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魯智深的句子
所謂讖語,通俗的說就是指提前說出、事后應(yīng)驗的話。水滸中的詩詞歌賦里面也有幾首讖語詩,每留下懸念,為以后的故事描寫埋下伏筆,鉤起人們讀下去的欲望。
今天筆者為您盤點(diǎn)《水滸傳》四大讖語詩句:準(zhǔn)確度讓人難以置信!
一、智真第一次贈智深偈言
魯達(dá)因救金氏父女三拳打死鄭屠,躲官司入五臺山為僧,法號智深。因?qū)覍曳附錇楸娚蝗?,智真長老薦其去東京大相國寺討個職事僧做。臨行,贈智深四句偈言詩: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后來魯智深的經(jīng)歷才逐步揭開了“謎底”:
大相國寺菜園遇林沖成為其流落江湖的起由,在曹正設(shè)計和配合下與楊志奪下二龍山后生活才暫時富足而安定下來。
第五十八回“三山聚義打青州,眾虎同心歸水泊”可算“遇水而興”的謎底,“遇江而止”是說智深不是朝廷的人,他的事業(yè)止于“宋江集團(tuán)”,盡管隨宋江接受了朝廷招安,也參加了征遼和和平四寇并立大功,但在正式得到受封前即結(jié)束了生命。
二、玄女娘娘法旨宋江“四句天言”
宋江被晁蓋等梁山泊好漢遠(yuǎn)距離奔襲劫法場救上梁山后,堅執(zhí)要自己往家中欲搬取老父上山,以絕掛念。剛到家便得知在江州做的事這里已都知道,本縣派兩個都頭并一二百土兵日夜巡綽捉拿,宋清在家正專等梁山泊眾頭領(lǐng)來救父親并兄弟。
在轉(zhuǎn)奔梁山泊的路上被官兵發(fā)現(xiàn),引出還道村遇九天玄女受三卷天書的故事。
娘娘法旨道:“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兇。外夷及內(nèi)寇,幾處見奇功?!彼谓牣叄侔葜?jǐn)受。
水滸作者在以后的情節(jié)安排中,“遇宿重重喜”中的“宿”指殿前太尉宿元景,并兩次應(yīng)驗:
一次是在第五十九回,宿太尉奉旨到西岳降香,梁山好漢將其截獲、軟禁,冒其名賺開華州城,救出被拿入大牢的史進(jìn)和魯智深,另一次是在第八十一回,宋江等通過宿太尉的關(guān)系,最終實現(xiàn)了梁山泊全伙受招安的政治目標(biāo);
“逢高不是兇”中的“高”是指殿帥府太尉高俅,高俅是個奸臣,專與梁山泊作對,并親率大軍征討梁山,但這對于梁山來說,并非壞事,高俅兵敗被俘,竟成為梁山義軍受招安的重要契機(jī)。
后面的兩句“外夷及內(nèi)寇,幾處見奇功”自然指招安后的征遼和平田虎、王慶、方臘了
三、宋江問智真長老示眾弟兄前程
宋江帶領(lǐng)梁山好漢征遼的勝利使得遼國臣服后,在永清縣東一十五里茅山之下,豎立了一塊隨軍石匠采石、蕭讓作文、金大堅鐫石的記事碑。
事畢,魯智深向宋江請假,欲上五臺山本師智真長老參禮,宋江聽罷愕然,默上心來,便同去求問前程。
智真長老命取紙筆,寫出四句偈語:“當(dāng)風(fēng)雁影翩,東闕不團(tuán)圓。只眼功勞足,雙林福壽全。”
智真長老給宋江寫的此讖語詩中之“當(dāng)風(fēng)雁影翩,東闕不團(tuán)圓”似乎指宋江和他的兄弟們就像“當(dāng)風(fēng)雁”一樣風(fēng)光朝野矚目,到了征方臘的“東闕”時將“十損其七、八 ”而不得團(tuán)圓了。
“只眼功勞足,雙林福壽全”中的“只眼”指獨(dú)具慧眼的人,“雙林”是釋迦牟尼涅槃的地方,也可以指佛祖本人或指寺院。整句是對宋江的勸戒:如到此為止入禪林才能保證“福壽全”!
