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作文100字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臘八作文100字篇一
臘八節(jié),在我國歷史上也算得上是悠久綿長了,各地的習俗不同,過法也就不同,飲食的差異也很大。但是,它的受重視程度可不比其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差。因為過了臘八,就離過年不遠,年味也就越來越濃了。
小時候,過臘八這一天,我們總能讓吃上一碗又粘又香的黃米干飯。每人再給那么一小勺白糖,吃得那個香啊!那時候就覺得老過這樣的臘八多好??墒墙洑v過那個年代的人,臘八吃粘米飯,其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糧店里定量供應的糧食中沒有黃米。有的人家農村有親戚種的或者有什么其它門道搞到的,否則,所謂的臘八飯,就只能用帶粘性的其它米來充當了。不管怎樣,們對臘八的盼望值還是很高的,因為能吃上一頓飽飯啊。
不知道是聽誰說的,臘八這天采來的映山紅花,也就是野生的杜鵑花,放到瓶子里用水生上,到了年三十這天一定盛開。那個時候,也沒有賣鮮花的,要是大年三十,家里有一瓶子盛開的鮮花也不錯!我和我的同學一起,在郊區(qū)的東山上,踩著沒膝的積,登山爬砬子去采那些干枝的映山紅。人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這些十幾歲的小丫頭,也是夠龍性的了,干脆就沒想到,山上會出現(xiàn)什么野牲口,會隨時有墜崖的危險。由于山上的太深,到了家以后,每個人都濕了半截褲腿子,被風打過,凍得硬梆梆的,當然也免不了被家里人責怪。也許是巧合,也許是伺弄得精心,到了臘月二十九,這一瓶子的花啊,開得那叫歡實呢?我也終于有了一些成就感,家里人也為這盛開的鮮花感到節(jié)日的喜慶。
還記得在同學家吃過一種綠色的大蒜,酸酸的.,很爽口,那就是臘八蒜。尤其是吃油膩菜肴時,用它做輔餐,那是相當?shù)梦?。同學的媽媽說:臘八這天,把剝好的大蒜瓣放到白醋里浸泡,到了春節(jié)時,大蒜就變成了翠綠色,叫做“翡翠蒜”,也叫做臘八蒜。名字好聽,也很喜慶。從那以后,我們家的餐桌上就多了這道菜,當然也是我的杰作。
小時候經歷過的事物,永遠地留在記憶的深處。這歡樂的臘八,這的童年記憶,如今都遠遠的離去,只是在這樣特殊的日子里,還讓我酸酸地想起。
臘八作文100字篇二
臘月最重大節(jié)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jié)"。從先秦起,臘八節(jié)都是用來祭祀祖先與神靈,祈求豐收與吉祥。據(jù)說,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節(jié)日,稱為"佛成道節(jié)"。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中,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臘八粥,只有在以前大寺廟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作用。假如院子中種著花卉與果樹,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托哀思。
臘八作文100字篇三
在“臘八節(jié)”這個特別的日子,我突然發(fā)現(xiàn)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里大都離不開吃,過年吃餃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臘八當然要吃臘八粥了。也許是因為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中國,吃才是人們最關注的問題吧。
將“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時期。于是,“臘八”這天便成為臘月里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了,俗稱“臘八節(jié)”。 臘月初八,家家戶戶有吃“臘八粥”的習俗。這讓我想起了一段段幸福的往事。
母親是個很傳統(tǒng)的中國人,每年的這一天她都要煮臘八粥和家人一起吃。在農村時,是用大鍋來煮臘八粥。我生火,用木柴燒,水開了,母親便把泡好的臘八米放進鍋里,用大火燒個開,再變成慢火煮。晚飯時,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張大桌前,熱熱鬧鬧的,吃著“臘八粥”,品著家制的小咸菜,其樂融融。那時因為家里條件不好,我家的臘八米主要是粘黃米、大米加紅小豆,只有三樣,還要煮得比干飯略稀一點點,稠稠的。煮好的粥里再加入紅糖拌一拌,又滑又甜,又禁餓。這種感覺讓人甜在嘴里,美在心里,那種幸福更是回味無窮。
濃濃的親情讓人倍感溫暖,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也讓我體會到了人間的“愛”。臘八時節(jié),又讓我想起了樸實、厚道、正直的姥爺。他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在他的身上,有著中國式農民最質樸的品質:勤勞、善良、誠實。
小時候,我家有七口人,姥姥、姥爺、父親、母親,還有我們兄弟三個。大人們的負擔特別重,除了每日不停地勞作之外,生活上更要精打細算,每頓飯都要煮的剛剛好,不能有絲毫的浪費。印象最深的是臘八節(jié)那天,晚飯時又來了兩個討飯的人,一副饑餓相,父親給他們每個人盛了一碗臘八粥吃,也許是出于家中實際情況的考慮,母親接下來向他們提到我家人口多,意思是說我們只能幫這么多了。姥爺聽了很不滿意,他堅持讓那兩個人吃飽了為止。那天晚上,我們家人吃飯時臘八粥中就只能兌著開水了,稀得能看見碗底,成了名符其實的“粥”,可我仍然吃得很香。雖然那時我還小,可我覺得姥爺做的是對的。姥爺常說,幫人嘛,總要盡些力。是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當他人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及時伸出援助之手,那種溫情,會讓人久久難忘。
往事歷歷在目,時刻提醒我“什么是幸福”。
而如今,我學會了母親的手藝,經常做“臘八粥”給家人吃?,F(xiàn)在的臘八米種類特別多,各式各樣的小豆、雜糧、粘米都加入其中,營養(yǎng)價值和口感都比以前好得多。要說做臘八粥也是個技術活,臘八粥的米一定要泡透,尤其是豆類,要和糯米分開泡,煮開后要用慢火,還得加上冰糖,要用木勺子不停地攪,掌握不好火候,會有硬、糊、不熟、稀等不良的結果。掌握了這門“技術”的我,可以和家人坐在一起,吃著臘八粥,品嘗它特有的香甜,再有糯米滑過舌尖油油的感覺,那就是幸福的味道。
今年的臘八節(jié),我們一家人再次坐到一起,吃著臘八粥,感受著生活的幸福。祝愿普天下人再也沒有饑寒和痛苦!祝愿每個家庭都歡歡喜喜,和和美美!