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好句子概括二百字匯集100句
三國演義的主要內(nèi)容100字
導語:《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如下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的主要內(nèi)容100字,歡迎閱讀與分享。
篇一:三國演義的主要內(nèi)容100字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漢末年,漢室衰弱,黃巾起義,各路英雄乘剿黃之機發(fā)展勢力。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最強。連年混戰(zhàn),弱肉強食。官渡之戰(zhàn),曹操滅袁紹,統(tǒng)一北方。赤壁之戰(zhàn),吳國大將周瑜大敗曹操,使曹操暫無力侵犯長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對穩(wěn)定的局面。三國是曹操的魏國,孫權的吳國,和劉備的蜀國。
曹操逝世后,曹匹稱帝。大將司馬昭統(tǒng)一全國,結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奪魏為晉,建立晉朝。
篇二:三國演義的主要內(nèi)容100字
《三國演義》由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末期開始描寫,至西晉初期國家重歸統(tǒng)一結束,以魏(曹操)、蜀(劉備,諸葛亮)、吳(孫權)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形成演變,矛盾斗爭為主線,最后由魏的替代者晉統(tǒng)一全國,國家重歸一統(tǒng)。
簡要概括內(nèi)容線索: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群雄紛爭—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分三國—三國歸晉。
篇三:三國演義的主要內(nèi)容100字
描繪了三國時代的一幅政治風云的彩色畫卷,是一個龍爭虎斗的'戰(zhàn)爭史詩。著重表現(xiàn)的是從東漢末年到晉朝將近一個世紀多個政治集團間錯綜復雜緊張尖銳的斗爭。這種斗爭發(fā)展成為連接不斷的對政治權力的爭奪和軍事沖突,展示出一幅幅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風云圖。
它以戰(zhàn)爭為主,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zhàn)爭場面,成功刻畫了近五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不以敵我敘述方式對待各方的歷史描述,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55回主要內(nèi)容
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是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我們看看下面的三國演義55回主要內(nèi)容吧!
三國演義55回主要內(nèi)容
周瑜設計將劉備軟禁在東吳,趙云用諸葛亮之計假稱荊州告急,劉備帶孫夫人一同回荊州。孫權、周瑜分別派兵攔截,但都被孫夫人喝退。諸葛亮在江邊接應劉備上船,令軍士高聲羞辱周瑜,周瑜氣得箭瘡復發(fā),昏倒在船上。
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
卻說玄德見孫夫人房中兩邊槍刀森列,侍婢皆佩劍,不覺失色。管家婆進曰:“貴人休得驚懼:夫人自幼好觀武事,居常令侍婢擊劍為樂,故爾如此。”玄德曰:“非夫人所觀之事,吾甚心寒,可命暫去?!惫芗移欧A覆孫夫人曰:“房中擺列兵器,嬌客不安,今且去之?!睂O夫人笑曰:“廝殺半生,尚懼兵器乎!”命盡撤去,令侍婢解劍伏侍。當夜玄德與孫夫人成親,兩情歡洽。玄德又將金帛散給侍婢,以買其心,先教孫乾回荊州報喜。自此連日飲酒。國太十分愛敬。
