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名人故事作文集錦九篇
關于名人故事作文集錦九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名人故事作文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故事作文 篇1
最近,媽媽叫我看看一本書叫《名人故事》令我記憶猶新的是華人首富——李嘉誠這篇文章。文章中講述了李嘉誠出生于一和窮人家族,當時,他們?yōu)榱硕惚軕?zhàn)爭只好來到香港。李嘉誠苦苦找了一個星期的工作,才有人收他當茶館里的伙計。他踏踏實實的工作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成為了一家塑料玩具廠的總經(jīng)理,有了自己儲存7000美元。開了一家自己的公司。
不久沒有人來和李嘉誠合作,而且要李嘉誠必須找一位有錢的人為他擔保,李嘉誠求遍了所有他認識的人,就是沒有人肯為他擔保。李嘉誠沒有欺騙對方,誠實的告訴了這位是外商,自己認識的人不多,并沒有有錢人愿意為他擔保,這位外商被他的誠實所打動,決定,無論如何也要和李嘉誠合作,從那以后許多人都知道李嘉誠是個可以信任的人,都和他做生意,在他30歲時已經(jīng)成為了億萬富翁?。?!
我認為李嘉誠能夠成為華人富翁并不是因為他出身尊貴,而是靠他自己的誠實感動所有人,讓人們覺得他可以信任,都來和他做生意。再想想我們,每天被一些謊言所迷茫,生活在一個虛假的世界里,沒有真實的自我。我真心希望人們能夠找到真實的自我,像李嘉誠一樣,讓人們相信你,這樣你才能成功?。。。?/p>
名人故事作文 篇2
寒假里的第一天,媽媽就帶我去買書。我一走進書店,就看到一排排書架上擺放著整整齊齊的新書。哇!每本書都是錚亮錚亮的。我們精心挑選,買了很多有意義的書。整個寒假,我就是在“書?!敝信葜L大了一歲。
有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叫《中外名人故事》。書里講了很多名人故事,關于:李四光、愛因斯坦、喬丹……李四光的故事讓我百看不厭,他的表現(xiàn)讓我好奇。李四的名字又叫李中奎。有一次在報名時,李中奎一不小心把姓名看成年齡,結果,李中奎就寫成了“十四”。當他著急的時候,把“十”改成了“李”,他讀完后,感覺讀不通。這時,他猛地抬起頭,看見“光被四表”四個字,馬上在“李四”的后面加了一個“光”。就這樣,“李四光”的這個名字代代相傳。
記得有一次,我在做數(shù)學時,把“7*7=49”寫成了“1*7=49”。我檢查讀了讀,感覺別扭,讀不通順,就復習背“乘法口訣表”:“一一得一、一二得二……”當背到“七七四十九”的時候,我恍然大悟,敲著自己的小腦袋,自言自語地說:“木瓜腦袋,真笨!”說完,我拿起鉛筆,自信地在“I”上面加了“—”。這道題就解決了。
在平時學習生活中,我覺得我們要向李四光學習,多動腦多思考,做事要靈活應變。這樣,我們可能會取得令人驚喜的收獲。小腦袋動起來吧!
