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表達慈悲心的句子
【第1句】: 求《佛經》中能安慰人的,讓人內心變堅強的句子
佛典中沒什么能安慰人的句子,唯獨只有‘真理’而已。 能否讓人內心變的堅強,是看對方是否能實行佛陀的教導,如法生活,如理思惟,而不是句子讓人內心變的堅強??朔蕫?,嗔恨,癡愚的人才是內心堅強的人。
南傳法句經。
第四:花品
【第44句】:
誰能征服大地(即此身)、
閻魔界(即四惡道)與人天界?
誰能如熟練的花匠采花般,
印證善說的真理之道?
【第45句】:
圣學者將征服大地、
閻魔界與人天界。
圣學者能如熟練的花匠采花般,
印證善說的真理之道。
(注:學者是至少已證悟須陀洹道,但還未證得阿羅漢果的圣人。)
【第46句】:
知道此身如水泡般無常,
以及覺知它如海市蜃樓般毫無實質,
他將切斷魔王之花,
脫離死亡之王的視線。
(注:魔王之花是指三種輪轉,即煩惱輪轉、業(yè)輪轉與果報輪轉。)
【第47句】:
采(欲樂之)花的人,心執(zhí)著于欲樂,
他被死亡帶走,如酣睡之村被洪水沖走。
【第48句】:
采(欲樂之)花的人,心執(zhí)著于欲樂,
他無法滿足己欲,只有被死魔征服。
【第49句】:
如蜜蜂采花粉時,
不損傷花朵,
亦不損傷其色及香味,
只取其蜜,而后飛走。
且讓智者同樣(不損害到村民的信心及財富)地在村子里活動。
【第50句】:
不應觀察他人的過失,
或已做與未做的(善惡)事;
應只省察自己已做與未做的事。
【第51句】:
如美麗卻不香的花朵,
不能為戴花者帶來香氣;
同樣的,不依言實行之人的善語,
亦是沒有結果的。
【第52句】:
如美麗且香的花朵,
能為戴花者帶來香氣;
同樣的,依言實行之人的善語,
(肯定)是有結果的。
【第53句】:
如花匠能用群花制造許多花飾,
還需生死的人亦可(依于信心慷慨地善用其財富)做許多善事。
【第54句】:
花香不能逆風吹送,
檀香木、多伽羅及茉莉之香亦不能;
只有具德者之香才能逆風吹送,
具德者之香能吹送至一切方向。
【第55句】:
有檀香木、多伽羅、蓮花及茉莉之香,
然而,戒行之香遠勝一切香味。
【第56句】:
多伽羅與檀香木之香是微不足道的,
具德者之香才是最勝的,
甚至能向上飄送至天界。
【第57句】:
魔王找不到戒行具足、精進,
及以正智獲得解脫者所行之道。
(注:阿羅漢已不會再生,魔王盡了全力也找不到阿羅漢死后去了哪里。)
58-【第59句】:
如在大道旁的垃圾堆中,
可能長著芳香的蓮花;
在眾生雜堆中,
亦可能出現佛弟子,
其智慧的明亮,
遠遠超越盲目的凡夫俗子。
【第2句】: 佛經中的經典句子
【第1句】: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第2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第3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第4句】: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云遮。
【第5句】:不破本參不入山,不到重關不閉關。
【第6句】: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
【第7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第8句】: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
【第9句】:末后一句,始到牢關。鎖斷要津,不通凡圣。
【第10句】: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第11句】: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有些不是佛經中的
【第3句】: 表達自己修行自己得福報的句子
凈空法師 講1 佛法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修成,人人都可以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修?2 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這個問題全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 有一些學佛的同修,有一個很大錯誤的觀念,認為佛菩薩靠得住,“我靠他就行了”。4 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無誰代者”,“誰”包括佛菩薩,佛菩薩也不能夠代替!我們在《楞嚴經》里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5 阿難尊者起頭就發(fā)生一個錯誤的觀念,阿難跟釋迦牟尼佛是堂兄弟,堂兄弟當中釋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6 釋迦牟尼佛也很喜歡他,也很疼愛他,他自己也知道,所以他看到別的同學苦修,他對他們說:“你們要苦修,不修不能得道;我不必,到時候我大哥就會把‘道’給我?!?/p>