卻說孫權差人來柴??笾荑?,說:“我母親力主,已將吾妹嫁劉備。不想弄假成真。此事還復如何?”瑜聞大驚,行坐不安,乃思一計,修密書付來人持回見孫權。權拆書視之。書略曰:“瑜所謀之事,不想反覆如此。既已弄假成真,又當就此用計。劉備以梟雄之姿,有關、張、趙云之將,更兼諸葛用謀,必非久屈人下者。愚意莫如軟困之于吳中:盛為筑宮室,以喪其心志;多送美色玩好,以娛其耳目;使分開關、張之情,隔遠諸葛之契,各置一方,然后以兵擊之,大事可定矣。今若縱之,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愿明公熟思之?!睂O權看畢,以書示張昭。昭曰:“公瑾之謀,正合愚意。劉備起身微末,奔走天下,未嘗受享富貴。今若以華堂大廈,子女金帛,令彼享用,自然疏遠孔明、關、張等,使彼各生怨望,然后荊州可圖也。主公可依公瑾之計而速行之?!睓啻笙玻慈招拚麞|府,廣栽花木,盛設器用,請玄德與妹居??;又增女樂數(shù)十余人,并金玉錦綺玩好之物。國太只道孫權好意,喜不自勝。玄德果然被聲色所迷,全不想回荊州。
卻說趙云與五百軍在東府前住,終日無事,只去城外射箭走馬??纯茨杲K。云猛?。骸翱酌鞣指度齻€錦囊與我,教我一到南徐,開第一個;住到年終,開第二個;臨到危急無路之時,開第三個:于內(nèi)有神出鬼沒之計,可保主公回家。此時歲已將終,主公貪戀女色,并不見面,何不拆開第二個錦囊,看計而行?”遂拆開視之。原來如此神策。即日徑到府堂,要見玄德。侍婢報曰:“趙子龍有緊急事來報貴人?!毙聠救雴栔T蒲鹱魇@之狀曰:“主公深居畫堂,不想荊州耶?”玄德曰:“有甚事如此驚怪?”云曰:“今早孔明使人來報,說曹操要報赤壁鏖兵之恨,起精兵五十萬,殺奔荊州,甚是危急,請主公便回?!毙略唬骸氨仨毰c夫人商議?!痹圃唬骸叭艉头蛉松套h,必不肯教主公回。不如休說,今晚便好起程。遲則誤事!”玄德曰:“你且暫退,我自有道理?!痹乒室獯弑茢?shù)番而出。玄德入見孫夫人,暗暗垂淚。孫夫人曰:“丈夫何故煩惱?”玄德曰:“念備一身飄蕩異鄉(xiāng),生不能侍奉二親,又不能祭祀宗祖,乃大逆不孝也。今歲旦在邇,使備悒怏不已?!睂O夫人曰:“你休瞞我,我已聽知了也!方才趙子龍報說荊州危急,你欲還鄉(xiāng),故推此意?!毙鹿蚨嬖唬骸胺蛉思戎?,備安敢相瞞。備欲不去,使荊州有失,被天下人恥笑;欲去,又舍不得夫人:因此煩惱?!狈蛉嗽唬骸版咽戮尉?,妾當相隨。”玄德曰:“夫人之心,雖則如此,爭奈國太與吳侯安肯容夫人去?夫人若可憐劉備,暫時辭別?!毖援叄瑴I如雨下。孫夫人勸曰:“丈夫休得煩惱。妾當苦告母親,必放妾與君同去?!毙略唬骸翱v然國太肯時,吳侯必然阻擋。”孫夫人沉吟良久,乃曰:“妾與君正旦拜賀時,推稱江邊祭祖,不告而去,若何?”玄德又跪而謝曰:“若如此,生死難忘!切勿漏泄?!眱蓚€商議已定。玄德密喚趙云分付:“正旦日,你先引軍士出城,于官道等候。吾推祭祖,與夫人同走?!痹祁I諾。
建安十五年春正月元旦,吳侯大會文武于堂上。玄德與孫夫人入拜國太。孫夫人曰:“夫主想父母宗祖墳墓,俱在涿郡,晝夜傷感不已。今日欲往江邊,望北遙祭,須告母親得知?!眹唬骸按诵⒌酪?,豈有不從?汝雖不識舅姑,可同汝夫前去祭拜,亦見為婦之禮。”孫夫人同玄德拜謝而出。
此時只瞞著孫權。夫人乘車,止帶隨身一應細軟。玄德上馬,引數(shù)騎跟隨出城,與趙云相會。五百軍士前遮后擁,離了南徐,趲程而行。當日,孫權大醉,左右近侍扶入后堂,文武皆散。比及眾官探得玄德、夫人逃遁之時,天色已晚。要報孫權,權醉不醒。及至睡覺,已是五更。次日,孫權聞知走了玄德,急喚文武商議。張昭曰:“今日走了此人,早晚必生禍亂。可急追之?!睂O權令陳武、潘璋選五百精兵,無分晝夜,務要趕上拿回。二將領命去了。
孫權深恨玄德,將案上玉硯摔為粉碎。程普曰:“主公空有沖天之怒,某料陳武、潘璋必擒此人不得。”權曰:“焉敢違我令!”普曰:“郡主自幼好觀武事,嚴毅剛正,諸將皆懼。既然肯順劉備,必同心而去。所追之將,若見郡主,豈肯下手?”權大怒,掣所佩之劍,喚蔣欽、周泰聽令,曰:“汝二人將這口劍去取吾妹并劉備頭來!違令者立斬!”蔣欽、周泰領命,隨后引一千軍趕來。
卻說玄德加鞭縱轡,趲程而行;當夜于路暫歇兩個更次,慌忙起行。看看來到柴桑界首,望見后面塵頭大起,人報:“追兵至矣!”玄德慌問趙云曰:“追兵既至,如之奈何?”趙云曰:“主公先行,某愿當后。”轉過前面山腳,一彪軍馬攔住去路。當先兩員大將,厲聲高叫曰:“劉備早早下馬受縛!吾奉周都督將令,守候多時!”原來周瑜恐玄德走脫,先使徐盛、丁奉引三千軍馬于沖要之處紥營等候,時常令人登高遙望,料得玄德若投旱路,必經(jīng)此道而過。當日徐盛、丁奉了望得玄德一行人到,各綽兵器截住去路。玄德驚慌勒回馬問趙云曰:“前有攔截之兵,后有追趕之兵:前后無路,如之奈何?”云曰:“主公休慌。軍師有三條妙計,多在錦囊之中。已拆了兩個,并皆應驗。今尚有第三個在此,分付遇危難之時,方可拆看。今日危急,當拆觀之?!北銓㈠\囊拆開,獻與玄德。