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散文作文合集九篇
有關散文作文合集九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散文作文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散文作文 篇1
通訊與散文
最近一位網友批評我的一篇散文為四不像,因為我散文中結尾牽涉到議論,說記敘文最忌諱議論,而議論文里又不允許記敘。不知道我是怎么亂寫的,如果給他(她)打分,就是不及格。我分析這位網友一定是位小學作文老師,他(她)在把我的作品與他(她)教的學生作文對號入座。似乎我是在作文起步,所以說我的作品是“四不像”。
如果站在他(她)的角度,這句話是對的。這倒讓我想起了讀書時代,小學語文和作文,記得體裁有三種吧,一種是記敘文,一種是議論文(論說文),還有一種叫說明文。而到中學時代,對文體又多了認識,開始接觸到小說、散文、故事、詩歌、通訊、特寫等,當然還有雜文、論文、小品、報告文學、戲劇等,這大概就是我們學生時代對于文章體裁逐步升級的認識。
到大學應該就更具體了,因為專業(yè)不同,因此說法也就不同。文科里分文學系和新聞系,文學是向著文學創(chuàng)作而去指導,新聞系則是培養(yǎng)記者之類的新聞工作者,這樣就有了經緯分明的楚河漢界,對文體的看法就不一致了。
記得學習魏巍的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和《年輕人讓你的青春更美麗吧》,老師說這種文章的體裁叫通訊。大概當時魏巍的身份只是一名戰(zhàn)地記者,屬于新聞工作者,他還不是作家,所以這體裁才叫通訊的。而到我認識散文作家時,魏巍、楊朔、劉白羽他們都是當代一流的散文大家,而魏巍的這兩篇文章又被界定為散文經典了。
我想在這里要談的還是通訊與散文的區(qū)別。不知我的粗淺理解對不對。確實記者與散文作家是兩種不同的職業(yè)概念。兩下的看法還是會有點撞車的。記者辦報紙搞新聞,講究的是真實,靠真實人和事的精神鼓舞人和感動人。而散文作家呢,他則是靠文筆的色彩和文學形象感動人,讓你受到作品的鼓舞和感動。所以通訊寫作多是搞新聞的記者所為。當然散文作家你要規(guī)定他寫通訊,也可以寫出來,主要是局限真人真事的報道,像人物通訊。而散文作家就顯得浪漫自由了,他在文章不一定描寫一個真實姓名的人,他作品中的人物只是一個文學形象,他可以把幾個人的優(yōu)點集中表現(xiàn)到一個人身上,他可以把一個人物進行很個性化描寫,形成一個有故事的人。所以,與作家熟悉的人會把作家作品對號入座,但又有點模糊,說他作品中的人既像張三又像李四。
其實,人物通訊也要對人物形象進行細微地刻畫,但他離不開一個具體人的真實形象。人物通訊可以發(fā)表在新聞版面上,而散文卻不同,他不能做到貴賓席面上,只能發(fā)表在副刊版上,算是文學作品。所以記者和散文作家寫的東西很容易撞車。既然是文學,就要講究文采,而記者有時候卻認為作家做事不誠實,會搞文學虛構。但各有各的道理。
在基層工作,為行政搞文字服務,有時候文學就行不通。記得我遇到一位黨委書記,當時黨委沒有秘書,要我替他寫報告,我是學文學的,就把他要講的內容進行了文學思維羅列,進行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哪知被他一狠狠批評,這東西酸不酸咸不咸的。而后來的黨委書記看法就不同了,他認為我的寫作路線很好,講上去順口成章,慢條斯理,把一些事情分析地透切,做報告人也看上去有修養(yǎng)和文化水平。這就叫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原來我有兩個文學朋友都是鄉(xiāng)鎮(zhèn)的黨委書記,一位在漣水縣,一位在淮陰區(qū),我同他們開玩笑,我要做你們的秘書就好做了。他們說得好,你做我們的秘書就清閑了,我們自己的講話稿從來不要人寫,自己畫畫就可以了。這倒是真的,筆勤的人,干嘛要找別人動手,別人的思路與自己總是不同,自己寫自己有數(shù),說什么寫什么多自由。
