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一只知更鳥讀后感(殺死一只知更鳥深度解析)
知乎上,有人問:
“如果要送給最愛的人一本書,你會選擇哪一本?”
高贊回復是:
“哈珀·李的《殺死一只知更鳥》。
沒有讀過這本書的人生跟讀過之后的人生,真的很不一樣。”
小說以孩童斯庫特的角度,講述“自己”在梅科姆小鎮(zhèn)上的各種經(jīng)歷,以及見到的形形色色人物。
主人公阿迪克斯,作為孩子們的父親,他在湯姆受冤入獄后,主動為其辯護;
在孩子們嘲笑拉德利時,告誡他們不要因為偏見而誤會一個好人……
讀懂《殺死一只知更鳥》,才發(fā)現(xiàn):
一個人的層次,決定了他的人生走向。層次越低的人,越見不慣別人好。
層次越低的人,越有偏見
盛夏,小鎮(zhèn)法院正在進行一場審判。
偌大的法庭擁擠不堪,黑人們擠在樓上,白人們則坐在樓下。
被告是一名叫湯姆的黑人青年,原告是白人尤厄爾和他19歲的女兒馬耶拉。
父女倆在法庭上一起指證湯姆,堅決咬定湯姆強奸馬耶拉并打了她。
面對指控,法官泰特和陪審團按照流程聽取雙方辯訴,表現(xiàn)得公平合理。
然而,案例審理過程中,法官和陪審團沒有一個人去看湯姆,也沒有人在乎湯姆的辯護律師阿迪克斯到底說了什么。
兩個小時的僵持之后,所有的證據(jù)都指向尤厄爾一家在撒謊,但陪審團的12名成員還是一致給湯姆投了“有罪”之票。
他們堅定而果斷地認為:
“黑人是骯臟的,所有的黑人都撒謊,他們在本質(zhì)上都不道德。”
泰特收到陪審團的表決票后,當眾宣布湯姆有罪。
絕望的湯姆走投無路,在越獄時被亂槍射殺身亡。
這樁本可避免的慘劇,將人性粗鄙的一面暴露無遺。
哲學家叔本華曾說:
“阻礙人們發(fā)現(xiàn)真理的障礙,并非是事物的虛幻假象,也不是人們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們此前積累的偏見?!?/p>
表面看,法庭上的白人,有著良好的教養(yǎng)和一定的社會地位;
可實際上,他們只是把無知當武器,借著一個看似正當?shù)睦碛?,站在自以為是的角度對別人進行評判。
用刻板印象看人看事,內(nèi)心充滿偏見,恰恰暴露個人層次的粗淺。
網(wǎng)上看過一句話:“你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大多是自己內(nèi)心層次的投射?!?/p>
很多人只見到事物的一面,便以為看到的就是全部,于是不分青紅皂白地給對方貼上某些負面的標簽。
殊不知,自己眼前所見,只是冰山一角。
老話講,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每個人的理解中,都或多或少有著局限和錯誤,如果盲目給事情蓋棺定論,折射出的只是自己層次的淺薄。
層次越低的人,越容易產(chǎn)生偏見。
層次高的人,懂得換位思考
小說中,孤獨老太太杜博斯,令人印象深刻。
她尖酸刻薄,相貌丑陋。
因為愚昧保守,她根本無法理解白人為黑人辯護的行為,因此她找一切機會謾罵律師阿迪克斯一家,連兩個小孩都不放過。
孩子們很討厭這事,他們向父親表達自己對杜博斯太太的厭惡與恐懼。
可阿迪克斯明白,每次老太太的辱罵,背后都另有隱情。
原來,杜博斯太太70多歲了,病入膏肓的她,一直靠嗎啡來緩解疼痛。
老太太自知時日無多,便想干干凈凈地離開這個世界。
她不想虧欠任何人,也不打算依賴任何人。
于是,她選擇與世隔絕,不與他人來往,以此來戒掉嗎啡。
了解情況后,阿迪克斯主動與杜博斯太太達成協(xié)議,讓杰姆每天去她的病榻前為她讀書。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杜博斯太太”,有屬于自己的“難言之隱”。
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是“阿迪克斯”,因為我們沒有經(jīng)歷過別人的人生,卻總喜歡站在自己的立場評頭論足。
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矛盾,很多時候不全是水平能力問題,多是因為立場的不同造成的。
正如阿迪克斯常說的:
你永遠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個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問題。
