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校訓是什么(從名校校訓感悟校園風采)
校訓是一所學校精神文化的內核,也可以說是一所學校激勵和勸勉在校師生的文化靈魂。不管是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還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實事求是”,亦或是武漢大學的“自強 弘毅 求是 拓新”,無不體現(xiàn)出他們各自的學風、校風。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些名校,通過校訓來領略它們的風采。
清華大學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于此,君子應剛毅堅卓,奮發(fā)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中國人民大學
實事求是
出于《漢書·河間獻王劉德》,文中說劉德“修古好學,實事求是”。后來唐代學者顏師古將此詞解釋為“務得事務,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為一種值得提倡的務實求真的學風。
北京郵電大學
厚德 博學 敬業(yè) 樂群
“厚德”語出《易經》:“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即大地因寬廣深厚而能承載萬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萬物而無所不包容。
“博學”語出《禮記》:“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即學者應該學無止境,鍥而不舍。
“敬業(yè)”與“樂群”出自《禮記》:“三年視敬業(yè)樂群”,即第三年就要考查學生是否能夠潛心學習、融入群體。
中國政法大學
厚德 明法 格物 致公
“厚德”源自《易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在培養(yǎng)師生優(yōu)良的公民道德、職業(yè)道德、政治道德,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意求師生學法、懂法、守法、護法、用法,以法治天下、建設法治中國為己任。
“格物”出自《禮記·大學》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促師生實事求是,求真務實,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和理性。
“致公”取法于《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此處“致”從“至”,“致公”也為“至公”,出自《管子·形勢解》的“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xiāng)”。意為師生要堅持和弘揚公平正義的價值觀,要有仁愛親民,獻身公益,服務公眾的社會責任感。
南開大學
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
源于《詩經·魯頌》中“允文允武”及《禮記·大學》中“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p>
“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以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與服務社會之能力”?!叭招略庐悺币饧磁c時俱進,每天每月都要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復旦大學
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旨為學以博雅為精要,志向唯篤定而堅韌,“切問者,切問于己所學未悟之事,不濫問也;近思者,思己所未能及之事,不遠思也?!?/p>
上海外國語大學
格高志遠 學貫中外
“格高志遠”出自《禮記·緇衣》中“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以及(南梁)蕭統(tǒng)編著的《文選》“氣高志遠,似若無敵?!?/p>
廈門大學
自強不息 止于至善
“自強不息”指自覺地積極向上、奮發(fā)圖強、永不懈怠。最早見于《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止于至善”指通過不懈的努力,以臻盡善盡美而后才停止,也就是說不達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絕不停止自己的努力。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武漢大學
自強 弘毅 求是 拓新
“自強”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為自尊自重,不斷自力圖強,奮發(fā)向上。
“弘毅”出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語。意謂抱負遠大,堅強剛毅。
“求是”即為博學求知,努力探索規(guī)律,追求真理。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拓新”,意為開拓、創(chuàng)新,不斷進取。
中山大學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卑础吨杏埂吩馐侵溉司哂小罢\”之本性,只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huán)節(jié),便可以把自己修養(yǎng)成“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