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勵志經(jīng)典禪語
有所執(zhí)著,就是人心。無所執(zhí)著就是道心。雨露文章網(wǎng)給大家分享了佛家勵志經(jīng)典禪語,一起來欣賞吧。
佛家勵志經(jīng)典禪語精選
【第1句】: “要知今日之人,未能進步者,病在說食數(shù)寶,廢棄因果律儀,此通弊也。若禪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來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見彌陀?如念佛人將不念自念寤寐不異之心來參禪,如斯參禪,何愁不悟?總宜深究一門,一門如是,門門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業(yè)根濃厚,有甚習(xí)氣不頓脫乎?此外倘更有他術(shù)能過此者,是則非吾所能知也?!?/p>
【第2句】: 五戒者,一殺戒,二盜戒,三淫戒,四妄語戒,五飲酒戒。此五戒名曰學(xué)處,又名學(xué)跡,是在家男女所應(yīng)學(xué)故。又名路徑,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學(xué)本,諸所應(yīng)學(xué),此為本故。又名五大施,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
【第3句】: 坐禪要曉得調(diào)養(yǎng)身心。若不善調(diào)養(yǎng),小則害病,大則著魔。
【第4句】: 善用心者,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
【第5句】: 你念佛,佛也就念你,就如給阿彌陀佛打一個無線電報,這叫感應(yīng)道交,這才是老實念佛。
【第6句】: 凡夫的境界,總是貪染財.色.名.利。
【第7句】: 切記。不要一天到晚,想神通,想開悟,那是修道的絆腳石。
【第8句】: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yǎng)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后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名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xué)道常于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吾祖唯傳此頓法,普愿見性同一體。
【第9句】: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第10句】: 持名念佛就像拿著東西似的,總也不把它放手,故天天都要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11句】: 凡當(dāng)參學(xué),要有三樣好;第一要有一對好眼睛,第二要有一雙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好眼睛就是金剛正眼,凡見一切事物,能分是非,辨邪正,識好歹,別圣凡。好耳朵就是順風(fēng)耳,什么話一聽到,都知道說的什么。好肚皮就是和彌勒菩薩的布袋一樣,大肚能容撐不破,遇緣應(yīng)機,化生辦事,把所見所聞作比較研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12句】: 用功的人要善于調(diào)和身心,務(wù)使心平氣和,無掛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臥,妙合玄機。
佛家勵志經(jīng)典禪語欣賞
【第1句】: 世間七珍,雖稱為寶,享樂一時,畢竟成空,只能養(yǎng)生,不能脫死。若佛三寶,則能息無邊生死,遠(yuǎn)離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樂。
【第2句】: 佛法的根本要義,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第3句】: 人的投生,起首由于淫欲,及至出生后,就以財為主。廣慧和尚勸人疏于財利,謂:“一切罪業(yè),皆由財寶所生。”所以五欲第一個字就是財。人有了錢財,才有衣食住,才想女色,娶妻妾。人若無財,什么事都辦不成,可見財?shù)膮柡α恕?/p>
【第4句】: 中下根人,常被境風(fēng)所轉(zhuǎn)。境風(fēng)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行人遇著利風(fēng),便生貪著;遇著衰風(fēng),便生愁懊;遇著毀風(fēng),便生嗔恚;遇著譽風(fēng),便生歡喜;遇著稱風(fēng),居之不疑;遇著譏風(fēng),因羞成怒;遇著苦風(fēng),喪其所守;遇著樂風(fēng),流連忘返。如是八風(fēng)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jǐn)?