名人故事作文 篇3
1836年冬天,著名鋼琴家肖邦結識了比他大6歲的法國女作家喬治·桑,肖邦這個纖弱、儒雅而又溫柔的男子,對反傳統(tǒng)的多產(chǎn)女作家喬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喬治·桑越來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發(fā)現(xiàn)自己和她在一起時,可以盡情傾訴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后來,肖邦和喬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們保持了長達9年的關系。喬治·桑給予肖邦的細心照料,有助于煥發(fā)肖邦的才華,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后來幾年,肖邦的作曲生涯達到了他個人生命的最高點,是肖邦鳴唱“天鵝之歌”的歲月。
1846年,肖邦和喬治·桑在諾罕莊園里一起度過了最后一個殘秋。11月,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分開了。
肖邦來到巴黎后心情十分憂郁,肺病加重,身體越來越壞,但為了生活,他還要帶病教學生彈琴。第二年春天,他的身體稍微好一些,想起自己和喬治·桑在一起的這些年,他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一首《升C小調(diào)圓舞曲》。
乍一聽,你會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實際上它隱藏著一種說不出來的悲哀。()接著出現(xiàn)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肖邦以往和喬治·桑在一起的幸福日子的回憶。
肖邦似乎力圖忘掉悲慘的現(xiàn)實生活,而沉浸在他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虛無縹緲的甜蜜夢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滲透著深刻的憂郁情緒。
1848年,肖邦雖然病情嚴重,仍然訪問了英國和蘇格蘭。在倫敦,肖邦曾為維多利亞女王演奏,但英國的社交生活使他筋疲力盡,他的學生把他帶到一座鄉(xiāng)村別墅中休養(yǎng),并送給他當時迫切需要的一萬五千法郎。
肖邦臨終前的一段日子非常孤寂,他痛苦地自稱為“一個遠離母親的孤兒”。
名人故事作文 篇4
歷史名人故事大全
魯班生于公元前五0七年。他一家世世代代都是手工工匠。魯班本人則是一個手藝高強的工藝巧匠,杰出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家。歷史上關于他的記載和傳說很多。至今,在民間還廣泛地流傳著他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故事。
鋸和刨
今天,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鋸、鉆、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jù)傳說都是魯班發(fā)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發(fā)明,都是魯班在生產(chǎn)實踐中,經(jīng)過反復試驗,研究出來的。
就拿鋸的發(fā)明來說吧。有一次,國王命令魯班在十五天內(nèi)伐出三百根梁柱,用來修一座大宮殿。于是,魯班帶著徒弟們上山了。他們起早貪黑,揮起斧頭,一連砍了十天,一個個累得精疲力盡,結果只砍了一百來棵大樹。
這時,磚瓦石料都已備齊,國王選定動工的黃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動工時木料準備不齊,是要處死刑的。怎么辦呢?晚上,魯班躺在床上翻來復去地睡不著。他爬起來,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山上走去。抬頭望望,啟明星向他眨著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魯班覺得手被什么東西劃了一下,抬手一看,長滿老繭的.手劃出一道口子,滲出了血珠。他仔細地在周圍觀察,原來是絲茅草劃的。魯班很驚奇,他摘了一片草葉,發(fā)現(xiàn)草葉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細齒。一轉(zhuǎn)身,他又看見一只大蝗蟲正張著兩個大板牙,很快地吃著草葉。魯班捉了個蝗蟲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齒。看看絲茅草的葉子,再看看蝗蟲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開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條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絲茅草葉和蝗蟲板開那樣的鋸齒。用它去拉樹,只幾下,樹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樹干出了一道深溝。可是,時間一長,竹片上的鋸齒不是純了,就是斷了。這時,魯班想起了鐵。他跑下山去,請鐵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帶鋸齒的鐵條,用它去拉樹,真是快極了!