玄德看了,急來車前泣告孫夫人曰:“備有心腹之言,至此盡當實訴。”夫人曰:“丈夫有何言語,實對我說。”玄德曰:“昔日吳侯與周瑜同謀,將夫人招嫁劉備,實非為夫人計,乃欲幽困劉備而奪荊州耳。奪了荊州,必將殺備。是以夫人為香餌而釣備也。備不懼萬死而來,蓋知夫人有男子之胸襟,必能憐備。昨聞吳侯將欲加害,故托荊州有難,以圖歸計。幸得夫人不棄,同至于此。今吳侯又令人在后追趕,周瑜又使人于前截住,非夫人莫解此禍。如夫人不允,備請死于車前,以報夫人之德?!狈蛉伺唬骸拔嵝旨炔灰晕覟橛H骨肉,我有何面目重相見乎!今日之危,我當自解?!庇谑沁硰娜送栖囍背觯砥疖嚭?,親喝徐盛、丁奉曰:“你二人欲造反耶?”徐、丁二將慌忙下馬,棄了兵器,聲喏于車前曰:“安敢造反。為奉周都督將令,屯兵在此專候劉備?!睂O夫人大怒曰:“周瑜逆賊!我東吳不曾虧負你!玄德乃大漢皇叔,是我丈夫。我已對母親、哥哥說知回荊州去。今你兩個于山腳去處,引著軍馬攔截道路,意欲劫掠我夫妻財物耶?”徐盛、丁奉喏喏連聲,口稱:“不敢。請夫人息怒。這不干我等之事,乃是周都督的'將令。”孫夫人叱曰:“你只怕周瑜,獨不怕我?周瑜殺得你,我豈殺不得周瑜?”把周瑜大罵一場,喝令推車前進。徐盛、丁奉自思:“我等是下人。安敢與夫人違拗?”又見趙云十分怒氣,只得把軍喝住,放條大路教過去。
恰才行不到五六里,背后陳武、潘璋趕到。徐盛、丁奉備言其事。陳、潘二將曰:“你放他過去差了也。我二人奉吳侯旨意,特來追捉他回去?!庇谑撬膶⒑媳惶帲幊腾s來。玄德正行間,忽聽得背后喊聲大起。玄德又告孫夫人曰:“后面追兵又到,如之奈何?”夫人曰:“丈夫先行,我與子龍當后?!毙孪纫佘?,望江岸去了。子龍勒馬于車傍,將士卒擺開,專候來將。四員將見了孫夫人,只得下馬,叉手而立。夫人曰:“陳武、潘璋,來此何干?”二將答曰:“奉主公之命,請夫人、玄德回?!狈蛉苏吃唬骸岸际悄氵@伙匹夫,離間我兄妹不睦!我已嫁他人,今日歸去,須不是與人私奔。我奉母親慈旨,令我夫婦回荊州。便是我哥哥來,也須依禮而行。你二人倚仗兵威,欲待殺害我耶?”罵得四人面面相覷,各自尋思:“他一萬年也只是兄妹。更兼國太作主;吳侯乃大孝之人,怎敢違逆母言?明日翻過臉來,只是我等不是。不如做個人情?!避娭杏植灰娦拢坏娳w云怒目睜眉,只待廝殺。因此四將喏喏連聲而退。孫夫人令推車便行。徐盛曰:“我四人同去見周都督,告稟此事?!?/p>
四人猶豫未定。忽見一軍如旋風而來,視之,乃蔣欽、周泰。二將問曰:“你等曾見劉備否?”四人曰:“早晨過去,已半日矣?!笔Y欽曰:“何不拿下?”四人各言孫夫人發(fā)話之事。蔣欽曰:“便是吳侯怕道如此,封一口劍在此,教先殺他妹,后斬劉備。違者立斬!”四將曰:“去之已遠,怎生奈何?”蔣欽曰:“他終是些步軍,急行不上。徐、丁二將軍可飛報都督,教水路棹快船追趕;我四人在岸上追趕:無問水旱之路,趕上殺了,休聽他言語?!庇谑切焓ⅰ⒍》铒w報周瑜;蔣欽、周泰、陳武、潘璋四個領兵沿江趕來。
卻說玄德一行人馬,離柴桑較遠,來到劉郎浦,心才稍寬。沿著江岸尋渡,一望江水彌漫,并無船只。玄德俯首沉吟。趙云曰:“主公在虎口中逃出,今已近本界,吾料軍師必有調度,何用猶疑?”玄德聽罷,驀然想起在吳繁華之事,不覺凄然淚下。后人有詩嘆曰:“吳蜀成婚此水潯,明珠步障屋黃金。誰知一女輕天下,欲易劉郎鼎峙心?!?/p>
玄德令趙云望前哨探船只,忽報后面塵土沖天而起。玄德登高望之,但見軍馬蓋地而來,嘆曰:“連日奔走,人困馬乏,追兵又到,死無地矣!”看看喊聲漸近。正慌急間,忽見江岸邊一字兒拋著拖篷船二十余只。趙云曰:“今幸有船在此!何不速下,棹過對岸,再作區(qū)處!”玄德與孫夫人便奔上船。子龍引五百軍亦都上船。只見船艙中一人綸巾道服,大笑而出,曰:“主公且喜!諸葛亮在此等候多時?!贝邪缱骺腿说?,皆是荊州水軍。玄德大喜。不移時,四將趕到。孔明笑指岸上人言曰:“吾已算定多時矣。汝等回去傳示周郎,教休再使美人局手段。”岸上亂箭射來,船已開的遠了。蔣欽等四將,只好呆看。玄德與孔明正行間,忽然江聲大震?;仡^視之,只見戰(zhàn)船無數(shù)。帥字旗下,周瑜自領慣戰(zhàn)水軍,左有黃蓋,右有韓當,勢如飛馬,疾似流星??纯蹿s上。孔明教棹船投北岸,棄了船,盡皆上岸而走,車馬登程。周瑜趕到江邊,亦皆上岸追襲。大小水軍,盡是步行;止有為首官軍騎馬。周瑜當先,黃蓋、韓當、徐盛、丁奉緊隨。周瑜曰:“此處是那里?軍士答曰:“前面是黃州界首。”望見玄德車馬不遠,瑜令并力追襲。正趕之間,一聲鼓響,山崦內(nèi)一彪刀手擁出,為首一員大將,乃關云長也。周瑜舉止失措,急撥馬便走;云長趕來,周瑜縱馬逃命。正奔走間,左邊黃忠,右邊魏延,兩軍殺出。吳兵大敗。周瑜急急下得船時,岸上軍士齊聲大叫曰:“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瑜怒曰:“可再登岸決一死戰(zhàn)!”黃蓋、韓當力阻。瑜自思曰:“吾計不成,有何面目去見吳侯!”大叫一聲,金瘡迸裂,倒于船上。眾將急救,卻早不省人事。正是:兩番弄巧翻成拙,此日含嗔卻帶羞。
