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學少年出自哪里(學習毛主席的偉大思想)
恰同學少年:毛澤東和他的朋友們
五四運動前夜的近代中國,正處于令人難熬和困惑的沉悶歲月。這一切使人迷惘,但又迫使新一代的先進分子不得不重新考慮天下國家之大計和個人的立身處世之道等問題。這一群體中就包括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
1913年春至1918年夏(1913年春—1914年春在第四師范,1914年第四師范合并到第一師范),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學習,前后共做了五年半的師范生。當時湖南第一師范在校長孔昭綬主政下,“采最新民本主義規(guī)定教育方針”,以“人格教育、國民教育、實用教育為實現(xiàn)救國強種惟一之宗旨”,強調人格和學識的全面培養(yǎng)。
與毛澤東差不多同時,一批追求進步的熱血青年也紛紛考入第一師范,其中有蔡和森、何叔衡、羅學瓚、張昆弟、周世釗、蕭三等。他們紛紛聚集在堪稱培養(yǎng)新青年搖籃的湖南第一師范,求知、立志、愛國。在他們的吸引下,被稱為周南女?!爸苣先堋钡南蚓琛⑻账乖?、蔡暢,周南女校初中部的楊開慧等也紛紛加入到他們的行列。
勤學好問,以文會友
長沙瀏陽門正街南面有一所大公館,叫李氏芋園,是清代一位官員留下的產(chǎn)業(yè),當時,第一師范的老師大多住在這兒。1914年上半年,毛澤東和蔡和森、陳昌等同學組織成立課外哲學研究小組,經(jīng)常到芋園問學,楊昌濟、徐特立、方維夏、王季范、黎錦熙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師都是他們探討學問的對象。
討論的問題涉及“讀書方法”“在校研究科學之術”和“改造社會事”等。他們不僅向老師問學,同學之間也是有遇必論。毛澤東經(jīng)常于假日和蔡和森、陳昌、張昆弟、羅學瓚等五六位好友,到“板倉楊寓”學習討論各種問題,或談治學、做人之道,或縱論天下大事,探求救國教民的真理,常常一攀談就是幾個小時。
他們約定“三不談”:不談金錢,不談男女之間的問題,不談家庭瑣事。而應關心“大事”,即“人的人性,人類社會,中國,世界,宇宙!”
1915年,時年22歲的毛澤東常感傷自幼失學:少年學問寡成。壯歲事功難立,單靠學堂一天上幾節(jié)課是不行的,必須多結勝友,以求學業(yè)廣博。7月,他寫信告訴蕭子升:“第近年來有所寸進,于書本得者少,于質疑問難得者多。茍舍談論而專求之書,其陋莫甚?!?/p>
帶著求友心切的心情,毛澤東在9月中旬以署名“二十八畫生”發(fā)出《征友啟事》:意欲結交對學問意欲結交對學問、時事感興趣,又具有強烈愛國心的青年為友,“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應者有李立三等五六人。之后,他們也來往密切,每逢周末,就常漫步市郊各勝處,談論包括治學方針與方法、國內外政治、經(jīng)濟以至宇宙人生等。
既讀有字之書,又讀無字之書
讀“無字之書”,就是指接觸社會實際,參加社會實踐,學習社會知識。第一師范學校的校章規(guī)定,“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義”,即“道德實踐““身體活身體活動”“社會生活社會生活”,強調人格和學識的全面培養(yǎng)。
1914年,毛澤東在課堂筆記《講堂錄》中說:“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917年夏,毛澤東利用暑假空余時間,邀約同學以“游學”的方式進行社會實踐。他們身無分文,先后游歷了長沙、寧鄉(xiāng)、安化、益陽、沅江等5縣的一些鄉(xiāng)鎮(zhèn),通過給學校、店鋪、廟宇和居民寫對聯(lián)、作詩文或提供其他服務來解決食宿和路費,行程900多里,歷時一個多月。
在游學中,他們廣泛接觸了農民、船工、財主、縣長、老翰林、勸學所所長等各種人。1918年春天,毛澤東又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到湘陰、岳陽、平江、瀏陽等縣農村進行了半個多月的實地考察。通過游學,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了解了農村社會,接觸了農村各階層群眾,鍛煉了自己的社會活動能力,為他們日后養(yǎng)成注重調查研究之風,關注農民農村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游戲體操攝影(長沙晚報)
第一師范非常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在“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思想指導下,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非常熱愛體育鍛煉,如日光浴、風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長途跋涉以及體操和拳術等。
