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賞菊的好詞句
【第1句】:表達(dá)秋意漸濃的句子
【第1句】: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無際的平靜的碧海;強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動著,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腳下片片的高粱時時搖曳著豐滿的穗頭,好似波動著的紅水;而衰黃了的葉片卻給田野著上了凋敝的顏色。
【第2句】:每一抹秋色,每一縷秋意,惹人喜愛,留戀不知返。或許,這就是秋意的奇妙之處,這便是秋景的美妙之處,喜歡秋天的人,總是會尋一處秋景,置身其中,而樂不知疲。
【第3句】:無情的秋雨吹打在窗欞上,濺落了一身的雨滴,看窗外池塘邊,碧天的荷花散落一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秋雨無情,雨打清荷,花落誰家。
【第4句】:秋日里的陽光,也不再像夏日里的那么毒辣,伸出手去,擋住眼睛,然后慢慢將胳膊伸直,分開五指,在五指間的罅縫里靜看陽光,別致的暖,別致的感觸,別致的歡心,不再刺目。
【第5句】:秋天來了,邁著輕盈的步子,帶著無邊的秋意,悄然來了。每一個喜歡秋天的人,面對盎然的秋意,總是不能拒絕的,會在秋色漸濃的日子,迎接秋的到來吧。
【第6句】:遠(yuǎn)山之上,秋意漸濃,或簇?fù)砘蚴桦x的紅葉,在秋風(fēng)的搖曳下,不動變化出讓人驚羨的美景。秋意正濃,心情正好,這樣的季節(jié),這樣的日子,很好。
【第7句】:秋天,美麗的季節(jié),收獲的季節(jié),金黃的季節(jié),同百花盛開的春天一樣另人向往,同驕陽似火的夏天一樣熱情,同白雪飄飄的冬天一樣迷人。
【第2句】:表達(dá)秋意漸濃的句子
【第1句】: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無際的平靜的碧海;強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動著,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腳下片片的高粱時時搖曳著豐滿的穗頭,好似波動著的紅水;而衰黃了的葉片卻給田野著上了凋敝的顏色。
【第2句】:每一抹秋色,每一縷秋意,惹人喜愛,留戀不知返?;蛟S,這就是秋意的奇妙之處,這便是秋景的美妙之處,喜歡秋天的人,總是會尋一處秋景,置身其中,而樂不知疲。
【第3句】:無情的秋雨吹打在窗欞上,濺落了一身的雨滴,看窗外池塘邊,碧天的荷花散落一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秋雨無情,雨打清荷,花落誰家?!镜?句】:秋日里的陽光,也不再像夏日里的那么毒辣,伸出手去,擋住眼睛,然后慢慢將胳膊伸直,分開五指,在五指間的罅縫里靜看陽光,別致的暖,別致的感觸,別致的歡心,不再刺目。
【第5句】:秋天來了,邁著輕盈的步子,帶著無邊的秋意,悄然來了。每一個喜歡秋天的人,面對盎然的秋意,總是不能拒絕的,會在秋色漸濃的日子,迎接秋的到來吧。
【第6句】:遠(yuǎn)山之上,秋意漸濃,或簇?fù)砘蚴桦x的紅葉,在秋風(fēng)的搖曳下,不動變化出讓人驚羨的美景。秋意正濃,心情正好,這樣的季節(jié),這樣的日子,很好。
【第7句】:秋天,美麗的季節(jié),收獲的季節(jié),金黃的季節(jié),同百花盛開的春天一樣另人向往,同驕陽似火的夏天一樣熱情,同白雪飄飄的冬天一樣迷人。
【第3句】:賞菊表達(dá)心情的語句有哪些
【第1句】:贊美菊花
《詠菊》
唐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蘭確銘》
晉 王淑之
蘭既春敷,菊又秋榮。芳熏百草,色艷群英。孰是芳質(zhì),在幽愈馨。
《和郭主簿》
晉 陶淵明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賦得殘菊》
唐太宗
階蘭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濃希曉笑,風(fēng)勁淺殘香。細(xì)葉抽輕翠,圓花簇嫩黃。還持今歲色,復(fù)結(jié)后年芳。
《云安九日》 (35作文)
唐 杜甫
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舊摘人頻異,輕香酒暫隨。
《菊花》
唐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菊花》
唐 吳履壘
粲粲黃金裙,亭亭白玉膚。極知時好異,似與歲寒俱。墮地良不忍,抱技寧自枯。
《菊花》
唐 李商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趙昌寒菊》
宋 蘇軾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欲知卻老延齡藥,百草摧時始起花。
《重陽后菊花》
宋 范成大
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幾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
《九月十二日折菊》
宋 陸游
黃花芬芬絕世奇,重陽錯把配萸技。開遲愈見凌霜操,堪笑兒童道過時。
《殘菊》
宋 梅堯臣
零落黃金蕊,雖枯不改香。深叢隱孤芳,猶得車清觴。
《菊花》
宋 朱淑貞
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jié)猶能愛此工。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fēng)。
