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余秋雨好句子賞析匯總80句
三峽余秋雨賞析及原文
有山脈相隔的遙遠(yuǎn)是一種絕望,由水道相通的遙遠(yuǎn)是一種憂傷。——余秋雨
余秋雨《三峽》
順長江而下,三峽的起點是白帝城。這個頭開得真漂亮。
對稍有文化的中國人來說,知道三峽也大多以白帝城開頭的。李白那首名詩,在小學(xué)課本里就能讀到。
當(dāng)我真的坐船經(jīng)過白帝城的時候,依然虔誠地抬著頭,尋找著銀袍與彩霞。船上的廣播員正在吟誦著這首詩,口氣激動地介紹幾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樂曲。猛地,山水、歷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潛藏,全都涌成一團(tuán),把人震傻。
《白帝托孤》是京劇,說的是戰(zhàn)敗的劉備退到白帝城郁悶而死,把兒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給諸葛亮。抑揚有致的聲腔飄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濕漉漉的山巖間,悲忿而蒼涼。
我想,白帝城本來就熔鑄著兩種聲音、兩番神貌:李白與劉備,詩情與戰(zhàn)火,豪邁與沉郁,對自然美的朝覲與對山河主宰權(quán)的爭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腳下,是為這兩個主題日夜?fàn)庌q著的滔滔江流。
華夏河山,可以是尸橫遍野的疆場,也可以是車來船往的樂土;可以一任封建權(quán)勢者們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滅,也可以庇佑詩人們的生命偉力縱橫馳騁??蓱z的白帝城多么勞累,清晨,剛剛送走了李白們的輕舟,夜晚,還得迎接劉備們的馬蹄。只是,時間一長,這片山河對詩人們的庇佑力日漸減弱,他們的船楫時時擱淺,他們的衣帶經(jīng)常熏焦,他們由高邁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無聲。中國,還留下幾個詩人?
幸好還留存了一些詩句,留存了一些記憶。幸好有那么多中國人還記得,有那么一個早晨,有那么一位詩人,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也說不清有多大的事由,也沒有舉行過歡送儀式,卻終于被記住千年,而且還要被記下去,直至地老天荒。這里透露了一個民族的饑渴:他們本來應(yīng)該擁有更多這樣平靜的早晨。
在李白的時代,中華民族還不太沉悶,這么些詩人在這塊土地上來來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樣覺得是件怪事。他們的身上并不帶有政務(wù)和商情,只帶著一雙銳眼、一腔詩情,在山水間周旋,與大地結(jié)親。寫出了一排排毫無實用價值的詩句,在朋友間傳觀吟唱,已是心滿意足。他們很把這種行端當(dāng)作一件正事,為之而不怕風(fēng)餐露宿,長途苦旅。結(jié)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貴妃,不是將軍,而是這些詩人。余光中《尋李白》詩云: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這幾句,我一直看成是當(dāng)代中國詩壇的罕見絕唱。
李白時代的詩人,既摯戀著四川的風(fēng)土文物,又向往著下江的開闊文明,長江于是就成了他們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決心就解纜問槳。腳在何處,故鄉(xiāng)就在何處,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他們知道,長江行途的最險處無疑是三峽,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詩的河床。他們的船太小,不能不時行時歇,一到白帝城,便振一振精神,準(zhǔn)備著一次生命對自然的強力沖撞。只能請那些在黃卷青燈間搔首苦吟的人們不要寫詩了,那模樣本不屬于詩人。詩人在三峽的小木船上,剛剛告別白帝城。