未知周郎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三國演義》的主要內(nèi)容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以下是《三國演義》的主要內(nèi)容,歡迎閱讀。
主要內(nèi)容
《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nèi)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fā)揮,進行夸張、美化、丑化等等,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度龂萘x》一方面反映了較為真實的三國歷史,照顧到讀者希望了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jù)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夸張、美化、丑化等等。
故事遠起漢靈帝年間劉、關、張?zhí)覉@結義,描述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近百年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眾多的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作者通過真實動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訴了統(tǒng)治者的暴虐和丑惡。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所謂“十八路”諸侯聯(lián)軍征討董卓,打的是“扶持王室,拯救黎民”的旗號,干的是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勾當,都企圖稱王稱霸。《三國演義》以沒落的漢室宗親劉備和以宗族起兵的曹操作為兩條主線的展開了中前期的故事,而中后期以大漢丞相諸葛亮率領漢軍北伐,與魏國重臣司馬懿的斗智斗勇為主線,以三國歸晉而告終。
作品鑒賞
藝術特色
羅貫中將來自雅、俗兩個不同層面的文化融為一體,并按自己的主體認識、價值觀念和藝術好惡加以扭合,從而使作品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蘊涵。在《三國演義》中,既有上層統(tǒng)治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折光,又沉淀著廣大、深沉的民間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同時也是一部民眾眼中的政治、軍事史。
因為素材大部分來源自民間,固然為《三國演義》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也為寫定者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當它們進入小說文本時,伴隨著不同思想及不同審美趣味的滲入。而民間情感與良史精神并不總是一致的,甚至可能互相沖突,這就對寫定者的創(chuàng)作構成了嚴峻的考驗。羅貫中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妥善地處理了民間情感與良史精神的關系,并獨出機杼,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具有巨大包容力的藝術世界。
三國史事的歷史著作不僅為《三國演義》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時歷史意識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學意識也直接影響了小說的創(chuàng)作模式和基本傾向。求實傳真精神與經(jīng)世意識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征,體現(xiàn)在史書編撰中要求編撰者必須采取客觀的態(tài)度,同時又重視對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的總結、探求,以達到“資治”、教化等目的。這些特征在《三國演義》中都得到了比較好的體現(xiàn)。
