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猛好句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迅猛好句

作者:唐山

“剎那間,蘭登突然感到腳下的地球發(fā)出了最輕微的悸動,仿佛已經到達了一個臨界點……又仿佛宗教思想剛剛橫越運行軌跡的最遠端,厭倦了長途跋涉,現在正在回轉,終于要回家了。”

這是丹·布朗新著《本源》的最后一句話。它竟回到《安娜·卡列尼娜》的命題中——幸福非理性可把握,它需要信仰的力量。基于此想法,托爾斯泰讓列文重食人間煙火,同樣,丹·布朗也在最后50頁將故事來了個大翻轉。

然而,從托爾斯泰到丹·布朗,并不是簡單的因襲關系,而是隔著熱力學三大定律、熵增原理、密碼學、人工智能、未來學等。換言之,列文是閱盡人間苦難后,終于頓悟;而蘭登(《本源》的男主角)則是學問太多、彼此混戰(zhàn),不得不暫時妥協(xié)。

顯然,丹·布朗達不到托爾斯泰的精神境界,但托爾斯泰也不具備丹·布朗的嚴密與理性。好在,小說能將兩個絕不相同的心靈勾連在一起,使讀者更直觀地看到“古今之變”。

名為懸疑,但結果不難猜

對于成熟的小說讀者,讀完《本源》不是件容易事。

作為類型小說,《本源》過分依賴故事驅動,而我們恰恰生活在故事甚少的時代——每個人的成長履歷近似,生活環(huán)境雷同,情感方式俗套,生命結果預知。

故事正越來越像毒品,我們收留它,僅僅因為它能提供幻覺,使生活看上去不太枯燥。

遠離真實限制了人們的故事想象力,除了兇殺、逃亡、陰謀之類俗套,其他已難讓人興奮。

丹·布朗的小說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興奮空間,即密碼學,將掉書袋與懸疑有機結合。但在《藏地密碼》《盜墓筆記》等模仿之作的沖擊下,《本源》的故事顯得不太好看:

蘭登好友、科技奇才埃德蒙破解了人類本源的奧秘,一旦披露,將使所有宗教陷入絕境。然而,他的演講卻被一顆子彈終結。

誰殺了埃德蒙?

西班牙國王、主教巴爾德斯皮諾、皇家衛(wèi)隊長、神秘教派的“攝政王”、前海軍上將阿維拉紛紛卷入其中,神秘的網絡爆料則揭露了巨大的陰謀之網……

于是,蘭登循例開啟逃亡模式,這次陪伴他的是西班牙王子的未婚妻安布拉——她不愛王子,也不了解他,因不敢在公開場合拂皇室面子,被迫答應求婚,可她因病無法生育,這很難被傳統(tǒng)接受,從而為極端宗教組織和皇室提供了干掉她的理由。

蘭登得到人工智能溫斯頓的巨大幫助,得以戰(zhàn)勝殺手、破解密碼,并在網上公布了埃德蒙的發(fā)現。

相信讀者讀到一半便能猜出,溫斯頓就是殺手,身患癌癥的埃德蒙做下了這個局,在兇殺案的炒作下,從初期200多萬網友關注他的發(fā)現,一下躥到2億多。

達成目的后,溫斯頓從容自毀,可這個極端理性又絕對冰冷的殺手真的自毀了嗎?它會不會仍在暗中操縱著人類?

丹·布朗沒給出答案。

他成功避免了寫出哪怕是一個好句子

表面看,《本源》的故事相當“狗血”,因頭緒太多,以致丹·布朗不得不經常用偶然來搪塞。

比如皇家衛(wèi)隊長離奇被捕,只是國王臨時起興;主教巴爾德斯皮諾手機短信泄露天機,只是別人栽贓陷害,他恰好沒及時刪除;在圣家族大教堂,主角蘭登差點被殺死,而操縱殺手的竟是溫斯頓,結果只是“漏算”(有趣的是,萬能的溫斯頓經常漏算,他甚至以為在直升機轟鳴聲中,樓下的人能聽清安布拉喊話)……

小說摻入大量無意義的細節(jié)描寫,比如阿維拉掌上的神秘圖形、揭秘網的反復爆料、克韋什被殺前的漫長追逐……特別是蘭登與殺手在教堂中的打斗,過于寫實,就差使出“降龍十八掌”了。看了幾遍,也沒看明白結果是怎么逆轉的。

從現實主義寫作標準看,這些均可歸入拖泥帶水之列。寫事過多,寫人自然不足,故《本源》中人物性格不分明,均屬類型人物。丹·布朗的語言缺乏意義,不揭示人物性格,也不暗示主題,甚至不太為情節(jié)服務。