《賦十月菊》
金 元好問
秋香舊入騷人賦,晚節(jié)今傳好事家。不是西風(fēng)若留客,衰遲久已退梅花。
《菊》
明 沈周
秋滿籬根始見花,卻從冷淡遇繁華。西風(fēng)門徑含香在,除卻陶家到我家。
《詠菊》
宋 楊萬里
物性從來各一家,誰貪寒瘦厭年華?菊花白擇風(fēng)霜國,不是春光外菊花
【第4句】:描寫秋意濃濃的詩句有哪些
【第1句】:太原早秋
唐代:李白
歲落眾芳歇,時當(dāng)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
思?xì)w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譯文:
秋色漸漸濃郁,花兒都在睡覺,秋燥如火。秋霜早早地從北方來到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帶過了汾河。
夜夜秋夢都纏繞著邊區(qū)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卻隨著月光回到了故鄉(xiāng)的綺樓上,她的身傍。思念家鄉(xiāng)的心就象這綿綿不斷的汾河水,無時無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鄉(xiāng)。
【第2句】:塞鴻秋·潯陽即景
元代:周德清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shù)點青如淀。
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
晚云都變露,新月初學(xué)扇。
塞鴻一字來如線。
譯文:
萬里奔流的長江,像一匹白色的素絹;對岸幾處小點,像是染上了青色的顏料,那是淮地的遠(yuǎn)山。幾片白帆,箭一般地駛過了江面;而近處的高山上,長長的泉流飛下,猶如一道流電。
天色漸漸昏黃,暮色中的云層難以分辨,仿佛化作了這滿地的露點。一鉤新月模仿著扇形,在天上高懸。逼近了,逼近了,成“一”字的橫線在空中排開,那是北方飛來的大雁。
【第3句】:聲聲慢·秋聲
宋代:蔣捷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
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fēng)聲。
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
故人遠(yuǎn),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
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
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
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譯文:
菊花黃黃的開放在那深深的小巷,楓葉紅紅的映照著低矮的門窗,凄涼一片都是那秋天的聲音。豆子開花的時候卻來了下雨的聲音,那中間還夾帶著風(fēng)聲。稀稀疏疏一夜二十五點也就到了五更,高高的譙樓大門,卻鎖不住那些聲音。
老朋友離我那么遠(yuǎn),請問是哪一個搖晃著玉佩發(fā)出了聲音,原來是那屋檐底下的風(fēng)鈴聲?系著彩綢的號角發(fā)出的聲音一直吹到月亮落下了卻還在那里慢騰騰,漸漸地那軍營里的人馬才接連不斷地騷動起來了,可是四周卻又揚起了胡笳的聲音。
鄰居的燈光閃爍著,燈前還有那女人為軍人在石砧上搗衣的聲音。誰知她一邊搗衣一邊咕咕叨叨地訴說著愁苦一直訴說到天明,碎碎瑣瑣咕咕噥噥的,就像那數(shù)不清的秋蟬哀鳴。她訴說得沒完沒了,還把一半分給那天空的大雁,讓大雁代替她的怨聲。
【第4句】:秋懷
宋代:歐陽修
節(jié)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
西風(fēng)酒旗市,細(xì)雨菊花天。
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
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
譯文:
這節(jié)令風(fēng)物有哪一點使人不稱心?可不知怎的,我面對這滿眼秋色,卻禁不住黯然神傷。西風(fēng)獵獵,市上的酒旗迎風(fēng)招展;細(xì)雨濛濛,到處有金色的菊花怒放。
想到國事家事,愁得我雙鬢灰白;白白地耗費朝廷俸祿,我心中感到羞恥難當(dāng)。什么時候能滿足我的愿望——挽著鹿車,回到潁東,耕田植桑。
【第5句】:秋日三首
宋代:秦觀
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shù)傍船明。
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月團新碾瀹花瓷,飲罷呼兒課楚詞。
風(fēng)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
連卷雌霓小西樓,逐雨追晴意未休。
安得萬妝相向舞。酒酣聊把作纏頭。
譯文:
已是降霜時分,邗溝里,水還是清澈的,天上萬顆星星,映在水里,和船是那么近。原以為岸邊茭蒲之地,沒什么人家,忽然傳出了言語幾聲。
碾好的月團用茶碗泡著,喝完后,讓孩子背誦楚辭。沒有風(fēng),小院里也沒有落葉,幾只蟲子相對,正在吐絲。
望彎彎淡虹,像是掛在小西樓上似的,鵓鳩因彩虹出現(xiàn)而盡情地鳴噪追逐。怎樣才能求得盛妝的女子相對而舞,我喝酒正香,把彩虹作錦帛賞給她們。
【第5句】:描寫秋意濃濃的詩句