大概也就是那些年無休止地應付公文寫作,嚴重地影響了我創(chuàng)作思維的拓展,局限在公文寫作的怪圈里,也挫傷了業(yè)余文學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所以那么多年沒有出一篇好的散文作品。其實筆也沒有閑住,那寫出來的東西都是一些臨時效應,為了形勢和時政服務,盡管也經常在報紙上發(fā)一些豆腐塊的新聞報道、新聞消息之類,現(xiàn)在把它拿出來卻一點價值都沒有,總感到自己對不起自己,把自己的文學青春給荒蕪了,再等認識這一點已經遲暮了。就連現(xiàn)在再重操舊業(yè),仍然顯得力不從心,因為受那種時政寫作的影響,顯得謹小慎微,拓不開思路,靈動思維不敏捷,文采修養(yǎng)也差,要想寫出有一點突出影響的力作難也。
眼下網絡文學流行,我也經常參與友的交流,但網絡文學畢竟不是作家文學,文學底線平面還是較低的,但我可以通過折射透視的眼光探索它的深層次,所以遇到一些初學者的責難我就感到不奇怪了。我不需要同他們頂針,但有一條就是要理清新聞寫作與散文創(chuàng)作的關系,不能盲目地接受新聞寫作的導向,盡量離開通訊和新聞,刻苦鉆研我的鄉(xiāng)土文學、民歌文學,認定方向,力爭在有生之年取得較好的成績,爭取成為一名第三代“荷花淀”或“山藥蛋”派鄉(xiāng)土文學作家。
散文作文 篇2
冬天的太陽是一個謎,它似乎離我們很遠很遠,這在冰天雪地、異常寒冷的一些地區(qū)感覺比較明顯。在那里您早上看太陽,它像是被霧層層的包裹,如一面鑲了亮邊的圓鏡,發(fā)不出太多光亮;等半晌午天一放晴,太陽的四周形成一圈炫目的光環(huán),強烈的光亮刺得眼睛不敢對視,中間部分仍是相當暗淡,像是將熱能傳給了四周。
冬天的太陽是遙遠的,雖然它帶給大地的熱量是有限的,但它卻是萬物生存、戰(zhàn)勝寒冷的信念依托。尤其是在下午陽光普照的當兒,積雪也會變得充滿暖意,小鳥也開始鳴叫起來,很多動物都要出來曬曬暖,盡可能地儲存一些熱能,好度過晚間漫漫的寒夜。我到水庫壩后滲水點觀察過,那里面生活著很多蛤蟆,特別是在陽光的照射下,它們會不失良機的曬暖,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寒冬,它們會充滿自信的生存下來;然而在春天冰雪融化后的日子,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蛤蟆被春寒慢慢地凍死,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是溫度轉暖了,蛤蟆放松了警惕,還是別的什么原因,真還需要我們更深一步的觀察和探索。
生活在北疆的人們,沒有不熱愛雪的,在漫長的冬季,要是雪下得薄,一是明年的水情將受到影響,二是冬麥越冬和土地保濕得不到保障,更重要的是冬天的韻味會淡了很多。
冬季的每天都是應該去踏雪、看雪的,而看雪每天都有它的不同。早上多看眾樹托雪,整排樹像開滿梨花般絢麗,想起兒時的我們會用腳去震雪,那可真是千花萬花落下來,渾身落滿雪才會興奮地蹦起來。而經歷了許多歲月后,卻愿這美景能更長時間的保存下去,讓自己對大自然的造化體味得更深些。走到水庫邊,您將看到另一番雪景:一馬平川的潔白,沒有半點草木的陰影,既使在上面行走很長時間、也會感到自己的渺小,最好是拿根樹枝,邊走邊寫字,雪上的字在光照下異常瀟灑,這樣會給您的踏雪帶來不倦的興趣;把腳印留下,同時也把些許瑣事留下,多做幾個深呼吸,此刻自己的心胸清涼而博大,這種坦蕩無遺的感受,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了過多的夢想。
看雪也是要看天氣的,要更深刻地了解雪,那就選在正午太陽大的時間;您會發(fā)現(xiàn)近處的雪泛著光亮,遠處的雪在不停的延伸,白雪一下子顯得生動起來,讓人情不自禁地陷入了它的懷抱。