話是這樣說,已身為“官身”的宋江和他的兄弟們怎能放得了手?所以,“東闕不團(tuán)圓”是注定的。
四、智真二次送智深偈言
在五臺山方丈內(nèi),智真長老給宋江寫罷偈語,接著便囑咐魯智深了:
“逢夏而擒,遇臘而執(zhí)。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這四句讖語詩是預(yù)言魯智深本人的,徹底感悟到其內(nèi)涵的也是他自己。
水滸將士征方臘得勝而歸,駐扎杭州六和寺。是夜月白風(fēng)清,水天同碧。夜半,忽聽得寺外雷般響聲,魯智深只道是戰(zhàn)鼓擂動,摸了禪杖,大喝著便搶出來,待要出去廝殺,眾僧?dāng)r阻,方知乃是錢塘江潮信,當(dāng)下大悟:
俺師父智真長老,曾囑付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萬松林活捉夏侯成;“遇臘而執(zhí)”,俺又生擒方臘;今日正應(yīng)了“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合當(dāng)圓寂。
《水滸傳》中,魯智深圓寂時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謝邀。
據(jù)水滸傳九十九回所書,智深聽聞錢塘江潮信,信中頓悟,道:“‘逢夏而擒’,俺在萬松林里殺,活捉了個夏侯成;‘遇臘而執(zhí)’,俺生擒方臘;今日正應(yīng)了‘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當(dāng)圓寂?!?/p>
于是他沐浴更衣,圓寂涅盤,留頌曰:“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里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他想表達(dá)意思也是作者給任俠豪義的他安排的一個圓滿結(jié)局。正義的前提下,殺戮是維護(hù)和平的必要手段。
時處亂世中,哪有清凈人?
作者把歷來唯顧自我,清凈無為的佛門,道教或是玄門中人皆拉進(jìn)了滾滾紅塵。
猶以“花和尚”魯智深為最,可謂是三拳打開了一個流芳千古的傳奇演義,且豎江湖豪俠仁義之風(fēng)尚。
面對狼煙四起,滿目瘡痍的茍且世間,作者表現(xiàn)出了極其焦灼不安的憂患意識。
國之興衰,須全民皆醒,全民皆有責(zé)。各行各業(yè)的有志之士如各善其身,亂世當(dāng)中,是很難自保的。于是書中就有了三教九流的英雄好漢紛紛投身維護(hù)江山社稷穩(wěn)定的事業(yè)當(dāng)中,在所不辭。
“花和尚”魯智深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縱然殺孽滿身,依然成佛。
你對《水滸傳》中的魯智深印象如何
在水滸世界,魯智深是唯一的俠客,因為一百單八將中,只有他才是一個真正具有俠義精神的人。
一、他豁達(dá)明理,正直善良。
來到大相國寺看菜園子,一群潑皮想用陰招給他個下馬威,被他不費(fèi)吹灰之力收拾之后,他非但沒有繼續(xù)為難這群潑皮,反而同情他們,和他們交上了朋友。 在瓦官寺,饑腸轆轆的他和老和尚搶粥吃,當(dāng)他聽說這老和尚已經(jīng)三天沒吃東西了,這是剛剛化來一點(diǎn)米熬好的粥時,他放下碗不吃了。
二、他路見不平,挺身而出。
魯智深絕對是個“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人。和史進(jìn)、李忠在小酒館吃酒,聽了今老漢父女屈辱遭遇后,立刻起身要去教訓(xùn)那個鄭屠夫,被史進(jìn)硬拉住?;氐阶√幒螅B晚飯都不吃了,憤憤而睡。第二天一大早,魯智深就趕到今老漢父女住的客店,急急的安排他們父女投奔他鄉(xiāng),眼看著父女走遠(yuǎn),便徑直奔向鄭屠夫的肉鋪,教訓(xùn)這欺男霸女的鎮(zhèn)關(guān)西,不料想三拳誤將鎮(zhèn)關(guān)西打死。 魯智深不認(rèn)識金氏父女,但他一定要為他們出氣,魯智深也不認(rèn)識鄭屠夫,但他必須出手教訓(xùn)他,那么的干脆,那么的自然,那么的不需要理由。
途經(jīng)瓦官寺,魯智深入寺求齋。得知瓦官寺被云游和尚崔道成、老道丘小乙給搶占,他二人不但趕走原來寺里的和尚,還搶掠婦女淫樂。魯智深憤然尋找崔道成,丘小乙打斗,最終殺死他二人,一把火將瓦官寺化為灰燼。 又是那么的干脆,又是那么的自然,又是那么的不需要理由。
三、重義輕利,患難相扶。
魯智深重義氣,重感情。在小酒館,為幫助金氏父女,他將身上所有的錢都拿了出來,還覺得不夠,于是向史進(jìn)、李忠借錢??吹嚼钪铱劭鬯阉阎惶统龆摄y子,魯智深便將銀子扔還給李忠。
林沖被高俅陷害發(fā)配滄州,魯智深不放心,怕高俅使人途中加害林沖,于是便一路尾隨,暗中保護(hù)。果然,走進(jìn)野豬林后,壓解公人董超、薛霸果真要結(jié)果林沖的性命。這時,魯智深從天而降,打翻董超、薛霸,救下林沖。為確保林沖的安全,魯智深又一路將林沖護(hù)送到滄州城腳下。 他不畏強(qiáng)權(quán),為朋友能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這就是義薄云天的魯智深。
圖片來自百度
《水滸傳》中的魯智深真的可以倒拔垂楊柳嗎
能,不過得看粗細(xì)!
