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圍中的好句子匯聚60句
《垓下之圍》閱讀訓練及答案
閱讀下文,完成16-18題。(本題有3小題,共8分。選擇題每小題2分)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p>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劃船靠岸)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υ唬骸疤熘鑫?,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為五歲,所當無故,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蹦肆铗T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籍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曰:“此項王也?!表椡跄嗽唬骸拔崧劃h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蹦俗载囟馈M豸枞∑漕^,余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shù)十人。
【第16句】: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美人名虞,常幸從幸:被寵幸
B.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王:名詞作動詞,稱王
C.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憐:可憐,同情
D.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德:品德
【第17句】: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美人和之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B.乃自刎而死勞苦而功高如此
C.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D.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第18句】:翻譯下列句子。
(1)、(2分)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以王也。
答:
(2)、(2分)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答:
參考答案:
【第16句】:D(德:名詞作動詞,恩施好處)
【第17句】:B(A、代詞B、表修飾/表遞進C、于是就D句末表反詰的`語氣詞)
【第18句】:(1)江東雖小,土地方圓上千里,民眾數(shù)十萬,也足以稱王。(“地方”一詞1分,句意連貫1分,共2分)
(2)(他)回頭看見漢軍的騎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顧”釋義準確1分,反問句翻譯準確1分)
垓下之圍的閱讀及答案
垓下之圍
司馬遷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地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第1句】:解釋下列各句中畫線的字詞。
①兵少食盡
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
③于是項王乃悲歌忼慨
④美人和之
【第2句】:翻譯下邊的句子。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第3句】:這一段中的故事包含了一個什么成語?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什么?
【第4句】:作者對項羽的英雄氣概具有強烈的同情心,短短的一百多字,塑造出如此濃重的悲愴氣氛。但作者不是直接,他是通過哪些方面將情感傳達出來的?
【第5句】:南宋詞人李清照的一首“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讓多少人對項羽慨嘆不已。結(jié)合你了解的.史實和本文,談談你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的反思。
參考答案:
【第1句】:①糧食;②幾;③悲憤的樣子;④應和。
【第2句】:力大無比具有蓋過當代人的氣勢,時局不利烏騅馬困在重圍。
【第3句】:四面楚歌;比喻處在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困境中。
【第4句】:作者通過寫“四面楚歌”的悲涼氣氛,驚心動魄的別離曲凄惻動人和周圍人“左右皆泣”相襯托,將情感傳達出來。
【第5句】:既可以談項羽視死如歸的襟懷,又可以談他剛愎自用,脫離群眾的弱點,重在自己的感情。
《楚子圍宋》閱讀答案
《楚子圍宋》原文及譯文閱讀練習及答案
閱讀下文,完成10~12題。
楚子圍宋
楚子(楚成王)將圍宋,使子文(楚前任令尹)治兵于睽①,終朝(zhāo)而畢,不戮一人。子玉(楚現(xiàn)任令尹)復治兵于蒍②,終日而畢,鞭七人,貫③ 三人耳。國老皆賀子文,子文飲之酒。蒍賈④尚幼,后至,不賀。子文問之,對曰:“不知所賀。子之傳政于子玉,曰:‘以靖國也。’靖諸內(nèi)而敗諸外,所獲幾何?子玉之敗,子之舉也。舉以敗國,將何賀焉?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茍入而賀,何后之有?”
冬,楚子及諸侯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先軫(zhěn)⑤曰:“報施救患,取威定霸,在乎是矣。”狐偃⑥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衛(wèi),若伐曹、衛(wèi),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于是乎蒐(sōu,舉行蒐禮閱兵)于被廬⑦,作三軍。謀元帥。趙衰曰:“郤縠(xì hú)可。臣亟(qì,屢次)聞其言矣,說禮、樂而尚《詩》《書》。《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君其試之。”及使郤縠將中軍,郤溱佐之;使狐偃將上軍,讓于狐毛,而佐之;命趙衰為卿,讓于欒枝、先軫。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茍林父御戎,魏犨(chōu)為右。
晉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義,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務利民,民懷生矣,將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彰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明征其辭。公曰: “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禮,未生其共(通“恭”)。”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禮,作執(zhí)秩以正其官,民聽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釋宋圍,一戰(zhàn)而霸,文⑧之教也。
【注釋】①睽(kuí):楚地,今地不詳。②蒍(wěi):楚地,今地不詳。③貫:用箭貫穿。④蒍賈:字伯贏,孫叔敖之父。⑤先軫:晉國名將。⑥狐偃:晉國大夫,字子犯。⑦被廬:晉地,今地不詳。⑧文:晉侯,即晉文公重耳。
【第10句】: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靖諸內(nèi)而敗諸外 諸:兼詞,“之于”
B.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衛(wèi) 昏:通“婚”,聯(lián)姻
C. 及使郤縠將中率 將:統(tǒng)率
D. 民易資者不求豐焉 易:容易
【第11句】: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子之傳政于子玉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 舉以敗國,將何賀焉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C. 晉侯始入而教其民 其孰能譏之乎
D. 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 丹不忍以己之私
【第12句】: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子玉治軍嚴厲,好用刑罰。蒍賈認為子玉將會給楚國帶來危害,子文舉薦子玉擔任楚國的令尹是一個錯誤。
B. 楚成王與諸侯率軍包圍了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晉軍不直接救宋,而首先討伐曹、衛(wèi),最終解了宋國之圍。
C. 晉國為了解救宋國,做了許多準備工作,訓練軍隊,選拔將領。趙衰推薦了郤縠,因為他多次聽郤縠說過禮、樂方面的事情,說明他精通《詩》《書》,這是成功的根本保證。
D. 晉文公接受了子犯的建議,很重視對百姓進行“義”“信”“禮”的教育,解救宋國,取得霸權,這就是晉文公對百姓施行教化的結(jié)果。
【第13句】: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2分)
(1)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茍入而賀,何后之有?(4分)
(2)報施救患,取威定霸,在乎是矣。(4分)
(3)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彰其用。”(4分)
答案:
【第10句】: D(易:交易,交換。)
【第11句】: A(A. 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B. 句末語氣詞,代詞,哪里;C. 代詞,他的'/語氣詞. 難道;D. 連詞,表目的/連詞,表原因,因為。)
【第12句】: C(“因為他多次聽郤縠說過禮、樂方面的事情,說明他精通《詩》《書》”錯。)
【第13句】: (1)超過三百輛戰(zhàn)車,他就不能把這支軍隊帶回到國內(nèi)。假如他能回來我再祝賀,有什么遲后的呢?(“乘”“茍”各1分,“何賀之有”1分,句意1分。)
(2)報答恩施,拯救危難,取得威名,確立霸業(yè),就在于這次行動啊。(“報”“患”“是”各1分,句意1分。)
(3)子犯說:“百姓還不懂得信用。沒有顯示出他們的可用。”(“知”“信”“彰”各1分,句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