站在高高的壩體上看老河床,冰雪樹木、高坎飛鳥渾然一體,壩后滲水處還會飄浮起徐徐白煙,好一幅美麗沉靜的如畫世界,此刻您把眼光放遠、心兒放飛,您會為這“天、地、人”的美妙結合所感動,而深深地去崇拜它;不時聽到小家偶爾傳來推雪、掃雪聲,加上炊煙夢幻般的彌漫,飄來陣陣香味,把這雪色家園裝扮得格外和諧。
可愛的山川河流,可愛的草木鳥獸,可愛的鄉(xiāng)土情懷,有了陽光普照,這一切連同寧靜的院落煥發(fā)出勃勃生機與幸福祥和!讓我們把對陽光的需要轉換成對大自然的感恩,把對艱辛歷程的回顧轉換成對社會的無私奉獻,就像陽光一樣心平氣和的、永不停息的、公正無私的善待所有生命。
冬季這雪的世界真美!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冬天,已注定不能離開這雪的陪伴。
散文作文 篇3
深植于地下的根被拔出時,會殘留些許泥土,因為那泥土舍不得根的離開?!?題記
一朵梔子花已經奄奄一息,它的呼吸越來越微弱,太陽靜靜地照射著,不時吹過一陣微風。
梔子花很是低調,但它獨特的芳香卻隨風而動,彌漫在空氣中……
早前的一天,爸爸從街上買來一盆極普通的花,花朵呈尖包狀,葉面上還滾動著晶瑩的水珠,花連枝、枝連莖、莖連根,形成造了一株完整的花,而根的旁邊則是一直苦苦陪伴它的泥土,和如點點繁星的兔糞。我在花旁邊蹲下,呆呆地瞅著,毫無目的,直到一根頭發(fā)飄落到了花盆上。
每天堅持按時給它澆水,緊密細微的水霧在它的身上拍打著,再配上陽光的洗禮、灑落、蒸發(fā),花兒難以想象的舒適,葉的毛孔急速張開,它散發(fā)出的不是汗,而是一股神奇的味道,漸漸地,水珠都融入到了泥土中,這一桶的水,足以讓它進入祥和的夢中。
次日,恬靜的夜里,星星格外耀眼,明月照亮四方,梔子花從來到現(xiàn)在都沒有變動,它好像在看深邃的夜空。我躺在旁邊的搖椅上,拿著一本早已皺了邊的雜志,眼睛的余光卻總想放在它的身上,我不知道它有沒有理睬,但卻感覺它似在想著什么。急忙轉移到花的旁邊,它的葉子凋零了許多,心瞬間梗塞一下,用手摘掉幾片枯黃的葉子,在黎明之前,她的美貌又得到了重生。
慢慢地,它的葉子一片一片地枯黃,我的心也萬分絕望,每天我都按時的澆水,但為什么它還會枯萎呢?估計是天太熱吧……
這盆梔子花已經做好了死亡的準備,但我并沒有做好送行的準備。幾天后,梔子花完全枯萎,眼睜睜地看著這盆花死在了我的面前,我將這盆花送到了后園,連根帶花都拔了出來,接著將它安放在土坑中埋好。
我想,這樣泥土和根便可永遠在一起了……
散文作文 篇4
熟悉的下課鈴聲敲碎了教室中的寂靜,我推開窗,一陣冰涼的風將一幅冬畫吹進窗來。抬頭遠望,那一方冬景,如一場夢般,美麗,純凈……
雪是冬的精靈,朵朵紛飛如春花般多姿。雪花落在樹上,草上,世界銀裝素裹,一片潔白。操場上,一群群少年熱火朝天的打著雪仗,空中飛舞的雪球與這歡聲笑語,為冬畫添上了絢爛多彩的一筆。
雪后初晴,才是最美的冬景。冬天的太陽,不似夏陽那般蒼白而炙熱,而總是帶給人間一束溫暖的金黃色的陽光。陽光照在雪上,雪也映出了金色,又微微夾雜著些可愛的淡粉。 雪上的小冰晶如同天上的繁星,一閃一閃的發(fā)出動人的亮光。操場工地里的土堆,被融化的雪水浸濕,在陽光下也現(xiàn)出了棕紅,透著幾分莊重。
成群的喜鵲駐足在樹梢,靜靜地欣賞著初冬的雪景。夕陽中,它們白色的頸如同被鑲上了一條橙紅色的邊,雪白的肚皮也透出了迷人的金。隨后,它們展翅飛去,只留下樹枝還在風中輕輕搖擺,甩落幾片或黃或綠的樹葉,葉子紛紛揚揚,落在微潤的泥土中。
低頭看窗下的松,枝干和針葉如同健壯的大手,托起一層層厚厚的白雪,我忽然記起了那句“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還有那屋檐上的雪,上面印著一串腳印,那是鳥兒留下的印跡??茨谴掖业哪_步,它要飛向哪里?它是要飛到南方溫暖的天空,還是迫不及待地欣賞這雪后初晴的美景?