如何解讀《水滸傳》中的魯智深
在梁山好漢里面,真正稱得上灑脫無畏、說一不二、敢作敢當(dāng)?shù)挠⑿酆脻h沒有幾個。
林沖嗎?那是逼上梁山。為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忍辱偷生,沒想到采花無數(shù)的高衙內(nèi)竟然為了林沖老婆食不甘味,最終將八十萬禁軍教頭逼得忍無可忍,辣手山神廟、雪夜上梁山。林沖雖然英雄蓋世,但是還談不上灑脫。
宋公明大號最多,在家排名第三,面色黧黑,人稱黑三郎;江湖有難,及時相助,人稱及時雨;鄆城小吏,當(dāng)官無望,廣攬豪杰,仗義疏財,人稱呼保義,美哉宋公明。宋江雖然當(dāng)個小吏,但是做的有聲有色,從沒想過上梁山之事,再說了,仗義疏財那可能就是宋江的性格使然,和造反沒啥關(guān)系,最終在潯陽樓酒后題反詩,宋江這才亡命天涯。
宋江殺死閻婆惜,刺配江州,寂寥無望,酒后亂言,加上梁山好漢從中作梗,最終讓當(dāng)小吏的宋江成了梁山首領(lǐng),也是被逼無奈,和瀟灑無關(guān)。
行者武松,本來也和梁山無緣,奈何兄長被殺,手刃兇手,刺配滄州,還被張團(tuán)練奪命飛云浦,一氣之下,殺害無辜有辜幾十口,后出手相助施恩,勇奪快活林,再上二龍山落草,在吳用的說服下,這才上了梁山,也是走投無路而已。
其余的梁山好漢,很少是心甘情愿上梁山的。
但是魯智深不同。達(dá)哥生來豪爽,在華陰縣當(dāng)個提轄也很知足,每天喝酒吃肉,一飽三倒,也喜抱打不平,因為有上司照著,本無大事。沒曾想撞見金氏父女被鎮(zhèn)關(guān)西欺壓,這才仗義而起,三拳干掉鄭屠,亡命逃路。在五臺山有方丈照顧,雖然生非不斷,但是還相安無事,最終酒喝大了,這才大鬧五臺山,文殊菩薩的道場是呆不下去了,只好去東京汴梁大相國寺看菜園子。即使看菜園子,達(dá)哥也從未表示不滿,直到認(rèn)識了林沖,這才重新滿身豪氣,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劉家莊痛打小霸王,滄州道滅掉生鐵佛,一直到了二龍山聚義,這才真正走上了落草為寇的道路。
可以這么說,魯達(dá)是一個很灑脫的人,他的每一次劫難都和自己無關(guān),都是出手幫助別人才把自己卷了進(jìn)去,為了朋友兩肋插刀,看見不平拔刀相助。從未濫殺無辜,也從不對壞人手軟,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魯智深有慧根,雖然是個酒肉和尚,但是直到征方臘之后,達(dá)哥這才真正成了一名高僧。
心底寬廣的人,受世人尊敬,慧根雖有,也需要沖破磨難才會成佛。魯達(dá)做到了。
《水滸傳》中的魯智深為什么開悟了
老魯之死,是個問題!