二
告別白帝城,便進(jìn)入了長約200公里的三峽。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個短距離。但是,你絕不會覺得造物主在作過于冗長的文章。這里所匯聚的力度和美色,鋪排開去2000公里,也不會讓人厭倦。
翟塘峽、巫峽、西陵峽,每一個峽谷都濃縮得密密層層,再緩慢的行速也無法將它們化解開來。連臨照萬里的太陽和月亮,在這里也擠捱不上。對此,1500年前的酈道元說得最好: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水經(jīng)注》)
他還用最省儉的字句刻劃過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后人再難調(diào)動描述的詞章。
過三峽本是尋找不得詞匯的。只能老老實實,讓嗖嗖陰風(fēng)吹著,讓滔滔江流濺著,讓迷亂的眼睛呆著,讓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啞著。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說,讓生命重重實實地受一次驚嚇。千萬別從驚嚇中醒過神來,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這三峽。
僵寂的身邊突然響起了一些“依哦”聲,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神女在連峰間側(cè)身而立,給驚嚇住了的人類帶來了一點寬慰。好像上天在鋪排這個儀式時突然想到要補上一個代表,讓蠕動于山川間的渺小生靈占據(jù)一角觀禮。被選上的當(dāng)然是女性,正當(dāng)妙齡,風(fēng)姿綽約,人類的真正杰作只能是她們。
人們在她身上傾注了最瑰麗的傳說,好像下決心讓她汲足世間的至美,好與自然精靈們爭勝。說她幫助大禹治過水,說她夜夜與楚襄王幽會,說她在行走時有環(huán)佩鳴響,說她云雨歸來時渾身異香。但是,傳說歸傳說,她畢竟只是巨石一柱,險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對人類的一個幽默安慰。
當(dāng)李白們早已順江而下,留下的人們只能把萎弱的生命企求交付給她?!吧衽币辉~終于由瑰麗走向淫邪,無論哪一種都與健全的個體生命相去遙遙。溫?zé)岬募◇w,無羈的暢笑,情愛的芳香,全都雕塑成一座遠(yuǎn)古的造型,留在這群山之間。一個人口億眾的民族,長久享用著幾個殘缺的神話。
三
終于,人們看累了,回艙休息。
艙內(nèi)聚集著一群早有先見之明的人,從一開始就沒有出過艙門,寧靜端坐,自足而又安詳。讓山川在外面張牙舞爪吧,這兒有四壁,有艙頂,有臥床。據(jù)說三峽要造水庫,最好,省得滿耳喧鬧。把廣播關(guān)掉,別又讓李白來煩吵。
歷史在這兒終結(jié),山川在這兒避退,詩人在這兒萎謝。不久,船舷上只剩下一些外國游客還在聲聲驚叫。
船外,王昭君的家鄉(xiāng)過去了。也許是這里的激流把這位女子的心扉沖開了,顧盼生風(fēng),絕世艷麗,卻放著宮女不做,甘心遠(yuǎn)嫁給草原匈奴,終逝他鄉(xiāng)。她的驚人行動,使中國歷史也疏通了一條三峽般的險峻通道。
船外,屈原故里過去了。也許是這里的奇峰交給他一副傲骨,這位比李白還老的瘋詩人太不安分,長劍佩腰,滿腦奇想,縱橫中原,問天索地,最終投身汨羅江,一時把那里的江水,也攪起了三峽的波濤。
看來,從三峽出發(fā)的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是怪異的。都會卷起一點旋渦,發(fā)起一些沖撞。他們都有點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麗而驚人。他們都不以家鄉(xiāng)為終點,就像三峽的水拼著全力流注四方。
三峽,注定是一個不安寧的淵藪。憑它的力度,誰知道還會把承載它的土地奔瀉成什么模樣?
