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歌唱祖國有關的歌曲(分享紅歌我的祖國簡譜)
每到節(jié)日,特別是國慶節(jié),《我的祖國》就到處響起,往往聽得人熱淚盈眶。
這首經典的歌曲,旋律抒情又激昂,歌詞深情又上口,穿越這么多年,成為一代經典。大家都知道《我的祖國》這首歌,原本是電影《上甘嶺》的插曲,它的誕生,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1
1956年,主席在看到上甘嶺的故事后,大為感動,希望能把這個事跡拍成電影,讓更多的人知道。
這個任務就落到了擅長拍戰(zhàn)爭題材的長春電影制片廠身上。
《上甘嶺》電影的導演之一沙蒙,找到自己的戰(zhàn)友劉熾,請他幫忙給電影一個插曲譜曲。
劉熾是歌劇《白毛女》的譜曲者,當時已經很有名氣了。但是劉熾看了看原版的歌詞:
祖國啊,我的母親,我們離開了母親的懷抱,戰(zhàn)斗在朝鮮戰(zhàn)場,在我們的身后,是強大的祖國……
他當時就表示,這個歌詞不行,明確對導演說,如果非要讓我給譜曲,你這首歌的譜的最好,也就是一個就是歐式抒情曲了。劉熾的言外之意,就是這歌詞有點對不住偉大的抗美援朝和偉大的志愿軍戰(zhàn)士。
沙蒙一看,就說這個不行,我們要至少要做一個對得住偉大抗美援朝戰(zhàn)爭、偉大的志愿軍戰(zhàn)士們的歌。
原來的那個歌詞,是導演沙蒙和幾個編劇一起寫的,要寫一首好歌,首先就要有一個好的歌詞。
劉熾就想起了讓自己的好朋友喬羽。
喬羽那時候還不是大神,但是他在1955年和劉熾合作的《讓我們蕩起雙槳》已經在大街小巷傳唱。
沙蒙當然也知道喬羽的大名,所以就立即寫了邀請函,請喬羽寫歌詞。
當時喬羽正在江西拍《紅孩子》的片場,喬羽是這部電影的編劇?!都t孩子》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電影,它的主題曲《時刻準備著》,就是后來成了共產兒童團團歌的那支曲子。它的詞作者也是喬羽。
因為影片才開始拍攝,工作很忙,喬羽開始是有推脫的,但是經不住沙蒙導演的多次請求,而且也是給最可愛的人志愿軍寫歌,喬羽還是放下了手頭的工作,星夜從江西趕往長春片場,與沙蒙和劉熾一起討論歌詞創(chuàng)作。
喬羽憋了十多天,也沒個頭緒。忽然有一天想起了自己坐游輪渡過長江時波瀾壯闊的江面風景。喬羽因為是個北方人,第一次見到長江的壯闊,深刻的感受到祖國河山壯麗,所以那次的經歷給他的印象深刻。
靈感來了,擋也擋不住,喬羽一氣呵成把歌詞寫了出來。
劉熾一看之后,直呼寫得好,頓時感覺自己壓力山大。他閉門謝客專心譜曲,并在門上貼“劉熾死了”。
兩位藝術家精誠合作,再加上“共和國第一女高音”郭蘭英的演唱,成就了這一首傳世經典。
2
據說,當時寫完歌詞之后,喬羽心里也沒底,因為這首歌看起來與上甘嶺沒什么關系,甚至離戰(zhàn)爭都很遠。
喬羽心懷忐忑地把歌詞交給沙蒙,沒想到導演認為很好,不過問了一個問題:為什么第一句不是:“萬里長江波浪寬”?
喬羽回答說:“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家門口總會有一條河,河上發(fā)生的事情與生命息息相關,寄托著你的喜怒哀樂。只要一想起家,就會想起這條河?!?/p>
我的祖國
作曲:劉熾
作詞:喬羽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姑娘好像花兒一樣,小伙兒心胸多寬廣。為了開辟新天地,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這是英雄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條條大路都寬暢。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
這是強大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到處都有和平的陽光。
一首好歌,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它深入人心?!段业淖鎳愤@首歌,就唱出了中國人的性格和特點,所以但凡聽過這首歌的,往往都會引起共鳴。
歌詞的第一句:一條大河,這既是“我的祖國”也是“我的家鄉(xiāng)”,大河兩岸稻花香,船工的號子,江上的白帆,寫出中國人的勤勞和對和平的生活的熱愛。
可是,和平生活也是要用手中的鋼槍去保護的,“朋友來了有美酒,若是那豺狼來了,等待他的是獵槍。
這句話幾乎成了中國人今天的外交原則的金句。
若干年后,臺灣有個知名作家龍應臺在香港,給港大的一群教授學生演講,她說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有一首難忘的歌,然后,她問在場的人,自己人生中最難忘的歌是什么?有個上了年紀的教授竟然帶領全場唱起了《我的祖國》,這位作家當時臉上的尷尬至今也讓人難忘。
龍應臺在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上長大,她說父親從大陸跑到這個海島,每天最愛聽的是“四郎探母”,她用調侃的語氣說父親的時候,我知道她自稱有學問,到現(xiàn)在也沒有搞明白“四郎探母”里,有失去故鄉(xiāng)的痛。
在那個海島長大的人,沒有故鄉(xiāng)的概念,更沒有祖國這樣的情懷。
那次尷尬后,她還寫了一篇文章,叫《大河就是大河》為自己的尷尬解圍,卻只讓人覺得可憐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