秋雨——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秋夜——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日明中。 秋聲——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秋葉——夜深風(fēng)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色——雨侵壞甕新苔綠,秋入橫林?jǐn)?shù)葉紅。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 秋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
秋思——故人萬里無消息,便擬江頭問斷鴻。 秋愁——莫道身閑總是,孤燈夜夜寫清愁。
秋興——西風(fēng)吹葉滿湖邊,初換秋衣獨慨然。 秋懷——出門未免流年嘆,又見湖邊木葉飛。
秋夢——清夢初回秋夜闌,床前耿耿一燈殘。 秋憶——砧杵敲殘深巷月,梧桐搖落故園秋。
秋悟——人人解說悲秋事,不似詩人徹底知。 秋味——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聲多。
描寫秋天的古詩和描寫秋天的名句 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 裊裊:形容微風(fēng)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zhàn)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yuǎn)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
若在遠(yuǎn)行:好象人在遠(yuǎn)行之中。 戰(zhàn)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fēng)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fēng)辭》 秋風(fēng)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yuǎn)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guān)。
眺:遠(yuǎn)望。平楚:平野。
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nèi)登望》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
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fēng) 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
玉門:玉門關(guān),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fēng)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 時維九月,序?qū)偃?維:語助詞,無義。
序:時節(jié)。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騖:鳥名,野鴨。
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lán)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 掛林風(fēng)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fēng)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秋色無遠(yuǎn)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雨色秋來寒,風(fēng)嚴(yán)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煙:人家炊煙。
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xiàn)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高鳥黃云暮,寒蟬碧樹秋 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信宿:連宿兩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興八首》 翟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fēng)煙接素秋 唐·杜甫《秋興八首》 遠(yuǎn)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長風(fēng)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白茅;茅草。描寫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風(fēng)吹卷著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燒著枯萎的桑樹。
唐·岑參《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 秋風(fēng)萬里動,日暮黃云高 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返照亂流明,寒空千嶂凈 返照:晚照,夕照。亂流:縱橫錯雜的河水。
