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冬至為話題作文
以冬至為話題的作文
憶,這一個詞里藏著我許多的美好回憶,有深深的懷念,有美好的贊美,也有對往事的留戀。冬至里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美好。
一憶冬雪
冬天來了,北方早已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但寧波的冬雪總是姍姍來遲。
從小我就喜歡雪,那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也許是南方人的關系,我一直盼望著能早點下雪。分別快一年了,我是多么想念那潔白晶瑩、六角碎玉般的小雪花啊。終于在我的期盼中,大雪在冬至那天如約而至。
雪花就像扇動翅膀的白蝴蝶一樣在空中飛舞。雪花落在了屋頂上,仿佛給屋頂披上了一條紗巾;雪花落在了大樹上,大樹仿佛開滿了銀色的小花;雪花落在了大地上,仿佛給大地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雪花落在了我的頭上,就像給我夾上了幾個小夾子……平素頑皮的雪花現(xiàn)在為何如此惹人喜愛?那是因為這個季節(jié)里有一個令人懷念的節(jié)氣——冬至。
二憶美食
湯果是寧波人冬至必吃的食品。寧波人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湯果跟湯圓類似,都取“團圓”、“圓滿”的意思,只是湯果要小一些,里面沒有餡。
冬至大頭菜烤年糕,家家都要燒得“烘烘響”,薪火不息,薪火相傳,日子紅火是老百姓最實在、最基本的企盼,而年糕則寓示“年年高”。
在老寧波的習俗里,圓子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酒釀圓子還是江浙一帶有名的小吃,更是家家都會做的傳統(tǒng)中式點心,用來招待客人,也是酒席上點單很高的人氣甜品。
三憶往事
冬至這天,天空中飄著稀稀落落的小雪,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為阿太掃墓。路上,媽媽又和我講起了有關阿太的過往。
阿太是位慈祥的老人。她很疼愛晚輩,那時生活條件不好,魚和肉都是好東西,阿太每一次都會把肉挑出來給小孩子們吃。炒菜時挑出半碗,包包子時也挑出半碗,以至于媽媽現(xiàn)在都不怎么吃肉了,也許是因為小時候已經(jīng)被阿太喂夠了一生所需的肉了。
阿太還是位勤勞的老人。她每天很早起來,做好早餐后又去田里干活,拔草、除蟲、打藥……回家后又洗衣服、整理房間,每天忙得像陀螺,一刻都不停歇。她總說自己閑不住,做做身體會更好。
阿太更是位睿智的老人。她總是教育晚輩為人處事的道理:要大度、講誠信、有擔當,還告訴他們趁年輕要多多讀書,有文化才能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
我一邊聽著,一邊仰望天空,心中充滿了憂傷和思念。雪花落到了我的衣服上,我想:如此可敬的阿太為什么這么早就去世了呢?我都還沒有見到過阿太呢……
到阿太的墳前,我將折好了的紙錢放進火盆里,輕輕地說:“阿太,我來看您了,您高興嗎?媽媽跟我說了,您一直希望我能做一個有出息的人。阿太,您放心,我一定會實現(xiàn)您的愿望,做一個有出息的人。您在天上看見我了嗎?我會做一個好孩子的!”
每一個節(jié)氣,每一個節(jié)日,我們都不能遺忘。冬至話下,總有一縷縷溫情,與親切的問候在冬日里涌動,又是那個場景,又是那份企盼,我們又迎來了嶄新的一年。以冬至為話題的作文冬至,顧名思義——深冬已至。相傳這是整個冬天中最冷的一天,也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冬至,據(jù)說還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晝夜的長短,清晰察覺;天氣的寒冷,感覺尤甚。
大清早,艱難地撐開了仿佛十噸重物壓在眼睛上的眼皮。剎那間,寒氣如利箭無孔不入的往我身體的每一處進攻,一晚上積攢于身的熱氣瞬間消失殆盡——來了個“透心涼”。(可不,每天精神無不是在這樣的刺激下抖擻起來。)半晌,在腦中默一遍昨晚辛苦背到的英語后,便搖搖晃晃的下了床,浴室中我機械地舉起牙刷,機械的上下晃動著右手……披一身寒霧,蒙一臉冰霜,快步走進燈火通明的教室。同學
們已經(jīng)陸續(xù)到齊,抖索著早已凍得通紅的雙手,佝腰駝背開始摩擦嘴皮。緩慢的一天,便從這瑯瑯書聲中開始。此時,天色尚黯淡,西邊淺淺蒼穹,東邊一弧彎月,空中兩三顆星,皆孤寂地閃爍著微光。寒霧,如飄動的輕紗,縈繞著校園的房屋、樹木,揮之不散——
每當?shù)搅硕?,到了這樣的節(jié)氣,行于風雨中,總感覺“冰”如影隨形。想逃,卻無處遁跡。走到室外,我不得不將生命的銳氣,青春的豪情與沖勁,在這寒涼蕭瑟的冬日里,斂聚起來,積攢成團,封存體內(nèi)。泰然,從容,平靜得沒有一絲表情。
盡管,我無法強迫自己去發(fā)自內(nèi)心地喜歡冬天,只能將自己包得厚一點,蓋得嚴實一些。但是,冬天總會過去的,只是需要時間,需要忍耐。就如每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總有太多不喜歡面對的事。你只能面對、接納,卻無法逃避。事實上,寒苦雖不受人待見,但生命,想要蛻變就必須接受如此這般的冶煉過程……!
春天的盎然,體現(xiàn)了生命的力量;
夏季的熾熱,展示了生命的強大;
而秋冬的寒涼,則是對生命的歷練。“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那荒寂蒼涼上的香韻,之所以沁人心脾,引人發(fā)省,彌久難忘,就在乎梅花它那傲然于冰雪清朗之骨。
冬天的模樣就是這樣,人生的本質(zhì)也是如此。何必畏懼?
何必惆悵?何必感慨?雪萊說過:“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寒冷總要過去,苦難終會消失,溫暖終會來到,天空總會光明!
不知為什么現(xiàn)在卻盼望著冬至的到來,是不是想見到寒風喧囂了這個機械轉(zhuǎn)動的世界,亦或是等待清晨的冰霜蒼白了這個悲哀的境地?一切,無去無從,都將歸順于生命的起點與輪回。以冬至為話題的作文由于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xù)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nèi),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
“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鏈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余”(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著姑蘇傳統(tǒng)節(jié)慶的喜氣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區(qū)盛產(chǎn)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種糕團更是當?shù)仡H具特色和最常見的點心。圓圓的冬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
點心,據(jù)說在蘇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團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團子,六月二十四謝灶團,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卜團,十一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點心,新一年又來臨。
據(jù)說,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jié)的應景美食。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于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啟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興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書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賣出八只羊,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