這鐵條,就是鋸的祖先。有了它,魯班和徒弟們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梁柱。
魯班是個木匠,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的技術很高,特別善于用斧頭,能幾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樣子。“班門弄斧”這句話,就是說誰要在魯班面前擺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由此可見,魯班用斧之純熟。
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魯班卻辦不到,特別是碰到木紋粗和疤節(jié)多的木料時,就更難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魯班白天琢磨,夜里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頭,磨得很快,砍起來比以前是好多了,可還是不理想。
于是,魯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頭,上面蓋了塊鐵片,只讓斧頭露出一條窄刃。這回,魯班不砍了。他用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來薄薄一層木片。推了十幾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過去用斧子砍可強多了??蛇@東西拿在手里推時既卡手又使不上勁。魯班又做了一個木座,把它裝在里面。刨子,就這樣誕生了。
魯班做木匠活時,常常遇到直角。雖然他手頭有畫直角的矩,可用起來挺費事。魯班經(jīng)過改進,做成一把“L ”形的木尺,量起直角來,可方便了!后來,人們都把它叫魯班尺。 由于魯班對木工工具的改進作出了這么大的貢獻,所以,兩千多年來,木匠們都尊敬地稱他是祖師。
石磨與云梯
魯班一年到頭,四處奔波,給別人干活。 這一天,他忙了一上午,坐下來休息。旁邊,有一家人正準備做飯,可是沒有面粉了。他們拿來一些麥子,放在石臼里,用沉重的石杵去搗。搗麥的人累得滿頭大汗,才搗碎了很少一點。因為麥粒是橢圓形的,用勁小了,砸不碎;勁大了,又把麥粒砸跑了,真是急死人了。當時,人們都是用的這種辦法。魯班決心改革它,為人們解決困難。 又一天,“魯班來到另一個地方干活,恰巧看到一個老太太正在搗麥子。老太太年歲大了,舉不起石杵了。她扶著石杵,在石臼里研著麥粒。魯班走過去一看,石臼里的麥粒有不少已經(jīng)磨成了粉。魯班從這里得到了啟發(fā)。
回到家里,魯班叫他的妻子云氏找來兩塊石料。他把石料鑿成兩個大圓盤,又在每個圓盤的一面鑿出一道道槽。其中的一個圓盤,他還安上了木把。鄰居們都很奇怪,魯班做的是什么呢?大家都圍過來看。只見魯班把兩個圓盤摞在一起,鑿槽的兩面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面,中心還裝了個軸。他在圓盤中間放上麥粒,然后轉(zhuǎn)動上面的石盤,麥粒很快就磨成了面粉。大家高興極了,魯班真是為人們立了一大功啊「 這就是兩千多年來,在我國農(nóng)村曾經(jīng)廣泛使用過的石磨。
魯班不僅是能為人民制造各種生活用具的能工巧匠。而且是一個杰出的機械發(fā)明家。
魯班生活的年代,正值諸侯爭霸,戰(zhàn)爭連年不休。那時,每個城市都修有很高很厚的城墻。守城的將士們關上城門,站在城墻上守衛(wèi)著。而攻城者呢,手中的武器不過是弓箭、長矛之類,很難將城攻下。常常是把城圍了多日,干著急攻不下來。
魯國國王命令魯班制造攻城的器械。魯班想來想去,想起了自己己蓋房子時用過的短梯。踏著短梯,能登上房頂,造一個長梯,不就可以爬上高高的城墻了嗎?如果在梯子上還能射箭,不就可以打退守城的人了嗎?于是,魯班造出了”云梯“。這種”云梯“,能在乎地上架起來,夠上高高的城墻,上面還可以站人射箭。現(xiàn)代消防器材中的云梯,就是從這個云梯發(fā)展演變而來的。
據(jù)古書記載,魯班還造過一輛”木馬車“。那是他的母親死了,為了送葬造的。魯班在車上安了機關,有木人駕御。送葬那天,一路上圍了很多人,看著這輛自動行走的木馬車,一個個贊嘆不已。
名人故事作文 篇5
俗話說得好,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偉大的天才留給人類的遺產(chǎn);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今天,我讀了《名人故事》這本書,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獲。齊白石通過刻苦學習,成為了一代著名的畫家;李白通過畢生的苦讀,成為了一代“詩仙”;伽利略通過不懈的努力,成為了一代科學巨人;匡衡通過幾十年的寒窗苦讀,成為了我國西漢時期的一個著名的經(jīng)學專家……
