛苦,他也很努力學習,考所大學,以完成父母的愿望。
對于小地方的孩子來說,高考,對于他們來說是比較公平的,也是他們脫離原來道路的唯一出路。
03
袁晗寒,一個擁有著北京戶口的姑娘,十七歲從美院附中退學,她崇尚自由。
她的夢想很多,排話劇,畫畫,開過酒吧,當過營業(yè)員,她在用大把的時間來享受她的自由空間。
對于未來,她沒有想過太多,成為什么樣的人,做什么樣的事,她的愿望很簡單,也是大多數(shù)城市生活中孩子的想法,餓不死就可以,不追求很高檔的生活,只要舒服即可。
04
15歲的`馬百娟并沒有繼續(xù)上學,小小年紀的她可能小學還未畢業(yè)就離開了學校,出去找工作,可是年齡太小,用工單位不收。
看著畫面中她一個人坐在橋上,雖然猜不到她在想什么,可我還是想念故事開頭中,那個用著不標準普通話說著“我想去北京上學”的小姑娘。
馬百娟,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她的思想及觀念都是周邊人帶給她的,而周邊人的思想又是上一輩人傳下來的。
在他們的世界里感覺女孩子,不管上多大的學,做多大的事,長大后就是“別人家”的,而在這個所謂“別人家”的女娃身上,沒有必要投入太多,養(yǎng)大,嫁人,就是她們唯一的出路。
05
徐佳,馬上面臨畢業(yè),因為所在學校非211,找工作時有些坎坷,可是他帶著父母親的期望在一次次的復讀中上了大學,然后順利畢業(yè),找到了可能對于他來說是比較還不錯的工作,慢慢的正在向著他的目標前行。
袁晗寒,后期去了德國進行了深入學習,空閑時間很多,可以做很多她自認為很有意義的事情。
故事的結(jié)尾,馬百娟沒有逃離那個地方的束縛,走上了老一輩的道路,結(jié)婚生子;徐佳,畢業(yè)工作后,跟女友結(jié)婚,兩人為著生活還在努力;袁晗寒,自己開了一家藝術(shù)投資公司。
06
有很多人他們的起步點可能就是馬百娟,在簡陋的教室里上課,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了城鎮(zhèn),上了高中,考了大學,他們也從心里羨慕袁晗寒那種衣食無憂,從小不知人間疾苦的生活。
可他們肯努力,并且也在努力,努力讓自己的下一代過上更好的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不是跟馬百娟一樣,一輩一輩重復著老一代的生活。
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軌跡都是念書、工作、結(jié)婚、育子,因為這就是人生的大體軌跡。
可是,如果有能力可以在這既定軌跡里稍微變換花樣,讓人生可以豐富一些,便是在困境里活出了自己,如果再能不按既定軌跡,忽略世俗的聲音,走一條自己喜歡的路,就是走出了困境,也是自己的出路。
我曾經(jīng)跟朋友及家人聊過相應(yīng)的話題,如果下一輩真的學習不好,該怎么辦?
我的想法是,不要著急,不要急于把他推向自己想要的方向,給他一到兩年時間,讓他去大的城市見識一下新世界,學習新東西,不為別的,只為讓他開闊一下自己的視野,多一些見識。
你不要把他束縛在小圈子里,你要讓他知道,世界很大,你應(yīng)該多看看,看到的多了,選擇多了,你就會有自己的想法,也會有自己的主見,對于未來,你會劃分的更加合理,對于未來,也會有自己的憧憬。
所以,千萬不要覺得孩子考不上好大學就是沒出息,從而說他這輩子都會沒出息,出息不在于一時,而在于他以后的路,你給他一個相對寬闊的視野,讓他可以放開眼界,從心里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自己為了自己的夢想而一步步的努力,從而實現(xiàn),這才是出息!
就像紀錄片開頭那幕,馬百娟一家人走在陡坡上,長長的陡坡看似沒有盡頭,可只有努力了,你才會知道,終點并不遠!