在船舷上驚叫的外國游客,以及向我探詢中國第一名勝的`外國朋友,你們終究不會真正了解三峽。
我們了解嗎?我們的船在安安穩(wěn)穩(wěn)地行駛,客艙內(nèi)談笑從容,煙霧繚繞。
明早,它會抵達(dá)一個碼頭的,然后再緩緩啟航。沒有告別,沒有激動,沒有吟唱。
留下一個寧靜給三峽,李白去遠(yuǎn)了。
三峽余秋雨賞析
《三峽》一文與其說與景有關(guān),不如說是作者心中內(nèi)斂卻激越的豐富情感的外在體現(xiàn)。
文章脈絡(luò)清晰,由引子和三部分正文組成。
引子開門見山,點明了三峽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第一部分寫白帝城,以李白的詩句、《白帝托孤》的樂曲和故事串起整個部分,一語道出詩人與山水的親密關(guān)系:“只能請那些在黃卷青燈間搔首苦吟的人們不要寫詩了,那模樣本不屬于詩人?!闭嬲脑娙?,是在湍急的水和險峻的山這間以一葉扁舟把酒臨風(fēng),沉著而激動地吟出心中精神與感動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當(dāng)時無專用,卻被傳記千年。而那些馳騁一時的戰(zhàn)將與戰(zhàn)事則隨滔滔江水滾滾東去。三峽,是真正的詩歌的搖籃,有那闕《早發(fā)白帝城》為證,有李白為證。
第二部分,寫過長約200千米的三峽時進(jìn)入眼簾的神女峰。如果說三峽的洶涌奇險是力量、是激情、是陽剛,那么神女峰的安靜與神女峰的傳說則帶著神秘美好陪伴著這力量、這激情、這陽剛。無以為報,三峽只有以湍急的浪與呼嘯的風(fēng)作為無言的答謝。正好李白等詩人執(zhí)著游吟出沒于險山惡水間,找尋這樣那樣的美,神女峰的美好與獨聳千年的落莫也被詩人用銳利的眼與澎湃的情淺淺吟出。作者在此處不吝筆墨地摘錄了舒婷的《神女峰》,于是,一個雖殘破卻仍留在整個民族心中的神話就這樣被描述?!芭c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直接,簡單,卻有無究的色彩,與千百年前的那句“朝辭白帝彩云間”異曲同工。
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一脈相連,足跡的轉(zhuǎn)移帶來感情的波浪思緒的火花,詩是唯一的出路。三峽,是屬于真正的詩人的,古往今來,沒有變更過。
第三部分則相對地平靜,正好激情澎湃后小憩片刻的詩人。有萬千思緒,王昭君、屈原激激蕩蕩涌上心頭,不僅是憑古,更是在古今一致的水面上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萬千感慨歸結(jié)為一句平平的“還好,還有一位女詩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貞子的許諾,讓你在沒有月光的夜晚,靜靜地做一個夢,殷殷地企盼著?!眽衾?,怕者是把酒游吟的李白,珠淚輕垂的神女,盈盈淺笑的昭君,問天索地的屈原,滿目的熱淚,和那亙古不變的洶涌瑰麗。
全文無甚直接寫景之處,只是以三峽游蹤為經(jīng),編織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多次凸現(xiàn)三峽的文化含義,詩人、奇山異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峽幾乎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見證者。在作者筆下,三峽,不只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山水風(fēng)景,更含有極具濃郁的文化氣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塊圣地,一個無從替代的意象。沒有太多的抒情,卻能讓人的心頭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風(fēng)的吹拂,三峽的水湍急澎湃——因為水下暗流洶涌不禁佩服作者,不矯情不夸張,卻在平和之中帶讀者作了一番留下深刻印象的游歷。作者的學(xué)者氣息、文人氣息盡顯無遺。
《三峽》絕非泛泛的文人游記。讀罷《三峽》,心中的洶涌遠(yuǎn)非釋卷便可以靜息。三峽是美景,更是歷史與理想、力量與激情的結(jié)合體。這片美景外國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歷經(jīng)滄桑的三峽僅屬于中華民族,這是只有我們才有的驕傲與狂放不羈。
無論你有沒有到過三峽,請與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帶領(lǐng)下作一番記憶情的三峽文化之旅。
余秋雨三峽原文
余秋雨的《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
余秋雨《三峽》
順長江而下,三峽的起點是白帝城。這個頭開得真漂亮。
對稍有文化的中國人來說,知道三峽也大多以白帝城開頭的。李白那首名詩,在小學(xué)課本里就能讀到。
當(dāng)我真的坐船經(jīng)過白帝城的時候,依然虔誠地抬著頭,尋找著銀袍與彩霞。船上的廣播員正在吟誦著這首詩,口氣激動地介紹幾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樂曲。猛地,山水、歷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潛藏,全都涌成一團(tuán),把人震傻。
《白帝托孤》是京劇,說的是戰(zhàn)敗的劉備退到白帝城郁悶而死,把兒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給諸葛亮。抑揚有致的聲腔飄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濕漉漉的山巖間,悲忿而蒼涼。
我想,白帝城本來就熔鑄著兩種聲音、兩番神貌:李白與劉備,詩情與戰(zhàn)火,豪邁與沉郁,對自然美的朝覲與對山河主宰權(quán)的爭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腳下,是為這兩個主題日夜?fàn)庌q著的滔滔江流。
華夏河山,可以是尸橫遍野的疆場,也可以是車來船往的樂土;可以一任封建權(quán)勢者們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滅,也可以庇佑詩人們的生命偉力縱橫馳騁??蓱z的白帝城多么勞累,清晨,剛剛送走了李白們的輕舟,夜晚,還得迎接劉備們的馬蹄。只是,時間一長,這片山河對詩人們的庇佑力日漸減弱,他們的船楫時時擱淺,他們的衣帶經(jīng)常熏焦,他們由高邁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無聲。中國,還留下幾個詩人?