人生一世,我們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很多時候習慣了從自身出發(fā)。
你是顧客,認為商家投機取巧,你是商人,覺得顧客百般挑剔;
你開車時,希望行人遵守規(guī)則,你是行人,希望車主主動禮讓;
你打工時覺得老板太強勢摳門,你當老板后覺得員工太沒責任心沒執(zhí)行力。
其實誰都沒錯,只是站的位置不同。
如果能從當前的角度脫離出來,換到對方的立場去思考解決問題,一切也就迎刃而解。
與人相處,最難能可貴的就是:
走出自己的局限,從另一種角度考慮問題,理解別人的難處,才能與這個世界和睦相處。
懂得尊重不同,才是最高級的修養(yǎng)
主人公阿迪克斯經(jīng)過系列查證,發(fā)現(xiàn)湯姆是被誣陷的,便決定為他出庭辯護。
小鎮(zhèn)的居民都不理解,阿迪克斯為什么要“一意孤行”,去打一場毫無勝算的官司。
他們十分憤怒,像對待一個叛徒一樣辱罵阿迪克斯;
斯庫特和杰姆在學校里也遭受了同樣的情況,經(jīng)常有小孩指著他們,用蔑視的語氣嘲諷他們的父親愛黑鬼勝過愛白人;
甚至連他們的姑姑都一度認為阿迪克斯在給家族抹黑……
但阿迪克斯深知:
“當別人和你觀點不同羞辱你的時候,你不要因此喪失自己的教養(yǎng),你還是應該尊重他們,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認識來理解世界?!?/p>
面對公眾的嘲諷,阿迪克斯沒有當面駁斥,而是選擇沉默查案;
面對蒙冤的黑人,他沒有隨波逐流,而是竭盡所能幫他申辯。
康德說:“我尊敬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并不認可,但我可以盡可能的去理解。”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我們沒有必要強迫每個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每個人都有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權利。
心胸越是寬闊的人,越懂得包容不同。
媒體人張偉講過一件事。
因為喜歡安靜,所以他本人不太喜歡喧囂的音樂節(jié)。
但是,他的朋友們卻是音樂節(jié)的瘋狂發(fā)燒友,并且每次都會發(fā)現(xiàn)場的照片給他。
收到圖片,張偉總會饒有興致地和他們一起討論臺上正在表演的某位歌手,或者聽起來還不錯的某一首歌。
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
有人習慣小城市的朝九晚五,有人憧憬大城市的時尚繁華。
有人喜歡簡單樸素,有人熱衷追趕潮流。
……
每個人活在這個世上,都有自己的時區(qū)和選擇。
人與人的交往其實就是心與心的溝通,理解別人是一種修養(yǎng),但尊重不同是一種境界。
心里裝著別人,所以能夠推己及人地理解對方的處境,主動消除彼此間的隔閡,心平氣和地理解、接納跟自己不太一樣的人。
這不僅是一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體貼,更是一種待人以善的高情商。
書中有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知更鳥什么壞事都不做,只是衷心的唱歌給我們聽,這就是為什么說殺死一只知更鳥就是罪惡?!?/p>
如果說人心中的偏見是一座大山,那么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秉持愚公移山的勇氣。
多給予一份寬容,人與人之間多增添一份親切;
多付出一份體諒,生活就多增加一點溫度;
多尊重他人的不同,生活就會回饋給你多一份驚喜。
人生海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旅途。
能在匆匆前行之時,依舊能夠?qū)⑿谋刃?,以誠相待,何嘗不是一種人生修行?
往后余生,愿你我都能做一個理智的人,懂得尊重,懂得換位思考。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