毛澤東對游泳情有獨鐘,他和羅學瓚等同學常到湘江揮臂擊水,“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1916年前后,毛澤東的同學賀果還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遠東運動會全國預備會,當時湖南選派了7名代表,其中一師就有3名。體育鍛煉不但強健了體魄,更激發(fā)了同學們的自信和意志。
1917年10月校友會改選,毛澤東擔任了校學友會總務兼教育研究部部長,周世釗為文學部部長。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學友會開展了如成績展覽會、講演會、論辯會、運動會等許多課余活動。這年下半年,學友會成功地舉辦工人夜校。同學們親自起草招生廣告,主持開學儀式,兼任教員,與工人建立了深厚感情。
1917年11月護法戰(zhàn)爭期間,北洋軍隊從南向北潰退。長沙是潰軍必經(jīng)之地,學友會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組織學生自愿軍擔負起護校的任務。18日,有一支3000多人的潰軍因為不知道長多人的潰軍因為不知道長沙城的虛實,在一師以南的猴子石附近徘徊。毛澤東率領學生軍配合當?shù)鼐禅Q槍吶喊,大放鞭炮。在這種突然襲擊下,本來就張皇失措的潰軍不敢抵抗,全部繳槍投降。長沙城免去了一場兵災。
讀書立志,心憂天下
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都有著一種“奮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觀”。他們多來自農村,了解民間疾苦,充滿著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樸實而充滿朝氣。他們以“為人之學”“為國人之學”“為世界之學”作為自己學習的目的。
1915年5月7日,日本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而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準備接受這一不平等條約。消息傳出,舉國嘩然。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將一些反對賣國條約的言論編印成冊,取名《明恥篇》。毛澤東讀罷,以激憤的心情在封面上寫下誓言:“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1915年冬,在全國人民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高潮中,毛澤東和一師進步師生常去船山學社聽反袁演說,并將有關不滿袁世凱的文章編印成《湯康梁三先生之時局痛言》小冊子,組織同學上街散發(fā)。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一年后改為《新青年》),指出“倫理的覺悟是吾人最后之覺悟”,這標志初期新文化運動的到來。
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就聚集在《新青年》周圍,很快,他們開始循著初期新文化運動的思路探索“如何使個人及全人類的生活向上”等問題。從1915年至1917年,他們在一起討論不下百次,通過討論,最終的結論是:“集合同志,創(chuàng)造新環(huán)境,為共同的生活”。
在討論的基礎上,他們“頓覺靜的生活與孤獨的生活之非,一個翻轉而為動的生活與團體生活之追求”。1917年冬天,毛澤東、蔡和森等開始醞釀組織一個團體,立即得到同學們的響應。1918年4月14日,這個團體正式組建為新民學會,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張昆弟、蕭三等13人參加了成立大會。學會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從此,毛澤東等一批有志于國家的熱血青年,聚集在新民學會,開始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道路。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边@就是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學生時代的真實寫照。
在學生時代,他們開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見解,獲得了社會活動的初步經(jīng)驗,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毛澤東后來對他的學生時代這樣評價:“在湖南師范學校中,我的生活上發(fā)生許多事件。在這一時期,我的政治觀念開始確定,并且在校中初次得到了社會行動的經(jīng)驗。”
往事并不如煙。雖然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的學生時代早已成為歷史,但是他們那種求知、立志、愛國的人生取向仍彌久恒新,這種真諦雖時代不同仍值得回味、值得總結、值得借鑒,更值得當今青年人去認真體會。
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