幸好還留存了一些詩句,留存了一些記憶。幸好有那么多中國人還記得,有那么一個早晨,有那么一位詩人,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也說不清有多大的事由,也沒有舉行過歡送儀式,卻終于被記住千年,而且還要被記下去,直至地老天荒。這里透露了一個民族的饑渴:他們本來應(yīng)該擁有更多這樣平靜的早晨。
在李白的時代,中華民族還不太沉悶,這么些詩人在這塊土地上來來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樣覺得是件怪事。他們的身上并不帶有政務(wù)和商情,只帶著一雙銳眼、一腔詩情,在山水間周旋,與大地結(jié)親。寫出了一排排毫無實用價值的詩句,在朋友間傳觀吟唱,已是心滿意足。他們很把這種行端當(dāng)作一件正事,為之而不怕風(fēng)餐露宿,長途苦旅。結(jié)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貴妃,不是將軍,而是這些詩人。余光中《尋李白》詩云: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這幾句,我一直看成是當(dāng)代中國詩壇的`罕見絕唱。
李白時代的詩人,既摯戀著四川的風(fēng)土文物,又向往著下江的開闊文明,長江于是就成了他們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決心就解纜問槳。腳在何處,故鄉(xiāng)就在何處,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他們知道,長江行途的最險處無疑是三峽,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詩的河床。他們的船太小,不能不時行時歇,一到白帝城,便振一振精神,準(zhǔn)備著一次生命對自然的強力沖撞。只能請那些在黃卷青燈間搔首苦吟的人們不要寫詩了,那模樣本不屬于詩人。詩人在三峽的小木船上,剛剛告別白帝城。
二
告別白帝城,便進(jìn)入了長約200公里的三峽。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個短距離。但是,你絕不會覺得造物主在作過于冗長的文章。這里所匯聚的力度和美色,鋪排開去2000公里,也不會讓人厭倦。
翟塘峽、巫峽、西陵峽,每一個峽谷都濃縮得密密層層,再緩慢的行速也無法將它們化解開來。連臨照萬里的太陽和月亮,在這里也擠捱不上。對此,1500年前的酈道元說得最好: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水經(jīng)注》)
他還用最省儉的字句刻劃過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后人再難調(diào)動描述的詞章。
過三峽本是尋找不得詞匯的。只能老老實實,讓嗖嗖陰風(fēng)吹著,讓滔滔江流濺著,讓迷亂的眼睛呆著,讓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啞著。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說,讓生命重重實實地受一次驚嚇。千萬別從驚嚇中醒過神來,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這三峽。
僵寂的身邊突然響起了一些“依哦”聲,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神女在連峰間側(cè)身而立,給驚嚇住了的人類帶來了一點寬慰。好像上天在鋪排這個儀式時突然想到要補上一個代表,讓蠕動于山川間的渺小生靈占據(jù)一角觀禮。被選上的當(dāng)然是女性,正當(dāng)妙齡,風(fēng)姿綽約,人類的真正杰作只能是她們。
人們在她身上傾注了最瑰麗的傳說,好像下決心讓她汲足世間的至美,好與自然精靈們爭勝。說她幫助大禹治過水,說她夜夜與楚襄王幽會,說她在行走時有環(huán)佩鳴響,說她云雨歸來時渾身異香。但是,傳說歸傳說,她畢竟只是巨石一柱,險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對人類的一個幽默安慰。