第3篇: 《出路》觀后感300字
曾經(jīng)鄭瓊導演的《出路》受到很多關(guān)注,在評價電影必看的網(wǎng)站里,這個紀錄片的分數(shù)并不是像我想象的那么高,評價的人也沒那么多,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鄭瓊導演用時6年跟蹤拍攝了3個人物的生活,這3個人物來自不同的地區(qū)和階層,他們有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會背景和不同經(jīng)濟背景。
第一個主人公馬百娟,是個山溝溝的小姑娘,來自甘肅省會寧縣一個村里。博主家也是群山環(huán)繞。
她被鄭瓊導演跟蹤拍攝的時候,12歲,上小學二年級,是學校5個孩子中最大的一個。以后的生活,其實她也有憧憬:考上好大學,找一個體面的工作。但是現(xiàn)實是她的營養(yǎng)都跟不上,早上吃冷水泡饃,放學后還要幫父母干農(nóng)活。對于女兒上學和工作,馬百娟的父親沒有什么概念和規(guī)劃,還是老一套的思想:女孩子不用讀那么多書,長大了還不是要嫁人,還是要靠丈夫來養(yǎng)活。
紀錄片的最后,馬百娟嫁給了表哥,挺著孕婦的肚子和小伙伴聊誰的肚子大。
第二個主人公是徐佳,城鎮(zhèn)小青年、咸寧高中復讀生。
父親去世,他篤定高考是他唯一的出路,考上大學是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最終結(jié)果還算滿意,他考上了湖北工業(yè)大學這樣一個省屬高校。畢業(yè)后他也想像熱血青年一樣指點江山、馳騁職場,但是現(xiàn)實給了他很多暴擊,受到很多挫折。最后他選擇了一家國企工作,和女朋友結(jié)婚。還是沒能跳出城鎮(zhèn)青年的階層。不過這已經(jīng)算是很好的歸宿了。
第三個主人公袁晗寒相比前兩位可以說是生活好太多,相當于含著金鑰匙長大。她17歲退學、美院附中的北京女孩兒。
她上的是上最好的幼兒園、初中和高中,輟學,后來去了德國留學。沒有想過自己的生活,頂多就是餓不死。日常需要做的就是對抗“無聊”這個敵人,所以她嘗試過拍話劇,開酒吧,去商店賣東西。留學回國后接小活成立了自己的藝術(shù)投資公司。
在找這個紀錄片的時候,很有意思的是,也找到撞題目的紀錄片,導演陳為軍。不過陳導演拍攝的也都是都是3個小人物,都在湖北省。
王振祥是一個軟件培訓公司的講師,在每年高考結(jié)束后,他要到全省縣城里做大概50場左右的講座,忽悠不懂電腦的家長給孩子報名學習軟件,允諾高薪工作。實際老板承諾的很多都做不到。公司對他的考核是每場講座至少要轉(zhuǎn)化3個學生家長報名。很不幸的是公司倒閉,老板把錢投進另一個學校。他也失業(yè)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他又找到一個好工作。
萬超是個應(yīng)屆畢業(yè)生,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珞珈學院,經(jīng)歷種種困難,他毛遂自薦,去武漢傳神公司做了清算專員。但是由于專業(yè)不對口,又沒有工作經(jīng)驗,經(jīng)常出錯,加班也滿足不了領(lǐng)導的要求,被辭退。第二次找銷售的職位,還是沒有達到要求,被辭退。讓他難受的是,剛出來工作要花很多錢,他發(fā)愁借來的錢怎么還?
王盼的是一個高考生,爸爸媽媽在磚廠李裝磚塊,計數(shù)工資,吃住就在磚廠。由于高考沒有發(fā)揮好,王盼想退學。但是王盼的媽媽還是相信讀書才有出路,讓他報名了一個工程類的專業(yè),3年,每年學費2萬。但是王盼要面臨畢業(yè)工作還債的壓力。
看完了就想:或許這就是生活吧。也感謝這些導演,讓我們在生活的同時,能夠認識到平行世界的他人的生活。
第4篇: 《出路》觀后感300字
三個主人公,給我感受比較深的是馬百娟,比較討厭的是袁晗寒,徐佳還是中規(guī)中矩,走了比較多的努力上學,打工結(jié)婚,中國男人的奮斗之路。
說實話,沒有引起我心靈方面比較大的震撼,也沒有引發(fā)比較深刻的觀念,我感覺比較理解他們,比較理解當下的中國,不同背景的人應(yīng)該從紀錄片中發(fā)現(xiàn)不同的東西,當然也可能有共性的東西,甚至有爭執(zhí)的不同看法。
我在想,我究竟要不要寫,怎么寫,導演說需要大屏幕,在周圍漆黑的情況下,在那種集體安靜的狀態(tài)下,能引起更多的共鳴,手機屏幕不大容易,導演在拍攝過程中,是感動過的,哭過的。
我為什么不想寫什么,我覺得像馬百娟這樣故事的人很多,我們只要有正常常識的人都知道,在國內(nèi)還是有很多貧困的地方,在那里無法正常的完成基礎(chǔ)義務(wù)教育,無法獲得技能的培訓,馬百娟是一個典型,也是幾十年來要改變而沒有改變的部分,大家都很清楚。
徐佳也是一個高中生的典型,無論第一次,還是幾次高考,都是這樣過來的,馬云,俞敏洪也高考了幾次,大學之后靠的是個人努力和奮斗。
袁晗寒的故事比較特殊,不屬于典型的`青少年,她的背景比較含糊,如果要分析她,意義不是很大,非常小眾,吃飽了撐的一些青少年,如果要探索其中的教育問題,那么意義是比較大的,人的人格完整和自己意義價值追求的問題,但是這不是目前主流的問題,袁往前一步,是很多紈绔之弟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很多,無論他們在國內(nèi)外學習生活,達官貴人的子女都是紙醉沉迷,燈紅酒綠之中,袁退后一步,會很充分的利用父母的資源,無論是實現(xiàn)自身的追求,還是實現(xiàn)世俗意義上的女性成功,都會生活得很積極。