難怪《衛(wèi)報》評價道:“顯然,丹·布朗在寫作上沒有比他的上一部小說有任何進步。在超過400頁的小說中,他成功地避免了寫出哪怕是一個好句子,連因為意外產生的好句子都沒有?!?/p>

丹·布朗究竟好在哪兒

寫不出好句子,可丹·布朗卻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小說作家之一,他已賣掉2億本書,這是絕大多數“嚴肅作家”無法企及的高度。

可見,丹·布朗的寫作自有絕技,這在《本源》中也有體現。

首先,這是一本反建構的小說,在表面故事之下,隱藏了一個暗故事。

表面故事的主角是蘭登,他破解了埃德蒙被殺之謎,闡明了“科學戰(zhàn)勝迷信”的主題。

可在暗故事中,主角是埃德蒙,他從小被父母遺棄,在福利院中長大,期待重獲母愛,可讓他失望的是,已成修女的母親卻自殺了。埃德蒙由遺憾入偏執(zhí),他將世界簡化成科學對迷信、光明對黑暗、正義對邪惡的二元圖景,這就為暴力提供了合法性。

說《本源》松散、無序,是只看到了表面故事,忽略了暗故事的緊湊、合理。

兩層故事嵌套,符合人們對生活的直覺——在平庸的生活流下,必有隱秘計劃存在,它正在左右著我們的人生。

其次,生活由斷線組成,小說斷線越多,就越真實。

當代小說的細節(jié)不再為整體服務,魯迅筆下“華大媽給兒子上墳后,烏鴉突然大叫著飛起”式的安排,已不可能出現在現代生活中。現代人更像城堡中的K,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一切高度合理,但個體遇到的卻總是合理地被拒絕。

丹·布朗的小說更像電視新聞。電視新聞是拼接起來的大雜燴,從聯(lián)合國大會到明星緋聞,從核危機到寵物失蹤。它們彼此有什么關聯(lián)呢?但觀眾不在乎是否關聯(lián),只要每條新聞“足夠刺激”。經過電視新聞的耕耘,我們已習慣了碎片化的思維方式,丹·布朗這么寫,源于對當代品位的洞察。遺憾的是,我們的語文教學仍停留在解剖麻雀的水準,先解詞,再講句,然后是段落大意、文章主題,這種字字必須有意義的狂妄使我們很難品出丹·布朗的妙處。

他直面的是現代人的真問題

傳統(tǒng)寫實主義強調“圓滑如球”的敘事,不避斧鑿;當代小說則更傾向于敘事應像生活那樣平淡無奇,著力遮蔽其中的戲劇性。

傳統(tǒng)社會是熟人社會,戲劇化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社會是生人社會,避免過度戲劇化已成修養(yǎng)的一個組成部分?!栋材取た心崮取分校形木褪峭袪査固┑幕?,列文對自己反復討論人生意義不會感到臉紅,而《本源》這么寫,就會被斥為“戲精”。

將戲劇性置于平淡敘事中,這是考驗當代作家的一道難題。丹·布朗的高明處在于,他知道揭開物質世界的奧秘,與破解精神世界的奧秘同樣具有戲劇性。

《本源》的線索就在于破解“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去哪里”的根本之問,其結論如石破天驚:

其一,生命并非宇宙的重心,生命是宇宙為耗散能量才創(chuàng)造的東西。

猶如一杯熱水會變涼,宇宙本質是能量均衡分配,一旦能量出現積聚,就需一種工具將它消耗出去。換言之,人類只是宇宙運轉的副產品,我們的理性的存在價值在于能更快地消耗能量。

其二,用計算機延續(xù)米勒實驗。

米勒實驗通過模擬原始大氣條件(甲烷、閃電、雷鳴等),證明從無機物中可制造出生命的基本組成成分(氨基酸)。然而,氨基酸不是生命,它怎么才能變“活”?米勒實驗束手無策。然而,埃德蒙通過計算機建模,可在短時間內將米勒實驗重復一千年,果然出現了大分子,生命真的能制造出來!

將這么專業(yè)的問題表述得這么清晰,并讓人感興趣、讀下去,除了《本源》,實在找不出第二本小說。

基于這些認識,《本源》預示了一個可怕的未來:當人消耗能量速度已無法滿足宇宙的需要時,則新的進化將會發(fā)生。它不再只是生物,而是“技術+人”的怪胎。一旦這個時代來臨,我們該如何去做呢?考慮到從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從猿到人,呈現出加速進化的趨勢,則這一天離我們已不遙遠。

說《本源》沒有好句子不太公允,溫斯頓在解釋自己為何擁有“人性”時,冷冷地說:“我們做這一切,只不過是為你們人類提供一個熟悉的界面。”

細品一下,這話令人膽寒。所以丹·布朗乞靈于上帝,經歷了科學的精彩之后,一切又重回托爾斯泰的命題。僅此一點,誰還敢說《本源》只是通俗小說?