當(dāng)李白們早已順江而下,留下的人們只能把萎弱的生命企求交付給她。“神女”一詞終于由瑰麗走向淫邪,無論哪一種都與健全的個體生命相去遙遙。溫?zé)岬募◇w,無羈的暢笑,情愛的芳香,全都雕塑成一座遠(yuǎn)古的造型,留在這群山之間。一個人口億眾的民族,長久享用著幾個殘缺的神話。
三
終于,人們看累了,回艙休息。
艙內(nèi)聚集著一群早有先見之明的人,從一開始就沒有出過艙門,寧靜端坐,自足而又安詳。讓山川在外面張牙舞爪吧,這兒有四壁,有艙頂,有臥床。據(jù)說三峽要造水庫,最好,省得滿耳喧鬧。把廣播關(guān)掉,別又讓李白來煩吵。
歷史在這兒終結(jié),山川在這兒避退,詩人在這兒萎謝。不久,船舷上只剩下一些外國游客還在聲聲驚叫。
船外,王昭君的家鄉(xiāng)過去了。也許是這里的激流把這位女子的心扉沖開了,顧盼生風(fēng),絕世艷麗,卻放著宮女不做,甘心遠(yuǎn)嫁給草原匈奴,終逝他鄉(xiāng)。她的驚人行動,使中國歷史也疏通了一條三峽般的險峻通道。
船外,屈原故里過去了。也許是這里的奇峰交給他一副傲骨,這位比李白還老的瘋詩人太不安分,長劍佩腰,滿腦奇想,縱橫中原,問天索地,最終投身汨羅江,一時把那里的江水,也攪起了三峽的波濤。
看來,從三峽出發(fā)的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是怪異的。都會卷起一點旋渦,發(fā)起一些沖撞。他們都有點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麗而驚人。他們都不以家鄉(xiāng)為終點,就像三峽的水拼著全力流注四方。
三峽,注定是一個不安寧的淵藪。憑它的力度,誰知道還會把承載它的土地奔瀉成什么模樣?
在船舷上驚叫的外國游客,以及向我探詢中國第一名勝的外國朋友,你們終究不會真正了解三峽。
我們了解嗎?我們的船在安安穩(wěn)穩(wěn)地行駛,客艙內(nèi)談笑從容,煙霧繚繞。
明早,它會抵達(dá)一個碼頭的,然后再緩緩啟航。沒有告別,沒有激動,沒有吟唱。
留下一個寧靜給三峽,李白去遠(yuǎn)了。
附:《三峽》賞析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jìn)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只都被阻絕了。“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贊嘆“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凄異的叫聲持續(xù)不斷,在空曠的山谷里“哀轉(zhuǎn)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shù)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shù)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
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jié)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jié)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zhuǎn)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gòu)成了一幅幅風(fēng)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余秋雨《三峽》原文
假如你想要一件東西,就放它走。它若能回來找你,就永遠(yuǎn)屬于你;它若不回來,那根本就不是你的。——余秋雨
三峽
在國外,曾有一個外國朋友問我:“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一個,請只說一個。”
這樣的提問我遇到過許多次了,常常隨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峽!”