話說魯智深當(dāng)日與眾兄弟夜宿六和寺,深夜忽聽?wèi)?zhàn)鼓作響之聲,便以為是追兵殺到,手持禪杖奔出院外,經(jīng)小和尚指點(diǎn),才知道這是潮信之聲。此時才頓感覺悟,悟出師父智真長老送他的四句偈言,便是“逢夏而擒”、“遇臘而執(zhí)”、“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細(xì)細(xì)思量,萬松林擒過夏侯成,應(yīng)了那句“逢夏而擒”,瑯琊山內(nèi)拿住方臘,正應(yīng)那句“遇臘而執(zhí)”,如今聽到潮信之聲,該應(yīng)“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兩句偈子。魯智深卻不解圓寂是何意,問了小和尚,小和尚笑說出家人哪有不知道圓寂是什么意思的,圓寂就是俗家說的死。
至此,老魯終于醒悟,卻也心情愉悅,讓小和尚為其燒了熱水,洗浴后,穿上新袈裟,焚上一爐好香,寫下一首詩之后,盤坐禪椅之上,羽化成仙、升天圓寂。
待得宋頭領(lǐng)看過那首詩,上面字字寫道:“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里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這些文字記錄,便是老魯?shù)膬?nèi)心感悟。
回想老魯?shù)囊簧?,出場之時,在經(jīng)略府做的提轄,官兒雖不大,也可衣食無憂過一生,卻不巧遇到金翠蓮,為其三拳打死鎮(zhèn)關(guān)西,五臺山上改僧裝,奈何貪杯把禍闖,師父讓其往他鄉(xiāng),倒拔垂楊柳,結(jié)交豹子頭,大鬧野豬林,落寇二龍山,最后上得梁山聚伙,本也快活,卻宋公哥哥為了兄弟前程招了安,而后征大遼,戰(zhàn)方臘,終于到了今天,一路路走過來,經(jīng)歷的太多太多了,這正如我們平常人一樣,每個人的一生,都可以寫出一部小說。
這一路殺來,老魯真心累了乏了,他雖殺人無數(shù),卻有佛性。當(dāng)日擒住夏侯成之時,宋江曾要他還俗為官,并許他榮華富貴,魯智深卻說:"心已成灰,不愿做官,只求尋個凈了去處,安身立命足矣”。后擒方臘,宋江便勸他主持名山,他又說:“不求這些,只求落個囫圇身子,便是強(qiáng)了”。
終于那一日讓他走進(jìn)了錢塘江畔六和寺內(nèi),這里也便是他最終的目的地,聽聞潮信,又回想師父的偈言,頓時領(lǐng)悟其中真諦,人生不過如此爾,不就是一條從開始到結(jié)束的路嗎?每個人都要在這條路上經(jīng)過,只不過每個人在路上發(fā)生的故事不一樣罷了,但不論什么故事,最終還是會走完這條路。
這位魯大師在萬山看遍、千帆過盡之后,踐行四句偈言中的那句“遇信而寂”之言,羽化而去。這便是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凡胎消去,諸惡盡除。
《水滸傳》中的魯智深在山上寺廟時,最佩服的人是誰
我認(rèn)為魯智深在山上寺廟時,乃至《水滸傳》全書中,最佩服的人便是文殊院的智真長老。智真長老為何能讓魯智深如此佩服呢?我認(rèn)為有下面幾點(diǎn):
【第1句】:智真長老的“無分別心”
魯智深是因為打死了鎮(zhèn)關(guān)西,在趙員外的幫助下,推薦他到五臺山出家做和尚的。魯智深因為一副兇相,完全沒有出家人的面善。當(dāng)時寺院里其他僧眾紛紛建議智真長老,不能留下魯智深,以免他給寺院帶來災(zāi)禍。
智真長老卻力排眾議,收留了魯智深,因為在他眼里,眾生皆是平等,并無分別,他是一個真正的得道高僧。
【第2句】:智真長老的寬容和大度
魯智深做了和尚之后,并不像其他的師兄弟們打坐念經(jīng)。他每天就是在床上倒頭就睡,四仰八叉地躺著,鼾聲如雷,更有甚者就是在佛殿之后隨意大小便。這樣的行為,寺院的僧眾就都去長老那里打小報告了。
而智真長老卻采取了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對這些小報告并未理會,他深信魯智深與佛有緣,他一定能夠改掉這些陋習(xí),他需要一個適應(yīng)期。
【第3句】:智真長老的遇事能忍和處事的智慧
魯智深在這個適應(yīng)期,面對長老的包容更加肆無忌憚,下山吃肉喝酒去了?;貋砗?,喝得醉醺醺的,更是與寺院的僧眾大打出手。
當(dāng)大家報告給長老時,長老面對這樣的局面,并沒有斥責(zé)智深,而是讓他醒酒后,第二天來找長老問話。這若是換了一般人,是做不到這一點(diǎn)的。第二天智深來到長老屋里坐下,智真長老對他曉之以理,言明了是看在趙員外的面子上才收留他的。既然入了佛門,就應(yīng)該持守五戒,如今又犯了酒戒,該當(dāng)將他趕出寺院。這次就算了,如若再犯,必定嚴(yán)懲。這樣智真長老就亮明了底線,人情和制度都和智深講明白了,讓他回去自己體會。
所以說,魯智深真正佩服的就是智真長老,佩服他的德行和智慧。正是智真長老的寬容大度和循序善誘,一直約束和鞭策著魯智深,使他沒能走入歧途,最終能夠大徹大悟,修成正果。
《水滸傳》里酒量最大的是李逵,武松還是魯智深
《水滸傳》里面,英雄需滿足三個條件,一是講義氣,二是能砍人,三是能喝酒!