為什么我們仿不好丹·布朗

文學需要天才,在當代中國文學,沒有馬爾克斯是可以理解的,而沒有丹·布朗卻多少有些說不過去。畢竟丹·布朗的小說品格有限,看起來更容易模仿,可事實是,《盜墓筆記》之類確難與它比肩。

對此,學者朱振武的說法值得深思:“我們沒有幾個作家真正懂得自然科學或那些不相關或貌似不相關的學科知識”。

應該正視這樣的現實:不論是類型小說創(chuàng)作,還是嚴肅小說創(chuàng)作,我們作家的常識水平與丹·布朗相去甚遠,很難達到他的思考水平。

以嚴肅文學為例,從《第七天》到《山本》,作家們缺乏對現代科學的基本了解,只能在互聯(lián)網上抄抄段子(抄得還不太高明,達不到普通網友的平均水準)。因為無知,他們往往將網絡視為一種工具,忽略了它對人性的改造與耕耘。所以,他們只能沉浸在虛擬的“文化”中,背離了時代的真問題,通過互相抄襲與貧乏想象,以為真能從所謂的民族史、地方史中召喚出什么精神出來。

當我們的作家正在洋洋得意地誤會、拒斥、逃避、抄襲網絡時,丹·布朗卻將讀者帶到了現代科學發(fā)展的前沿。讓讀者看到,世界并未停滯在對過去的追憶中,它仍在迅猛前行。

一個沉浸在人工智能故事中的孩子,與一個沉浸在土匪、強奸、兇殺、血腥故事中的孩子,他們的未來會一樣嗎?不能不擔憂,明天我們又會被世界落下一個文明量級。

我們需要自己的《本源》,需要自己的丹·布朗,但愿這一天來得不太遲。(唐山)

來源:北京青年報

可以分享的好句有哪些

很多人的失落,是違背了自己少年時的立志。自認為成熟、自認為練達、自認為精明,從前多幼稚,總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我們就此變成自己年少時最憎惡的那種人?!遏~麗之宴》所謂無底深淵,下去,也是前程萬里。——《素履之往》

有人失戀了,會把他們的傷心立刻像叫花子的爛腿,血淋淋的公開展覽,博人憐憫,或者事過境遷,像戰(zhàn)士的金瘡舊斑,脫衣指示,使人驚佩。 《圍城》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

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么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么清洗傷口、怎么包扎;你一頭栽下時,怎么治療內心淌血的創(chuàng)痛,怎么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么收拾?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并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說,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須應付的驚濤駭浪。

人總要慢慢成熟,將這個浮華的世界看得更清楚,看穿偽裝的真實,看清隱匿的虛假,很多原本相信的事便不再相信。但是,要相信,這個世界里美好總要多過陰暗,歡樂總要多過苦難,還有很多事,值得你一如既往的相信。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們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舍的,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最后才漸漸明白,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樣,愛我如生命 。想你時內心空空蕩蕩,見你時兩耳嗡嗡作響。掏心掏肺的對一個人好,要么得到一生的知己,要么換來一生的教訓。

從前放不下的東西,現在釋然了,不是那些東西變了,而是折騰久了,心里的感覺慢慢麻木了。曾經擁有的東西被奪走,并不代表就會回到原來沒有那種東西的時候。---《白夜行》一個人無所事事也不要一群人假裝熱鬧,一個人孤獨也不要兩個人將就。---張皓宸人生在世,幼時認為什么都不懂,大學時以為什么都懂,畢業(yè)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林語堂誰說時間一定會給答案,時間只會交給一個人偽裝,把最重要的事情變得一般重要,把一般重要的事情變得不那么重要。---劉同我必須承認生命中大部分時光是屬于孤獨的,努力成長是在孤獨里可以進行的最好的游戲。---《夏目友人帳》后來才明白,要過上簡單、安逸、自由的生活,前提依然是得賺到足夠令你安心的錢,這個世界是現實的,只有你用努力和自我,令它柔軟。從出生開始,其實就開始了與父母分別的倒計時。漸漸學會松開父母的手指走路,上幼兒園上學離開家去住讀去工作…漸行漸遠,覺得父母啰嗦煩,不理解自己,沒有共同語言…卻忘記小時候他們從不曾嫌棄我們。請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因為沒有人知道這個倒計時,會在哪一個剎那走到零。萬人追不如一人疼,萬人寵不如一人懂

有什么虐的好句

空間收藏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