順長江而下,三峽的起點是白帝城。這個頭開得真漂亮。
對稍有文化的中國人來說,知道三峽也大多以白帝城開頭的。李白那首名詩,在小學(xué)課本里就能讀到。
我讀此詩不到10歲,上來第一句就誤解。“朝辭白帝彩云間”,“白帝”當(dāng)然是一個人,李白一大清早與他告別。這位帝王著一身縞白的銀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他既然穿著白衣,年齡就不會很大,高個,瘦削,神情憂郁而安詳,清晨的寒風(fēng)舞弄著他的飄飄衣帶,絢麗的朝霞燒紅了天際,與他的銀袍互相輝映,讓人滿眼都是光色流蕩。他沒有隨從和侍衛(wèi),獨個兒起了一個大早,詩人遠(yuǎn)行的小船即將解纜,他還在握著手細(xì)細(xì)叮嚀。他的聲音也像純銀一般,在這寂靜的山河間飄蕩回響。但他的話語很難聽得清楚,好像來自另一個世界。他就住在山頭的小城里,管轄著這里的叢山和碧江。
多少年后,我早已知道童年的誤解是多么可笑,但當(dāng)我真的坐船經(jīng)過白帝城的時候,依然虔誠地抬著頭,尋找著銀袍與彩霞。船上的廣播員正在吟誦著這首詩,口氣激動地介紹幾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樂曲。猛地,山水、歷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潛藏,全都涌成一團(tuán),把人震傻。
《白帝托孤》是京劇,說的是戰(zhàn)敗的劉備退到白帝城郁悶而死,把兒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給諸葛亮。抑揚有致的聲腔飄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濕漉漉的山巖間,悲忿而蒼涼。純銀般的聲音找不到了,一時也忘卻了李白的輕捷與瀟灑。
我想,白帝城本來就熔鑄著兩種聲音、兩番神貌:李白與劉備,詩情與戰(zhàn)火,豪邁與沉郁,對自然美的朝覲與對山河主宰權(quán)的爭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腳下,是為這兩個主題日夜?fàn)庌q著的滔滔江流。
華夏河山,可以是尸橫遍野的疆場,也可以是車來船往的樂土;可以一任封建權(quán)勢者們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滅,也可以庇佑詩人們的生命偉力縱橫馳騁??蓱z的白帝城多么勞累,清晨,剛剛送走了李白們的輕舟,夜晚,還得迎接劉備們的馬蹄。只是,時間一長,這片山河對詩人們的庇佑力日漸減弱,他們的船楫時時擱淺,他們的衣帶經(jīng)常熏焦,他們由高邁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無聲。中國,還留下幾個詩人?
幸好還留存了一些詩句,留存了一些記憶。幸好有那么多中國人還記得,有那么一個早晨,有那么一位詩人,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也說不清有多大的事由,也沒有舉行過歡送儀式,卻終于被記住千年,而且還要被記下去,直至地老天荒。這里透露了一個民族的饑渴:他們本來應(yīng)該擁有更多這樣平靜的早晨。
在李白的時代,中華民族還不太沉悶,這么些詩人在這塊土地上來來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樣覺得是件怪事。他們的身上并不帶有政務(wù)和商情,只帶著一雙銳眼、一腔詩情,在山水間周旋,與大地結(jié)親。寫出了一排排毫無實用價值的詩句,在朋友間傳觀吟唱,已是心滿意足。他們很把這種行端當(dāng)作一件正事,為之而不怕風(fēng)餐露宿,長途苦旅。結(jié)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貴妃,不是將軍,而是這些詩人。余光中《尋李白》詩云: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這幾句,我一直看成是當(dāng)代中國詩壇的罕見絕唱。
李白時代的詩人,既摯戀著四川的'風(fēng)土文物,又向往著下江的開闊文明,長江于是就成了他們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決心就解纜問槳。腳在何處,故鄉(xiāng)就在何處,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他們知道,長江行途的最險處無疑是三峽,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詩的河床。他們的船太小,不能不時行時歇,一到白帝城,便振一振精神,準(zhǔn)備著一次生命對自然的強力沖撞。只能請那些在黃卷青燈間搔首苦吟的人們不要寫詩了,那模樣本不屬于詩人。詩人在三峽的小木船上,剛剛告別白帝城。