【第5句】: 能不起分別心,無心任運,就不生煩惱;心若分別,即成見塵,就有煩惱,就被苦樂境界轉(zhuǎn)了。
【第6句】: 修道如栽田,谷子變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飯。佛性如種子,眾生本性與佛無異,自心是佛,故曰佛性,這種子和秧稻米飯相隔很遠(yuǎn)。不要以為很遠(yuǎn),就不相信這種子會成飯。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種子放在田里,等它發(fā)芽變秧,這時間又怕焦芽敗種,錯過時光,就是說修行要學(xué)大乘,勿誤入小乘耽誤前途。插了秧以后要鋤草,等于修道要除習(xí)氣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纏十使,三毒十惡,一切無明煩惱都除凈,智種靈苗,就順利長成,以至結(jié)果。
【第7句】: “每嘆學(xué)道之士,難增進勝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貪便宜。今日參禪,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廣及多門。不審正助,刻刻轉(zhuǎn)換門庭,妄希成佛,毫無佛行,造諸魔業(yè),共為魔眷。待至皓首無成,反為訕謗正法。古云,‘欲得不招無間業(yè),莫謗如來正法輪?!穹甏笫縿贂?,同心慶祝,各各須識自家觀自在。大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p>
【第8句】: 菩薩初發(fā)心,緣無上道,我當(dāng)作佛,是名菩提心。
【第9句】: 美女在前,則以為一枝花,其實,迷魂鬼子就是她。
【第10句】: 人命無常,朝存夕亡,如石火電光。
【第11句】: 時間是剎那剎那的過,剎那剎那的催人老。
【第12句】: 世尊所說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也是為了你我的貪嗔癡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貪欲,抱定慈悲喜舍,實行六度萬行,打破愚迷邪癡,圓滿智慧德相,莊嚴(yán)功德法身。若能依此處世為人,那真是處處總是華藏界了。
【第13句】: 因為你我無始以來,被七情六欲所迷,從朝至暮,總是在聲色之中過日子,所以沉淪苦海。
【第14句】: 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
【第15句】: 修行人,主要能忍罵.忍打.忍冷.忍熱.忍風(fēng).忍雨.忍饑.忍渴。
【第16句】: 我們?nèi)瞬荒馨ちR,若有人罵我們,我們能受,這就是有德行。
【第17句】: 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參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者,凈中之禪,禪與凈,本相輔而行,奈何世人偏執(zhí),起門戶之見,自贊毀他,很像水火不相容。
【第18句】: 何謂戒定慧?防非止惡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曰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曰慧。防止三業(yè)之邪非,則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則自照萬象,即由定生慧。
佛家勵志經(jīng)典禪語
【第1句】: 舌有說法的功德,也有說是說非的罪過,若是不說法,而說是非,或說邪言邪語,那就是一萬二千的罪過。
【第2句】: 以智慧明鑒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蕩自心。以持戒清凈自心,以布施解脫自心。
【第3句】: 有智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
【第4句】: 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滾來滾去。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第5句】: 你我都是一個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第6句】: 修道人切記。不要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緣,這樣會糾纏不清,令你墮落。
【第7句】: 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第8句】: 眾生為什么沒有福報?因為不種福田的緣故,那么到什么地方去種福呢?就在佛.法.僧三寶面前種。
【第9句】: 古人說:“勿待老來方學(xué)道,孤墳多是少年人?!?/p>
【第10句】: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第11句】: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第12句】: 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若能會用它,萬事都能了。
【第13句】: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本從化身生凈性,凈性常在化身中。
【第14句】: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
【第15句】: 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梢娪幸陀猩?,斷淫就斷生死。
【第16句】: 教化人不在于多談,行為好,可以感動人心。如《怡山文》所說‘若有見我相,乃至聞我名,皆發(fā)菩提心,永出輪回苦’。你行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為不好,而生退悔心,這會招墮無益。
【第17句】: 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第18句】: 法是體,世法是用。體是理,是真諦;用是事,是俗諦。要知二諦圓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如離體表用,是凡夫凡情;離事講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諦,名目很多,真是體,俗是用;戒定慧體用都得,都是一個心地中生出種種名字,若能融會貫通,則條條大路通長安。
【第19句】: 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第20句】: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