冰雪在陽光里逐漸消融,世界慢慢顯露出她的姿色。雪后的松針不再綠油油地閃著光,而是變得暗淡,甚至顯著些灰色。幾日前,路旁的樹還頂著一頭黃綠相間的茂密的頭發(fā),如今卻只留下幾片枯葉孤獨地垂在枝頭,在寒風中顫巍巍地晃動著單薄的身軀,而小路上早已鋪滿了多彩的落葉地毯。遠方霧蒙蒙的,似乎被蒙上了一層淺橙色的薄紗。
倚窗眺望西北,母校模糊的輪廓似乎漸漸映入眼簾。今年的第一場雪,也是如此的美,依稀記得我們擁到走廊上,贊嘆著畫一般的冬景。而如今,陪伴了我們一百多個白天黑夜的樹葉也已化作泥土了吧?定睛再看,遠處除了一棟又一棟高高低低的樓房,我什么也看不見。冰已融,人已散,獨留那冬天的記憶徘徊在腦海,久久地,不肯褪去……
教室窗里的那一方冬景,亦如一場夢,帶我走近這最美的冬。
散文作文 篇5
春天來了,在春天這個季節(jié)里,有個重要的節(jié)氣,那就是清明節(jié)。清明,對許多人,有著不同的意義。種田的人會在這時種上瓜豆;懷舊的人會在這時祭祖;思念的人會在這時上墳,而對于學生,這個節(jié)氣,就是排著隊,迎著風,踏著青青的草,去游春。但對于所有的人,在這個季節(jié)里,都有一個更為有意義,也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到烈士陵園,為英雄掃墓。
我第一次為英雄掃墓,是在小學。其它的什么事都不記得了,只記得當時聽老師說,明天到烈士陵園去掃墓,我激動的一夜沒睡踏實,小小的心里總是在想:我就要看到書本上說的英雄了,我能為英雄做點事啦!可不能遲到呀!第二天清晨,我起了個大早,拿了把稍大點的掃帚直奔學校而去。后來,還有幾位和我一樣拿掃帚的同學,任老師怎樣解釋,就是不愿放下掃帚去陵園。第一次,我就這么拿著掃帚去為烈士“掃墓”的。
到了初中,雖然,我不再拿掃帚去掃墓,但這種激動的心情,卻沒有一絲改變。記得,每每到了清明這個季節(jié),我們這些半大不小上初中的孩子,總是盼啊,盼啊,盼著老師能趕快帶我們到陵園走一走,看一看。我們這兒的烈士陵園,很美,蒼松翠柏,花鳥魚塘,還有掩映在花叢中高高大大的紀念堂,簡直象仙境一般。我們每年盼著、盼著,就是想到陵園里,既看看那些心目中的英雄,也看看春天的美好,還有,我們的入團儀式,每年也在這時舉行。想想看,在崇敬的英雄面前,在烈烈的紅旗面前,在許多羨慕的同學面前,舉起右手,莊嚴宣誓,這是何等的光榮!又是讓我們何等的盼望??!當然,有時,這種盼望中,時常會懷著一絲絲的不安,那不安,也許就是這次入團的沒有我,面對烈士,不好意思;也許是每次莊嚴的儀式結束后,隨之而來的那一篇紀念性的作文。提起作文,每個學生可能是記憶最深的。為了這篇作文,幾乎在每次的自由活動中,我都會放棄游園的大好機會,好奇而緊張地掏出事先準備好的紙和筆,和許多同學一樣,到紀念堂里,去抄幾段解說詞,以便作文中用。那時,我睜著清徹的一雙眼睛,深深地,打量著一張張年輕英俊的照片,心中沒一點點的悲哀和恐懼,因為我從沒有把這些英雄和死聯(lián)系在一起。相反,我很羨慕和崇敬他們,那時的我,總覺著英雄是不會死的,我們從來不說英雄會“死”,而只說英雄會“犧牲”,“犧牲”在我的理解,就是“活著”,“活”在另外一個地方,而且一年一年,永遠都那么年輕。有時我還會獨自想:他們也許在等我們,等我們長大了,說不定哪一天,我們會不期而遇,也許,我還能問問他們當時做英雄的想法呢!可惜,當時這些純真的想法,都不會出現(xiàn)在我的作文中。我的作文永遠是千篇一律的豪言壯語:向英雄學習!向英雄致敬!學習他們什么什么樣的精神,這個“什么什么樣的精神”,就是我所抄的解說詞,其中有一句,我記的最清楚:學習英雄“馬革裹尸”的精神!當時,我并不太懂得“馬革裹尸”到底意味著什么,我還是記下了,并用在了作文里。