孔子是世界杰出的文化名人,被后人稱為“至圣”。他從小家境貧寒,沒錢上學。但盡管如此,他仍發(fā)奮讀書,不恥下問,老人小孩都是他詢問的對象。他愛打破沙鍋問到底,別人便送給他“百事問”的雅號。
成年之后,他的求知欲更強了。一次,他得到了一部《易經(jīng)》,就像得了稀世珍寶一樣高興地把它抱回家,逐字逐句地讀起來。他讀一遍不懂,就讀第二遍;讀第二遍不懂,就讀第三遍……這樣讀來翻去,連穿在竹木簡上的牛皮帶都斷了。就這樣,他換了三次帶子,這就是“韋編三絕”這個成語的來歷。
讀完《名人故事》這本書,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明白了只要我們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xiàn)我們的美好愿望。
名人故事作文 篇6
12月4日星期二晴今天,我讀了一篇關于李白上學的故事,故事是說李白小時候不愛讀書,經(jīng)常貪玩逃學。
有一天,天氣晴朗,李白心想:這么好的天氣,我才不愿意窩在屋里讀書,出去走走,多好??!走了沒多久,他就看見一位老奶奶拿著一根鐵杵在砂石上磨,李白好奇的走過去問:"老奶奶,你在干什么?"老奶奶回答:"我在磨繡花針。"李白驚訝的說:"可是你的鐵杵那么粗,什么時候才能磨成那么細的繡花針呢?"老奶奶卻不動神色的說:"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為什么鐵杵就不能磨成繡花針呢?我剛開始磨的時候鐵杵有這么粗,現(xiàn)在你看......只要功夫下的深,什么難事都能做成。"李白頓然醒悟:對呀!老奶奶又說:"你是附近學堂里的學生吧?大白天不好好讀書,跑到這里瘋玩,這可不好?。∧阋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話,不管做什么事都會成功的?李白聽了老奶奶的話深有感悟說:我會牢牢記住的,謝謝老奶奶,我去上學了。"李白以后再也沒有逃過學,刻苦用功,日后成為名垂千古的"詩仙"。
讀了這個故事我感到:學習、做事都要腳踏實地、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名人故事作文 篇7
一天,我買了一本《名人的故事》。這本書的作者是徐克。
我先讀了一篇《能工巧匠魯班》。這篇故事告訴我們不管是做什么事情,只要認真努力去做,就一定會成功的。
然后我又讀了一篇《科學家錢偉長》。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艱苦努力地去做一件事,不管有多么艱辛,都是會成功的。
我想“只要不斷地努力,不管有多么地艱辛,都是可以成功的”。
名人故事作文 篇8
今天,我在看新聞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于是就開始讀他的資料。張亞勤博士1966年出生于山西太原,12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23歲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學位。他是數(shù)字影像和視頻技術、多媒體通訊方面的世界級專家。張亞勤博士現(xiàn)任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fā)集團主席,負責微軟在中國和亞太地區(qū)的科研及產(chǎn)品開發(fā)的整體布局。他同時作為微軟大中華區(qū)戰(zhàn)略決策委員會的成員,與其他成員一起,領導微軟在大中華區(qū)統(tǒng)一戰(zhàn)略的制定,推進微軟在這一地區(qū)的業(yè)務發(fā)展、市場策略及本土自主創(chuàng)新。
名人故事作文 篇9
馮如(1884-1912),原名馮九如,字鼎三,1884年1月12日(清光緒九年農(nóng)歷十二月十五日)出生于恩平牛江杏圃村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幼年時曾在鄉(xiāng)間私塾就讀數(shù)年,輟學后居家務農(nóng)。
1898年,馮如16歲時,父母就為他成婚,妻子是恩平大沙崗坪鄉(xiāng)竹林村梁三菊。名人名言網(wǎng)歡迎您的光臨
由于生活困難,馮如在1899年辭別了父母和婚后不久的妻子,跟表親伯母的弟弟吳英蘭,遠涉重洋到美國三藩市(舊金山)謀生。
天資聰穎多幻想
馮如在村中的私塾讀書時,非常勤奮,學習成績在同班同學中名列前茅。他在寫作時常常流露出許多幻想,并提出許多令人思考的問題。如小鳥為什么會飛上天呀,為什么可以在天空中翱翔自如呀,為什么可以飛快飛慢,甚至有時可以停留在空中呀,等等。老師看到他的這些作文,稱他是“富有幻想的孩子”。名人名言網(wǎng)歡迎您的光臨
馮如還經(jīng)常創(chuàng)造出一些新奇的玩具。他制作一只像大鳥的風箏,兩只翼吊著兩個小木桶,當風箏乘風徐徐升上天空后,小木桶變成小風袋,起到平衡飛翔的作用,看得村中大人、小孩連連稱奇。他還用一個火柴盒造一只小船,放在魚塘中,讓風吹著飄來飄去,人們都稱贊他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