告別白帝城,便進(jìn)入了長約200公里的三峽。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個短距離。但是,你絕不會覺得造物主在作過于冗長的文章。這里所匯聚的力度和美色,鋪排開去2000公里,也不會讓人厭倦。
翟塘峽、巫峽、西陵峽,每一個峽谷都濃縮得密密層層,再緩慢的行速也無法將它們化解開來。連臨照萬里的太陽和月亮,在這里也擠捱不上。對此,1500年前的酈道元說得最好: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水經(jīng)注》)
他還用最省儉的字句刻劃過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后人再難調(diào)動描述的詞章。
過三峽本是尋找不得詞匯的。只能老老實實,讓嗖嗖陰風(fēng)吹著,讓滔滔江流濺著,讓迷亂的眼睛呆著,讓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啞著。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說,讓生命重重實實地受一次驚嚇。千萬別從驚嚇中醒過神來,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這三峽。
僵寂的身邊突然響起了一些“依哦”聲,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神女在連峰間側(cè)身而立,給驚嚇住了的人類帶來了一點寬慰。好像上天在鋪排這個儀式時突然想到要補上一個代表,讓蠕動于山川間的渺小生靈占據(jù)一角觀禮。被選上的當(dāng)然是女性,正當(dāng)妙齡,風(fēng)姿綽約,人類的真正杰作只能是她們。
人們在她身上傾注了最瑰麗的傳說,好像下決心讓她汲足世間的至美,好與自然精靈們爭勝。說她幫助大禹治過水,說她夜夜與楚襄王幽會,說她在行走時有環(huán)佩鳴響,說她云雨歸來時渾身異香。但是,傳說歸傳說,她畢竟只是巨石一柱,險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對人類的一個幽默安慰。
當(dāng)李白們早已順江而下,留下的人們只能把萎弱的生命企求交付給她。“神女”一詞終于由瑰麗走向淫邪,無論哪一種都與健全的個體生命相去遙遙。溫?zé)岬募◇w,無羈的暢笑,情愛的芳香,全都雕塑成一座遠(yuǎn)古的造型,留在這群山之間。一個人口億眾的民族,長久享用著幾個殘缺的神話。
又是詩人首先看破。兒年前,江船上仰望神女峰的無數(shù)旅客中,有一位女子突然掉淚。她悲哀,是因為她不經(jīng)意地成了李白們的后裔。她終于走向船艙,寫下了這些詩行:
在向你揮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誰的手突然收回
緊緊捂住自己的眼睛
當(dāng)人們四散離去,誰
還站在船尾
衣裙漫飛,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濤
高一聲
低一聲
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
人間天上,代代相傳
但是,心
真能變成石頭嗎
沿著江岸
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
正煽動新的背叛
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
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舒婷:《神女峰》)
終于,人們看累了,回艙休息。
艙內(nèi)聚集著一群早有先見之明的人,從一開始就沒有出過艙門,寧靜端坐,自足而又安詳。讓山川在外面張牙舞爪吧,這兒有四壁,有艙頂,有臥床。據(jù)說三峽要造水庫,最好,省得滿耳喧鬧。把廣播關(guān)掉,別又讓李白來煩吵。
歷史在這兒終結(jié),山川在這兒避退,詩人在這兒萎謝。不久,船舷上只剩下一些外國游客還在聲聲驚叫。
船外,王昭君的家鄉(xiāng)過去了。也許是這里的激流把這位女子的心扉沖開了,顧盼生風(fēng),絕世艷麗,卻放著宮女不做,甘心遠(yuǎn)嫁給草原匈奴,終逝他鄉(xiāng)。她的驚人行動,使中國歷史也疏通了一條三峽般的險峻通道。
船外,屈原故里過去了。也許是這里的奇峰交給他一副傲骨,這位比李白還老的瘋詩人太不安分,長劍佩腰,滿腦奇想,縱橫中原,問天索地,最終投身汨羅江,一時把那里的江水,也攪起了三峽的波濤。
看來,從三峽出發(fā)的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是怪異的。都會卷起一點旋渦,發(fā)起一些沖撞。他們都有點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麗而驚人。他們都不以家鄉(xiāng)為終點,就像三峽的水拼著全力流注四方。
三峽,注定是一個不安寧的淵藪。憑它的力度,誰知道還會把承載它的土地奔瀉成什么模樣?