“義”字是梁山立足之本,一百單八將能聚在一起,靠的就是一個“義”字,講義氣,重情義,為了兄弟義氣,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辭!“義”字是吸引天下英雄的一個招牌!
“能砍人”是英雄立身之本,在梁山水泊,沒點(diǎn)砍人的本事恐怕難以立足,手里面不搞出點(diǎn)人命官司都感覺對不起社會。豹子頭林沖曾火并王倫;武松曾血檢鴛鴦樓,手刃數(shù)十條人命;黑旋風(fēng)李逵更是殺人魔王,見人殺人,見神殺神,甚至連孩子都不放過;就連滿口仁義道德的及時雨宋公明哥哥,也曾怒殺閻婆惜!
“能喝酒”是英雄必要條件。梁山英雄大多不近女色,他們深信,習(xí)武之人近女色易損傷精力,但他們都是熱血青年,滿滿的精力用來干嘛呢?梁山既沒有網(wǎng)吧,又沒有wifi,除了殺人放火就只有喝酒吃肉了!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正是英雄所為!
《水滸傳》里面經(jīng)常有這樣的場景,尋到一家小酒館,落座之后,第一句話肯定是,“小二,拿酒來,要上等女兒紅,再切二斤熟牛肉!”每次看到這兒,都感覺好想吃牛肉!
梁山好漢都能喝酒,魯智深好酒,李逵好酒,武松更好酒!三人誰更能喝酒呢?還真不好正面比較,只能側(cè)面對比一下!
武松景陽岡打死猛虎的時候喝了十八碗酒,當(dāng)時店小二勸武松不要再喝了,武松這才止住,其實酒量還沒到位,后來醉打蔣門神,一路上喝了四十碗,愣是越喝越精神,絲毫沒影響干翻蔣門神,武松的酒量是超過四十碗的!
魯智深來到五臺山當(dāng)和尚后,照樣吃肉喝酒,沒把清規(guī)戒律當(dāng)回事,最多的一次,一口氣喝了一壇子酒,醉的不省人事,后來被別的和尚綁起來了!一壇子酒換算成碗大概不會超過四十碗。
李逵是個酒貓子,見酒就饞,但一喝就醉,而且經(jīng)常誤事!所以宋江每次派李逵出去執(zhí)行任務(wù)時,經(jīng)常反復(fù)叮囑李逵不要喝酒,可見李逵酒量肯定不咋地!
綜合比較,武松酒量第一,魯智深第二,李逵也第三!
以上純屬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水滸傳里被魯智深三拳打死的鎮(zhèn)關(guān)西真的是惡霸嗎
如果欺男霸女還不算惡灞,那什么樣的人算呢?這么天真的問題也能提出來?
《水滸傳》中,林沖、魯智深和武松這三位性格相近的好漢,你更喜歡誰?為什么
謝謝!三個人,都是家喻戶曉的好漢。要是選一個的話,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更喜歡武松些!從小聽小說,或是看電視,武松的影子早就深深印在心里了。首先是三碗不過崗,喝了十八碗酒,景陽岡上武松打虎。為兄報仇,怒殺潘金蓮和西門慶。十字坡結(jié)交孫二娘和菜園子。再到孟州牢城營里遇到金眼彪施恩,替施恩出氣,醉打蔣門神,醉拳小時候,都照著電視練過。被張都監(jiān)和蔣門神陷害,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墻上留名殺人者武松也!孫二娘給他一套行頭,從此,成了行者武松!水滸傳大篇幅的描述武松,使得武松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他剛正不阿,敢作敢當(dāng),嫉惡如仇,恩怨分明的英勇形象,至今為人們頌揚(yá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