嶂:陡立的山峰。 唐·錢起《杪秋南山西峰題準(zhǔn)上人蘭若》 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 落照:夕陽西下。
唐·錢起《題蘇公林亭》 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 綠蕪:綠草。
合:長滿。意謂雨后庭中小徑長滿綠草,霜后花園中落滿紅葉,庭院一片荒涼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馬宅》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唐·劉禹錫《秋詞二首》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慫恿。
劉禹錫《秋詞二首》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fēng) 描寫荷葉在秋風(fēng)中向東傾斜,暗寓傷秋的情緒。 府·杜牧《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第6句】:描寫秋天菊花的句子
1。
歷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歡把菊花作為歌詠描繪的對象,形成了獨特的菊文化。古畫里就有“梅、蘭、菊、竹”四條屏。
不少詩詞把菊花人格化,當(dāng)作安于貧窮、不慕榮華、有骨氣的人的象征?!包S花晚節(jié)香”,就是古人用菊象征人的品質(zhì)的高潔。
晉代陶淵明寫了許多菊花詩,贊美“秋菊有佳色”,描繪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令人神往的境界。 為寫菊花詩,被后人稱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歐陽修討論菊花詩的事,也很有意思。
據(jù)《西清詩話》載,王安石寫了一首《殘菊》詩:“黃昏風(fēng)雨瞑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睔W陽修讀了之后,笑曰:“百花盡落,獨菊枝上枯耳。”
又戲曰:“秋英不比春花落,為報詩人仔細(xì)看。 ”王安石回說:“是豈不知《楚辭》'餐秋菊之落英’,歐陽幾不學(xué)之過也。”
他們爭論的重點是菊花落與不落。菊花落還是不落呢?其實,這只是品種的不同,雖然大多數(shù)菊花品種是不落的,但也有少量品種的菊花是落的,只不過較稀罕罷了。
2。 古今吟菊的詩詞歌賦,可謂琳瑯滿目,多姿多彩。
有的吟其色,有的贊其姿,有的歌以詠志,有的借景抒懷,美不勝收。在眾多的吟菊詩人中,陶淵明自然獨占鰲頭。
據(jù)載,東晉詩人陶淵明,在擔(dān)任彭澤縣令時,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解綬還鄉(xiāng),隱耕田園,一直過著“擊壤以自歡”的生活。勞動之余,他特喜愛菊花,認(rèn)為菊花品格高尚,不逢迎風(fēng)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殘菊,也懸掛枝頭,挺然不落,依舊含香吐芳。
陶淵明用菊花的清雅倔強,來操守自己的君子之節(jié)。他家位于廬山下的栗里村。
每到秋來時節(jié),南山坡上,到處綻開野菊,競艷爭芳。他十分欣賞這“秋菊有佳色”,甚至還采摘花瓣,帶回家中釀制菊花酒,常常一個人自斟自飲。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寫盡自己自由舒適的生活情態(tài)。 那其中《和郭主簿》一首中寫到: 芳菊開林耀, 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 卓為霜下杰。
詩人高度贊賞“霜下杰”,以這菊花的品格和氣質(zhì)自勵,后人因陶淵明有此不慕榮利,志存隱逸的品格,尊稱他為靖節(jié)先生。 菊迷陶淵明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他在重陽節(jié)窮得沒有酒喝,只好在園里摘了大把大把的菊花來吃,這時忽然有朋友王弘送酒來了,這故事就叫“白衣送酒 ”。
陶淵明每日每夜都勞作于山間野地,他用斧頭斬去雜草,斬去心中萬般苦悶,這才驚覺,自己原本是南山的兒子,菊花的朋友。他耳不聞是非,于是省氣;口不評是非,于是省心。
這才有了《歸園田居》《桃花源記》。 3。
《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吟菊》詩: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凌霜寫,口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愿,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fēng)說到今。
4。黃巢的《題菊花》,卻又別有一番風(fēng)味。
颯颯西風(fēng)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5。宋代重陽詠菊花詞也是汗牛充棟,最著名的莫過于女詞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端老銷金獸。
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 還有其他一些,上面是比較著名的。 。
【第7句】:描寫菊花的句子
菊花,別名菊華、秋菊、九華、黃花、帝女花等,是中國傳統(tǒng)名花。