在船舷上驚叫的外國游客,以及向我探詢中國第一名勝的外國朋友,你們終究不會真正了解三峽。
我們了解嗎?我們的船在安安穩(wěn)穩(wěn)地行駛,客艙內(nèi)談笑從容,煙霧繚繞。
明早,它會抵達(dá)一個碼頭的,然后再緩緩啟航。沒有告別,沒有激動,沒有吟唱。
留下一個寧靜給三峽,李白去遠(yuǎn)了。
還好,還有一位女詩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貞子的許諾,讓你在沒有月光的夜晚,靜靜地做一個夢,殷殷地企盼著。
三峽余秋雨賞析
第一部分寫白帝城,以李白的詩句、《白帝托孤》的樂曲和故事串起整個部分,一語道出詩人與山水的親密關(guān)系:“只能請那些在黃卷青燈間搔首苦吟的人們不要寫詩了,那模樣本不屬于詩人。”真正的詩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險峻的山這間以一葉扁舟把酒臨風(fēng),沉著而激動地吟出心中精神與感動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當(dāng)時無專用,卻被傳記千年。而那些馳騁一時的戰(zhàn)將與戰(zhàn)事則隨滔滔江水滾滾東去。三峽,是真正的詩歌的搖籃,有那闕《早發(fā)白帝城》為證,有李白為證。
第二部分,寫過長約200千米的三峽時進(jìn)入眼簾的神女峰。如果說三峽的洶涌奇險是力量、是激情、是陽剛,那么神女峰的安靜與神女峰的'傳說則帶著神秘美好陪伴著這力量、這激情、這陽剛。無以為報,三峽只有以湍急的浪與呼嘯的風(fēng)作為無言的答謝。正好李白等詩人執(zhí)著游吟出沒于險山惡水間,找尋這樣那樣的美,神女峰的美好與獨聳千年的落莫也被詩人用銳利的眼與澎湃的情淺淺吟出。作者在此處不吝筆墨地摘錄了舒婷的《神女峰》,于是,一個雖殘破卻仍留在整個民族心中的神話就這樣被描述。“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直接,簡單,卻有無究的色彩,與千百年前的那句“朝辭白帝彩云間”異曲同工。
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一脈相連,足跡的轉(zhuǎn)移帶來感情的波浪思緒的火花,詩是唯一的出路。三峽,是屬于真正的詩人的,古往今來,沒有變更過。
第三部分則相對地平靜,正好激情澎湃后小憩片刻的詩人。有萬千思緒,王昭君、屈原激激蕩蕩涌上心頭,不僅是憑古,更是在古今一致的水面上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萬千感慨歸結(jié)為一句平平的“還好,還有一位女詩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貞子的許諾,讓你在沒有月光的夜晚,靜靜地做一個夢,殷殷地企盼著。”夢里,怕者是把酒游吟的李白,珠淚輕垂的神女,盈盈淺笑的昭君,問天索地的屈原,滿目的熱淚,和那亙古不變的洶涌瑰麗。
全文無甚直接寫景之處,只是以三峽游蹤為經(jīng),編織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多次凸現(xiàn)三峽的文化含義,詩人、奇山異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峽幾乎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見證者。在作者筆下,三峽,不只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山水風(fēng)景,更含有極具濃郁的文化氣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塊圣地,一個無從替代的意象。沒有太多的抒情,卻能讓人的心頭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風(fēng)的吹拂,三峽的水湍急澎湃——因為水下暗流洶涌不禁佩服作者,不矯情不夸張,卻在平和之中帶讀者作了一番留下深刻印象的游歷。作者的學(xué)者氣息、文人氣息盡顯無遺。
深刻含義:
《三峽》絕非泛泛的文人游記。讀罷《三峽》,心中的洶涌遠(yuǎn)非釋卷便可以靜息。三峽是美景,更是歷史與理想、力量與激情的結(jié)合體。這片美景外國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歷經(jīng)滄桑的三峽僅屬于中華民族,這是只有我們才有的驕傲與狂放不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