多少個春過去了。如今的我,長多了些知識,懂多了些道理,但今天,我還是懷著當年一樣的激動的心情,跨進了烈士陵園。仿佛我覺得,我還是有篇作文要寫,那是我初中未寫好的。
烈士陵園,道還是那條闊道,兩旁蒼松翠柏,依然挺拔;廳還是那個大廳,相片、遺物,井井有條;各式各樣的花圈擺放在大廳兩旁,不由得讓人肅然。廳外有宣誓的團員,廳內許多的學生們,和當年一樣,拿著紙和筆,認真地抄寫著墻上的解說詞,今天的他們也有一篇豪言壯語式的作文要寫。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沒有太多的改變,仔細觀察,改變的只是一年一年,那些穿流不息的學生們的神態(tài)和風貌。這些學生和我們那一代相比,他們的神情更加堅定、自信;他們的個性更加鮮明、張揚;他們的生活更加優(yōu)越、多姿多彩。但是,今天,他們同樣用敬仰的目光解讀著英雄,英雄們也用永遠慈愛的笑臉回敬著他們。我不知不覺來到園中最小的一位烈士像前,雖記不住他的名子,我卻能記住這個位置和這張年輕的臉龐。每次來陵園,我都會最先來看這位18歲的小烈士,如果他出生在這個美好的年月,他一定會像其他的年輕孩子一樣,去上大學,如今他卻長眠于陵園60年。許多和烈士同樣年輕的學生們,也都來到這里,他們和我一起,用崇敬的眼光輕輕掃過這張雖年輕,卻剛毅中透著善良的笑臉,小心亦亦的樣子,唯恐驚醒英雄的睡夢。我想,烈士這一刻是真的會在夢中笑醒,他就是為將來美好的生活去革命、去流血并做了烈士、做了英雄,而這美好的生活,他在這個園中和我們倆代人的身上都看到了,他會得到安慰的。我又來到彭雪松烈士像前,這位表面看略帶書生氣的大英雄,以其“馬革裹尸”的精神,英勇善戰(zhàn),最終把自己的生命永遠留在淮北平原,這片深情的黃土地上,也把自己34歲的颯爽英姿,世世代代刻在了人民的心中。
散文作文 篇6
待到一抹殷紅的殘陽漸漸消褪,青磚黛瓦的小鎮(zhèn),飛檐上方,殘陽漸漸隱匿于云朵之中,水面泛起點點斑紅,微風輕拂,牡丹染紅銅樽,遠處傳來牧童悠揚的笛聲,略帶幾分凄涼。靜的音律,如蕩漾的水紋,如微風般緩緩蔓延開來,回音在廣袤的天際,在蒼茫的大地上繚繞,回蕩。
夜,掌燈時分。蕭瑟是習習的秋風,是無垠的大地。深邃的天空,月似彎弓。碧江盈盈,撒下點點星輝。落葉鋪蓋在彎曲綿延的幽徑上,秋的韻味,四處蔓延開來。蕭蕭的秋風,唰唰唰吹落樹葉。靜,在這深遠的幽徑中徜徉著腳步。
風,灌滿了我的長袍。
我,未眠。
起身,微風拂過我的臉龐,耳畔,唯有靜寂。我在寂寥的氛圍中感受著秋的意境,秋的詩意。
秋的詩意是靜的,是一首悠遠綿長的歌謠。在群星璀璨的星空下,響起,和著琴聲,和著安靜融洽的氛圍,和著美景,和著幽深的小鎮(zhèn),緩慢地流淌而出……
萬籟俱寂。
享受靜的時候,享受清醒的夢,享受心靈的寧靜,如品嘗一杯濃郁而香甜可口的奶茶。
在靜的時候,用手指有節(jié)奏地敲打著桌面,宛如雨珠滴落在屋檐上。屋內。燈,亮著。我坐在桌前,書頁在膝蓋上輕輕翻動,耳畔沙沙作響。時光荏苒,蹁躚而過,時間如沙漏般一寸一寸地減少。在一片安詳中,我眺望夜空,陷入靜的碧濤中,陶醉在無限的遐想中。