我還有不想寫,我覺得自己有很多無奈,可能和很多人一樣,對于改變像馬百娟這樣的孩子命運是無力的,并且知道背后的深刻原因,不僅僅是馬百娟,社會沒有提供公共資源來幫助這些人。徐佳看上去走上職業(yè)男性的奮斗之路,但是都因為住房,子女教育等等要做一回被收割的韭菜,你的收入遠遠跟不上你的開支,這是大部分中國家庭逃不掉的命運,其中突圍的只能是少部分人,這涉及到為什么會是這種命運的故事,這種奮斗的收入被誰占有了大頭,甚至父母幾代人一生的血汗錢拿出來購房。
袁晗寒物質(zhì)最豐富的一個青少年,沒有追求,沒有目標,年紀輕輕基本在談?wù)撘恍┌素?,漫無目的的幻想,一點沒有年輕人的生命勃發(fā)的現(xiàn)象,看上去很難成為一個有能力承擔責任的人,她可能在心理情緒,人格成長都遇到過障礙,父親沒有露面,母親側(cè)面有一些,也沒有正面語言,袁會一直折騰下去,袁折騰一輩子也有足夠的資源給她撐著,袁屬于這個社會的特殊情況,我的個人理解,是需要心理師介入的一個青少年群體。
真正的出路是每一個個體尊嚴得到保護的時代。
命運其實在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jīng)安排好了,時代巨輪是裹夾每一個人的,對于普通人來說,一生的命運已經(jīng)決定。
如果說一定要有一個什么出路?那么覺醒是唯一的出路,覺醒之后,你才能獲得你本身真實的生命,而不是被時代塑造出來的生命。
至于你的努力,你的工作,你的家庭,你的人生出路,當你覺醒之后會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你就不會在那么容易被P2P金融收割,你也不會犧牲個人太多時間,只是為了業(yè)績增加那么一點點,你會更加愛家庭,你會有更多改變,這是真正出路。
當然也很難,需要機緣和個人的努力,你閱讀到本文就是一種機緣,努力需要個人做出來。
第5篇: 《出路》觀后感300字
今天在上班的空隙時間突然打眼到了一部記錄電影,名字叫做《出路》。
鄭瓊導演的作品。他跟拍了不同家庭出身的3個孩子。
第一個甘肅山溝溝里的小女孩馬百娟,第二個湖北的高三復讀生徐佳,第三個家境優(yōu)渥的北京女孩,袁晗寒。
這三個出身各不相同的孩子,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有些完全不同的境遇,雖然或者完全不同的生活,但他們在自己人生轉(zhuǎn)折點上都做除了屬于他們自己的選擇
馬百娟在16歲時,她嫁給了表哥作為自己的出路徐佳則是高考、工作、結(jié)婚,這是他的出路
袁晗寒高中退學后,去國外留學,畢業(yè)后開了一個藝術(shù)投資公司,這是他的出路
其中最令我感觸的幾個點分別是
馬百娟早上起床后掰了幾塊饃用熱水就著當早飯然后背著書包上學去了,黃土高坡崎嶇的山路上她像一只小兔子一樣奔奔跳跳…放學回到家后一個人做了豬食提著小桶去后山喂豬…16年西北山區(qū)小孩子的一天
徐佳復讀三年,小學文憑的媽媽干著苦力活來維持他的學業(yè),他的夢想就是希望能夠拿著大學錄取通知書去他爸爸的墳前給他看一眼,可考上大學等待著他的卻是迷茫…他賣過保險,做過流水線工人,當過工程師,他一直尋找著自己的出路
袁晗寒喜歡畫畫,高中輟學迷茫的她靠著媽媽的幫助在北京郊外開了一家咖啡店,后來只身去往德國,停滯一年后考上了自己原本喜歡的大學,大學期間像丟了自己的錢包這種對一個學生來說無法彌補的意外也被她和她媽媽在聊天中一筆帶過…上學期間走遍歐洲,后來回了北京也順理成章的創(chuàng)業(yè)
劇中就像徐佳說的,我知道我們自己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這個世界原本就是不公平的,但我們可以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片后我了解到,導演鄭瓊給徐佳講過袁晗寒的生活和選擇,包括她的個人作品。徐佳表示他知道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他接受這種不公平,在他的努力下,他的下一代會達到袁晗寒的狀態(tài)。但相比馬百娟,他說他要好很多。導演也問了袁晗寒,問她怎么看,她擁有這么多機會,可以走遍歐洲,而其他人不行。她說她在出生的時候,也不能站在天上看,哪個好她就選哪個。而對于馬百娟,她對另外兩個人的生活完全沒有興趣。
的確,出身真的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小地方的一個企業(yè)可能加起來也沒一個一線城市的.家庭有錢,我們沒辦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可以決定自己孩子的出身。記得初中班主任和我們說過的一句話:你們現(xiàn)在包括將來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給你們的孩子獲取一個更考前的起跑位。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不是一句不理智的空話。雖然很夸張,你可能聽了會感到厭煩,不屑。但是只要有人去做了,而你卻沒做,那落后的距離要是一輩子沒趕上,可能幾輩子也追不回來……
所以趁現(xiàn)在孩子還沒出生,你的階級還沒有完全固化,盡可能的去爭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