菊花不僅有飄逸的清雅、華潤多姿的外觀,幽幽襲人的清香,而且具有“擢穎凌寒飆”、“秋霜不改條”的內(nèi)質(zhì),其風(fēng)姿神采,成為溫文爾雅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菊花也被視為國粹,自古受人愛重。 “春蘭兮秋菊,傳葩兮代苞……”(屈原《九歌.禮魂》)春蘭高潔清雅,秋菊雋美多姿,是上古人民祭祀迎神的圣潔之花。
菊花不以嬌艷的姿色取媚于時,而是以素雅堅貞之品性見美于人。屈原汲汲于修養(yǎng),“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秋菊之落英”為人格修養(yǎng)之佐餐。
餐菊落英還曾引來詩壇一場有趣的公案。宋代王安石《殘菊》詩有“黃昏風(fēng)雨瞑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句,歐陽修笑曰:“百花盡落,獨菊枝上枯耳?!?/p>
因戲曰:“秋英不比春花落,為報詩人仔細(xì)看?!毕蛴小稗窒喙敝Q的王安石反唇相譏曰:“是豈不知楚辭'餐秋菊之落英’,歐陽幾不學(xué)之過也?!?/p>
中國菊花品種之多,難倒了博學(xué)的歐陽修。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辭官歸田后的陶淵明,采菊東籬,在閑適與寧靜中偶然抬起頭見到南山,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達(dá)到了王國維所說的“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無我之境。
這種自然、平和和超逸的境界,猶如千年陳酒,能讓人品味出無限韻味,人們從中獲得的文化快感涌動于心底千余年,這是中國文化人生存意義上的美學(xué)觀,一種生存哲學(xué)。于是,陶淵明被戴上“隱逸之宗”的桂冠,菊花也被稱為“花之隱逸者”。
菊花的品性,已經(jīng)和陶淵明的人格交融為一,真如明俞大猷《秋日山行》所說:“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fēng)說到今。”因此,菊花有“陶菊”之雅稱,“陶菊”象征著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骨氣。
東籬,成為菊花圃的代稱?!拔籼諟Y明種菊于東流縣治,后因而縣亦名菊?!?/p>
(《花鏡.菊花》)陶淵明與陶菊成為印在人們心里美的意象。 陶菊在歷代文人詩詞中都被人格化,或贊其品貌,或美其風(fēng)神,或借以言志:朱淑真“寧可抱香株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fēng)”(《黃花》);南宋鄭思肖“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fēng)中!”(《寒菊》)她“不與百卉同其盛衰”(宋史正志《菊譜前序》),“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冷霜留晚節(jié),殿歲奪春華”,一身傲骨,特別是“晚艷出荒籬”、“伴蛩石縫里”(唐王建《野菊》)的野菊花,生命力更為旺盛。 菊花在九九重陽應(yīng)節(jié)而開,所以有“節(jié)花”之名。
“九”與“久”、“酒”諧音,所以,重陽除了賞菊、登高外,必飲菊花酒,以求延年益壽。宋李清照在佳節(jié)重陽日思念遠(yuǎn)在外地做官的丈夫趙明誠,填了一闋《醉花陰》詞函寄明誠,其中有“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因思念而消魂憔悴得比秋風(fēng)摧殘下的菊花還瘦,清麗高雅,文雅優(yōu)美,透出脫俗的人格襟懷。 重陽賞菊自唐宋以來成為風(fēng)俗,蘇州亦很盛。
清顧祿《清嘉錄.菊花山》記載蘇州賞菊之俗:“畦菊乍放,虎阜花農(nóng)已千盎百盂擔(dān)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抬……或于廣庭大廈,堆疊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為菊花山,而茶肆尤盛。”
明唐寅《賞菊圖》,畫面上二株長松,前后遙接,間以點點紅楓,寫出一片秋意。長亭坡間石上,二翁并坐,一人揚手欲語,一人穆坐似聆聽然。
右側(cè)有石桌,羅列杯盤,一童生火,二童正料理品茗,另一童則捧瓶灌溉。數(shù)叢秋菊散植岸邊,以朱黃二色點出滿園金黃。
塘邊巨巖用大斧劈,墨色上重下輕,墨氣蘊藉,以苔點攢簇石罅暗處,更顯蒼勁。遠(yuǎn)處化去,僅在松顛微露峰頭,和色點出青峰三四,隱沒云際。
詩云:“滿地風(fēng)霜菊錠金,醉來還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載無人會此心。”
菊花在園林中不僅地栽、盆植,而且大量出現(xiàn)在建筑小品和雕刻圖案上。菊花與蘭花、梅花和竹通稱為“四君子”。
成為歷代文人畫家不倦的創(chuàng)作母題。宅園大廳里陳設(shè)的清式太師椅靠背上,往往是四把椅子一套,其中就有靠背上分別雕刻著“梅、蘭、竹、菊”圖案,象征著四君子,以映襯人物。
古代神話傳說中,菊花又被賦予吉祥、長壽的含義,常常成為組合圖案中的吉祥符號,如菊花與喜鵲組合表示“舉家歡樂”,菊花與松樹組合就成為“益壽延年”的象征等,園林漏窗也不乏菊花圖案。 菊花華麗、閑寂的風(fēng)度十分投合日本皇室貴族和文人墨客的情趣,長期成為日本皇室的象征,平安朝的宮廷貴族、文人墨客仿效中國重陽節(jié)飲菊花酒的習(xí)俗,賦詩探韻,酒為菊酒,杯為菊杯。
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抒發(fā)出的歸隱情趣,也引起不少古代日本人的共鳴,他們在園林中廣植菊花,以營造野趣。在江戶初期畫家菱川師宣所畫的《余景作庭圖》中,有一園畫滿菊花,并注明:“此名為菊水之庭……池之周圍結(jié)菊籬以植菊,以陶淵明之詩心而作?!?/p>