在靜謐中,我迷迷糊糊地入睡了,趴在桌上,嘴角洋溢著絲絲抹不掉的笑……
一汪水,波光粼粼,風,掠過,水紋蕩漾……
耳無喧囂叫做靜。靜,是甜蜜的,更是美麗的。
散文作文 篇7
散文總是那么暖人心房,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像一束束陽光,慢慢滲入人的心靈。
《暖愛》這本散文集,像正在緩慢綻放的花兒。閱讀它,就像是在聞花香,溫暖親切的文字,就那么詩意地映入眼簾。每一句話,都蘊含深意,卻通俗易懂,直抵心聲。丁立梅的文字,處處都溢著芬芳。
人生不易,有悲傷有陰霾,可因為有愛在,便有春暖花開。你的愛,我的暖。
愛是世間生靈所特有的情感,若是用心感受,就會發(fā)現(xiàn)它是可見,可聽,可嗅,可觸的。暖暖的愛,是種無形的力量,慢慢融化人內心的冰雪。這種感受,是獨一無二的。人世間,因愛生暖,又因暖生愛。一顆愛的心上,住著的是善良是溫暖。你被暖著了,他被暖著了,整個世界便被暖著了。世界因此美好得讓人留戀,讓人不舍。
《暖愛》共分為六輯,第一輯為“有一種愛,叫血緣”。親人間哪里會不相干呢,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扯也扯不斷。這種愛,叫血緣。
第一輯中的二十余篇散文,是寫親情。篇篇暖人心。字里行間里血濃于水的親情,勝過千言萬語,只看見愛在心頭蕩漾。此時無聲勝有聲。像是雨后,愛的陽光把大地包圍著,折射成七種顏色的彩虹。世界也隨著它而色彩斑斕。親情,是最真切的感情,最無私的愛,最動人的力量。
散文之一《天堂有棵枇杷樹》,名字聽起來就很動人。一位年輕母親患上癌癥,在快要走前為了讓兒子不會難過,她用善意的謊言,告訴兒子會在天堂種枇杷樹,使兒子有了一個快樂的童年。
在母親走后,孩子一點也不悲傷,他堅信媽媽是去了天堂,是去種枇杷樹了。媽媽真誠的母愛,在此刻顯得無限耀眼。
一些年后,孩子終于長大,長大到明白死亡,原是塵世永隔。他沒有悲痛,有的只是感恩,因為媽媽的愛,從未曾離開過他。他也因此學會怎樣在人生的無奈與傷痛里,種出一棵希望的枇杷樹來,而后靜靜等待幸福的降臨。
這些浸潤著書香的文字,似乎總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文中的母親以自己的愛讓兒子保持快樂,勇敢面對生活。
我指點迷津。
散文作文 篇8
他,是精神極端而后豐富的人吶!
正如一些書中對于周國平先生的簡介一般,其實在可以稱一哲學家,其中對于人性所詮釋的哲理也是其散文中尤為核心的一部分內容。他用散文這一文學形式來談他的哲學,他的思考以及他實在與眾不同的見解,用一顆虔誠的心來探索現(xiàn)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視心靈的歷程和磨難。
他的文學是富有沖擊力的,但有時卻也教人深思反省起來,這一“頑童”用富于理性與感性于一體的文字風格來感染者精神平乏的現(xiàn)代人。
淺通其人后,是想讀其文的了,可是我在翻開扉頁的那一刻前,心中卻犯起了嘀咕,不禁疑慮,憑我這般,究竟能否解其哲理,貫其思想等等,但終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讀了起來,頓時,之前顧慮全消,他的文字深入淺出,老人和小孩都能獲得啟迪吧!