《三國演義》在創(chuàng)作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依史以演義,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是描繪一部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其間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意圖十分鮮明。小說的敘事起于漢靈帝中平元年(184),終于晉太康元年(280),比較完整地敘述了漢、魏、吳三國興起、發(fā)展及滅亡的歷史。小說借鑒了編年體史書的編著模式,以三國紛爭的歷史進程為主線,以王業(yè)興廢為焦點,把近百年的歷史故事有機地組織在一起。主要寫了三國時期的政治和軍事斗爭,而作者的.興趣則在于揭示這個時期的各個軍事集團如何興、如何亡。如前33回的主要內(nèi)容是漢末的群雄爭霸,矛盾的焦點是曹操和袁紹兩大集團的斗爭,作者對二人作了多方面對比,重點則是對興亡教訓的總結,順民心、得人才、有謀略者得天下,這是作者表達的主要思想。后十五回寫三國的覆滅,主要展現(xiàn)的是三國各自的內(nèi)部矛盾,尤其是對司馬篡魏、后主信讒、孫皓暴政等作了深刻的描寫,情節(jié)雖然簡略,但著眼點仍在如何興、如何亡。作者以寫實的態(tài)度,比較客觀、完整地展現(xiàn)了這百余年的歷史過程,其中對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給后人留下了很多啟示,因此具有極大的魅力。
在創(chuàng)作上,《三國演義》繼承了傳統(tǒng)史學的實錄精神,“七實三虛”可以說是該書取材的基本原則,小說中雖有不少虛構成分,但大的歷史事件皆取之于史冊,主要人物的性格、經(jīng)歷也基本符合史實。
美學批判
歷史與文學的本質性差異和同一性關聯(lián)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寫道:“兩者的差別在于一敘述已發(fā)生的事,一描述可能發(fā)生的事。因此,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歷史更富于哲學意味,更被嚴肅地對待;因為詩所描述的事帶有普遍性,歷史則敘述個別的事?!薄度龂萘x》的寫作主體顯然沒有歷史和文學的區(qū)分意識,所以,小說文本沒有呈現(xiàn)歷史與文學的差異性理念,所有歷史和文學的故事元素和話語表達都是被混淆界線與糾纏不清的。正是導源于先天性質的美學觀念的局限,小說被涂抹成為既不是歷史又不符合文學一般規(guī)定性的一個混合性文本。問題的另一方面在于,歷史和文學的同一性關聯(lián)在哲學意義上,它們都應該和必然地表現(xiàn)歷史的客觀規(guī)律及其偶然性結構,換言之,歷史和文學都必然共同地隱含著歷史理性和辯證邏輯。
然而,遺憾的是,《三國演義》也沒有讓我們閱讀到這種哲學意義的歷史與文學的同一性可能。于是,呈現(xiàn)出令閱讀者沮喪的思想場景:本應該區(qū)分的歷史和文學的差異性被混淆了,而相應的是,本應該被同一性關聯(lián)的歷史理性卻被割裂了或缺席了。所以,《三國演義》宿命性地選擇這樣一種草率和粗俗的歷史觀:所有歷史形式都不過隱藏著國家政治的機械運動和權力的邏輯循環(huán)。換言之,歷史只不過是暴力和權力的競技場,是陰謀和權術的帷幕下的各種社會力量的轉換與平衡。在所有的敘事場景中,歷史的公正性或歷史理性被消解和侵蝕掉,只有雜亂的歷史故事的剩余物出場和偶然性的碎片主體成為歷史的主角。
《三國演義》的時間敘事是散點或彌散的,而這些散點或彌散的時間敘事缺乏統(tǒng)一的邏輯線索將它們串聯(lián)成為一個充滿意義的有機整體。因此,存在著時間與故事、故事與人物、人物與時間的多重斷裂這類屢見不鮮的現(xiàn)象。與斷裂的時間敘事相對應,《三國演義》的空間敘事也存在明顯的局限。小說表現(xiàn)的歷史空間和地理地域相當廣袤而豐富,故事在不同的空間結構中產(chǎn)生、發(fā)展、漸變、突轉、結局,理應為小說展開多幅富于審美驚異和快感的故事場景。但令人遺憾的是,原有的歷史地域的豐富性和變化性沒有提供給小說書寫者一個自由馳騁的舞臺,反而讓作者迷途于空間敘事,整個小說的空間結構缺乏邏輯秩序而顯得破碎零亂,主次、前后、輕重、襯映、深淺等應有區(qū)分度不夠分明,時間敘事和空間敘事的統(tǒng)一性、有機性沒有獲得精妙的體現(xiàn)。