菊花能卻老延齡。據(jù)東漢應(yīng)劭的《風(fēng)俗通》記載,“南陽酈縣有甘谷,谷水甘美。
其山有大菊,水從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復(fù)穿井,悉飲此水,上壽百【第2句】:三十,中百余,下七八十者,名。
【第8句】:形容“菊花美”的詞語有哪些
1, 我國是詩的國度,也是花的國度,自古愛花佳話不勝枚舉,諸如屈滋蘭九畹,陶令采菊東 籬,諦仙醉臥花蔭,老杜對花濺淚,林逋子鶴妻梅……
2, 詩有精品,花有奇葩,“秋來誰為韶華主,總領(lǐng)群芳是菊花”,百花叢中,菊花向以“花中君子”而名揚天下?!凹壹覡幷f黃花秀,處處籬邊鋪彩霞”。菊花尤其為那些不趨世俗、節(jié)操高尚的志士仁人、遷客騷人所鐘愛。屈原在遭讒被逐后,寫《離騷》以寄志:“朝飲木蘭以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表明了屈原潔身自好、永遠(yuǎn)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的品格。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向往大自然,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歸故園,慨然賦《歸去
來辭》:“三徑猶荒,松菊猶存”,“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以菊為友,其樂陶陶。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一出,便被后人譽為“黃花風(fēng)神”?!包S花秋意足,東望憶淵明”,那菊枝搖曳的籬笆小院,幾乎成了文人雅士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孤高絕俗精神的一種象征。如唐人元稹詩云:“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后更無花?!睒O妙地道出了詩人賞菊入迷、留連忘返的情景,讓人感悟到了那種特殊的愛菊之情以及
對菊花歷盡寒霜而后凋的高潔氣質(zhì)的贊美。
3, 菊花,那種經(jīng)風(fēng)霜而不凋的堅貞品格尤為詩人鐘愛,“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晚節(jié)留香,為人稱道。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賦得殘菊》詩中還以新穎的構(gòu)思,對“香濃晚笑,風(fēng)勁淺殘香,細(xì)葉凋輕翠,園花飛碎黃”的即將凋謝之菊,發(fā)出了“還將今歲色,復(fù)結(jié)后年芳”的感慨,既贊揚了殘菊風(fēng)姿不減,余香猶在的頑強生命力,又對來年復(fù)榮充滿了信心。
4,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自漢初起,人們還每逢九九重陽,同親朋好友或家人一起食菊糖,飲菊酒,將菊花插于鬢角之上,以祈長壽如意,兼以談詩論文或漫話家常,別是一番情趣。魏人鐘會《菊花賦》中道:“何秋菊之奇兮,獨華茂乎凝露。于是季秋初月,九日數(shù)并,置酒華堂,高會娛情,百卉雕瘁,芳菊始榮,紛葩曄曄,或黃或青。”極生動地描繪出了秋菊的爭奇斗艷以及九九重陽的喜慶氣氛。鄭谷詩云:“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重陽佳節(jié),秋高氣爽,叢叢秀菊,帶著晶瑩的晨露,散發(fā)出縷縷清新淡雅的幽香,怎不令人心曠神怡。而歐陽修卻認(rèn)為飲酒賞菊乃是人生一快事:“霜林落后山凈山,野菊開時酒正濃”、“西風(fēng)酒旗市,細(xì)雨菊花天”,詠盡秋日佳趣。 同是詠菊,我們卻從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黃巢的詩里體味到了另一種意境和
5, 他深深為菊花“蕊寒香冷蝶難來”而惋惜、而不平,由此發(fā)出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的感慨。而另一首詠菊詩則更加激越、豪壯:“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痹谶@位古代英雄的心中眼里,滿城凌寒傲霜的菊花,就是千千萬萬身披盔甲的農(nóng)民起義軍戰(zhàn)士,散發(fā)出陣陣濃郁的戰(zhàn)斗芳香,豪邁粗獷,占盡秋光,展示了農(nóng)民起義軍攻占長安、扭轉(zhuǎn)乾坤的勝利景象。這兩首詩將賞菊與推翻封建王朝的遠(yuǎn)大抱負(fù)連在一起,感情豪邁,想象新奇,意境瑰麗,可謂前無古人。為抗金南征北戰(zhàn)的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在戎馬倥傯之際不忘賞菊,在一個月朗星稀的秋夜,策馬去池州翠微事賞菊,寫下《池州翠微享》動人詩篇。以后,人們把岳飛觀賞過的大貢菊命名為'帥旗”,至今在菊花品種中獨樹一幟,號稱“菊中之王”。
6, 而借菊寄情的詩歌,最著名的莫過于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醉花蔭》詞了:“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睂⒗p綿相思怨別之情,通過賞菊詠出,令人回味再三。
7, “雖無艷色驚群木,卻有清香壓九秋”。秋意漸濃,當(dāng)你在路旁籬下、田野山崖,看到那在寒風(fēng)中搖曳吐艷的枝枝黃花,你是否也會被自然界中那弱小而頑強的生命所震撼、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