“他們關心精神價值甚于關心物質價值,在他們看來,無論個人還是人類,物質再繁榮,生活再舒適,如果精神流于平庸,靈魂變得空虛,就絕無幸福而言?!边@句話值得我們銘刻于心,銘記一輩子的。這句話中的“他們”便是指守望者們,國平先生看出在這個喧鬧的世界上,爭名逐利的人實在不少,而他們卻往往忽視了精神的重要性,此時就須出現(xiàn)守望者們守人類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人類超凡脫俗的精神之天。俗語曾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痹谖镔|世界已陷不可自拔的人類是不足以,不愿去尋求物質的本象,過眼煙云般紙醉金迷的奢華享受極大滿足了人們的物質欲望,卻因此蒙蔽了雙眼,葬送了卿卿真、善、美的精神。不流于他們是極痛苦的,茍非超脫常人的毅力是萬不能攀至此等境地的。在漫漫長夜,惟守望者揣一顆孤單寂寞之心在那兒獨忍!
“今天的孩子們何嘗不是在懸崖邊上的麥地里玩,麥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懸崖下是空虛和物欲的深淵?!爆F(xiàn)今的世界何嘗不是這樣,孩子們終是無邪的,終得是受外在而影響而發(fā)生本質性的變化,他們終究有兩條路,做兩類人,俗人及守望者,俗人占據物質世界,而守望者占據寸土寸金的精神世界。當今中國乃至當今世界前者不勝枚舉,后者屈指可數(shù)。
有感,即有感覺,得悟,我心中記住的而不過幾個字罷了:守一方潔凈之土,望一絲可敬之神!
散文作文 篇9
忽然有那么一天,蟬鳴聲都消失了,葉片都變得枯黃,風里帶上了絲絲涼意。我們知道,最后的夏天要結束了,我們不再是小孩子。大人們說,你們要上初中了。
我還深深地愛著那片土地,不愿離去。但是很快,有那么一群人來了,帶來了比秋天更涼的寒。他們拿著勘測工具和電動鋸刀,來勘探這里是否能修建地鐵。曾經無比結實無比堅固的一棵棵白楊就倒下了,不發(fā)一言。他們砍倒了一大片樹,圓柱狀的樹樁留在了干涸的土地上,想來那是孤獨的圓形眼睛在固執(zhí)地仰望天空,卻又像是大地深深的創(chuàng)口,久久不愈。
勘測的人走了,留下了滿地瘡痍;種地的人又來了,帶著鏟子、農藥和化肥。種地的人群一擁而上,慢慢地像樹林里擴張,一點點蠶食著樹林的土地。原本茂盛的雜草無力地倒伏在他們腳下,這些小東西似乎在他們眼里是不允許存活的,漸漸地,路變成了沙石路,沒有了叢生的野草。這樹林,也變成了寂寞的荒野,荒涼中透著不屈的掙扎。
不多久,人們又開始嫌楊樹與蔬菜爭奪養(yǎng)分,但他們沒有電鋸,無法撼動那高大的、參天碧綠的白楊樹。
但不得不說,人類是多么聰明的物種啊,他們用刀切斷一圈樹皮,就切斷了楊樹內部運輸物質的通道。那樹就不能得到養(yǎng)分,于是來年春天,它再發(fā)不出新芽。就這樣,人們又打敗了一大片白楊。它被剝奪了生存的權利,但白楊!——那是生而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朽!它還以磐石般的信念獨守歲月,干癟的枝干還徒勞無望地伸向遠方,守望不再歸來的田野。
又逢盛夏,這年我再回到那里,剩余的楊樹那些粗糙的樹干還仍堅忍地向上伸展,奮力追求那生生不息的生命,波濤般的樹冠蓬勃著無比強盛的生命力。我上前撫摸它蒼老的枝干,熟悉的觸感傳來,一瞬間心靈像是得到了慰藉。它的無數(shù)樹葉舞動成茫茫大海,跳起熱烈的舞來,使我的心也跟著它一起蓬勃。
白楊啊,白楊!你生是自然的精靈,死也是大地的魂魄。這么多年來,讓我始終無法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