三國演義的主要內(nèi)容
《三國演義》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經(jīng)典小說,下面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的主要內(nèi)容,歡迎來參考!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云。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咤叱風云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xiàn)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于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大群鮮明生動,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羅貫中也因此獲得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畫的'近200個人物形象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大義胸懷,具有濟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實歷史上的劉備和演義中的差別很多。但是歷史上的劉備確實也是仁德為懷,感人至深的。
漢末爆發(fā)黃巾起義,在鎮(zhèn)壓起義的過程中涌現(xiàn)出一批割據(jù)一方、擁兵自重的豪強,他們彼此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戰(zhàn)。漢靈帝死后,少帝劉辨繼位,外戚何進當權,宦官殺死何進。袁紹起兵誅殺宦官,又被董卓打敗,董卓廢劉辨而立獻帝劉協(xié)。司徒王允巧施連環(huán)計,以貂蟬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然后聯(lián)合各路豪強,殺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所殺。隨后,袁紹軍與另外17鎮(zhèn)諸侯割據(jù)混戰(zhàn),最后,形成了三股強大的勢力: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殲滅袁紹、袁術等勢力,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占據(jù)了中原地帶;劉備最初轉徙不定,直至他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出山輔佐,才制定了正確有效的戰(zhàn)略方針,即以“帝室之胄”、 “光復漢室”為旗號,以“聯(lián)吳抗曹”為基本方針。最后,經(jīng)過“赤壁之戰(zhàn)”,迫使曹操北還,得以占據(jù)益州與荊州部分。逐步發(fā)展壯大;江東孫氏自孫堅開始,就以江東六郡81縣為根據(jù)地站穩(wěn)了腳跟,直至孫權,實力日益增強。
此后,三國爭戰(zhàn)層層展開。先是孫權乘關羽和曹兵交戰(zhàn)之際,派兵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死于孫權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廢漢自立,定國號“魏”。劉備亦繼漢統(tǒng),建立蜀漢。為報關羽被害之仇,劉備親征江東,結果孤軍深入,為陸遜所敗,劉備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諸葛亮。其后,孫權建立吳國。
劉備死后,諸葛亮輔佐少主劉禪,獨撐危局。其間,諸葛亮堅持聯(lián)吳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獲之后,穩(wěn)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敗告終,諸葛亮也積勞成疾,病死軍中。他死后,姜維繼其職,先后九伐中原,同樣無功而返。后主劉禪昏庸無知,朝敗,蜀漢國力日漸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