7 他是多聞而不用功,不肯真修,遇到摩登伽女之難,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他的大哥幫不上忙,這才覺悟到修行要靠自己。8 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沒有人能代替的!9 佛法講因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眾生苦我們怎么能代?不要說我們不能代了,佛菩薩也不能代。10 佛菩薩要能代,我們很苦,佛菩薩不代我們受苦,那佛菩薩的慈悲在哪里?11 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沒有說人可以把“道”這個東西送給你的。
12 如果能把“道”送給我們,佛菩薩都大慈大悲,何必要我們苦修?馬上送給我就好!這個東西不行。13 勉強說,福報可以送給你,智慧是沒有辦法給你的。
14 再給你講真的,你要是沒有福報,送給你福報,你消化不了,擔當不起。15 沒有福報的人,你多送他一點錢財,他馬上災難就來,他沒有那個錢財還得不到禍!錢財一來,禍害馬上跟著就來。
16 自己不修福,你要是看到福來了,那不是福,那是禍。這是我們必須要警覺的!17 佛教給我們?;垭p修,所以成佛是兩個條件,一個是福報圓滿,一個是智慧圓滿,所以佛稱作“二足尊”。
“足”就是滿足,我們今天講圓滿。佛的福德、智慧都滿足、都圓滿。
18 佛法重在行,解是手段,行是實質。你能解不能行,你一生所修學的全都是福德,沒有功德。
要修功德,才能了生死、出三界。19 我們先說什么叫“功德”?學佛的同修這里要辨別清楚,功德跟福德不一樣,修福德容易,修功德不容易。
20 功德是什么?功是功夫,你修行真有功夫,有功夫當然你就有收獲。21 譬如祖師們常講“持戒有功”,我們修行持戒有功,“三昧是德”,三昧就是定,所謂“因戒得定”,你持戒得定,這得定就是德。
22 持戒是功,三昧現前就是德,叫功德。修定有功,智慧開了,“因定開慧”,智慧開了,這是德。
23 福德可以與大眾共享,我有??梢愿蠹夜蚕恚还Φ聸]有辦法給別人,只有靠自己修。24 古德常講:“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
這是要靠你自己修的。不像福德,福德是我們修的福,這可以給人共享。
25 就像《壇經》上六祖所說的“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講生死大事,修福報沒用處,該怎么生死還是怎么生死。
26 要修功德,功德可以了生死、出三界。這功德跟福德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
27 佛法是覺悟之法,你的心不覺,你的覺悟從哪里出來?絕對不是別人覺悟的,可以把它拿來當作我的,沒這個道理!28 如果這個法子行得通,我們還需要修行嗎?不要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把他修行的統(tǒng)統(tǒng)給我們就好。29 你們看《楞嚴經》,阿難尊者當初就是這么一個錯誤觀念,認為佛最喜歡他,將來一定把佛法給他。
到遭魔登伽女之難才曉得,原來別人所修的沒有辦法給自己,再親密的關系也沒辦法。30 錢財可以送給別人享受,智慧、才藝你怎么能給別人?沒法子。
所以這個東西確實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一定要靠自己修。31 你自己的心不清凈,哪來的智慧?佛菩薩、祖師大德對于經論的注解、注疏,你把它念了背起來,也能講得天花亂墜,是不是智慧?不是智慧,為什么?你的心不明。
32 你的心不明,你講出來的東西也不明。你講的每一句話都不錯,聽眾聽起來不是味道,由此可知,清凈心是多么重要!33 我們念佛人講清凈心,就是禪家所講“明心見性”,見性是心清凈,心不清凈見不到性。
34 這句佛號,就是我們修清凈心的方法。我們拿佛號來修清凈心。
35 心地有一分清凈,與佛法就有一分相應,兩分清凈就兩分相應。心清凈,看經、看注這才真正能理解,才真正能懂得它的意思。
36 《開經偈》講“愿解如來真實義”,這個“愿”是清凈心才能夠理解。37 培養(yǎng)清凈心沒有別的方法,下手要專一。
連儒家都講“惟精惟一”,它講精、一。38 佛法也是如此,《彌陀經》特別主張“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是果,“一心不亂”也是因,因果同時,這個妙!這一點希望同學們要特別的注意。39 由此可知,我們每天二六時中,以真誠心、清凈心、恭敬心,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佛、念法、念僧,三寶都具足。
40 過去李老師在世的時候,有一次他在中興大會堂講經,公開宣布他生死自在,那時他只有七十五歲。他可以做得到,我們也可以做得到,要有這個念頭才行。
41 他能做,我們也能做,他七十五歲可以做到,我們六十五歲就應該做到了,所謂“后來居上”,。
【第4句】: 佛經祈求幸福平安的句子
若如法求財,
自身勤所得,
供他及自用,
亦以施為福,
二俱皆有德。
普憂賢友,
哀加眾生,
常行慈心,
所適者安。
一切為天下,
建立大慈意,
修仁安眾生,
是為最吉祥。
仁無亂志,
慈最可行,
憫傷眾生,
此福無量。
履仁行慈,
博愛濟眾,
福常隨身,
臥安覺安。
若以衣施,得上妙色。
若以食施,得無上力。
若以燈施,得凈妙眼。
若以乘施,身受安樂。
若以舍施,所須無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